第14—17课 明朝那些事 精品课件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17课 明朝那些事 精品课件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6 05: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中物理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部编版 历史(七下)
明朝那些事
(第14--17课整合)
学易同步精品课堂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设计
核心素养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皇帝历12世,传16帝,共276年。
1368
1398
1403
1424
1506
1521
1573
1620
1627
明太祖
洪武
明惠宗
建文
明成祖
永乐
明武宗
正德
明神宗
万历
明熹宗
天启
1566
明世宗
嘉靖
在我看来,自称日月双悬的“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沉闷的朝代。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导入新课
1.总体目标:了解明朝兴亡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趋势。
2.通过明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明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通过整合教材,树立大单元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从纷繁的历史素材中明辨是非,掌握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明朝的兴亡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缘维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像
劳模皇帝朱元璋活到七十一岁,在位三十一年。
以他一生的工作强度来看,真算得上是超长待机的铁人了。
他的理想过于宏大,是想以一己之力,把没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四代人干的事全干完。
废宰相、废三省、定官制、建卫所、靖边患、屠功臣、反腐败、置藩王、锦衣卫。
从创新力度来说,朱元璋并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大拆大建,涅磐重生。
明太祖朱元璋传奇经历:
乞丐 和尚 起义军 皇帝
新课讲解
目标导学一、大明王朝的建立与皇权强化
1.明朝的建立
应天(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朝代:
明朝
年号:
洪武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迁都:1421年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京师)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应天
1206
1368
1271
蒙古
元朝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为了加强统治,
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思想文化/经济)
奴儿干都司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难测,该如何巩固统治?
教学过渡:
行中书省
行省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和财政
司法
军务
“三司”互不统属,从而分散行省权力。
① 废除行中书省,分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②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
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一)在地方强化皇权措施:
2.朱元璋强化皇权
①行政上: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进一步集中权力;②军事上: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
行省制度:元朝; 丞相制度:秦朝
(二)在中央强化权措施: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仅在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朱元璋就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处理291件。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朱元璋
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68页相关史事) )
蓝玉案诛杀1.5万人以上,
胡惟庸案诛杀2万人以上
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
相权威胁皇权
知识拓展: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明宪宗增设西厂,合称“厂卫”。
目的:
职能:
特点:
设立: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监视官民
(三)设立特务机构
(四)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特点,作用,及延续
措施 影响
中央
地方
军事
监察特务机构
思想文化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监视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加强了君主专制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作用: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延续: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南京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3).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4).考试标准的变化: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5)考试格式的变化:答卷的文体必须采用“八股文”。
明朝在科举考试中用八股文来选拔官员的这种形式史称“八股取士”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文体特点: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3.“八股取士”
材料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
评价八股取士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
宋元 67(件) 38 57 ﹪
明清 472(件) 19 4 ﹪
材料三:
弊: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死背“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评价
利: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国家统治。
3.“八股取士”
农业 引进原产 的农作物,如 、 、 、花生、 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是制瓷中心,所产的 畅销海内外。
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出现 和 两个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出现了 、 等有名的商帮。 南美洲
苏州
景德镇
青花瓷
晋商
北京
南京
徽商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向日葵
4.明朝经济的发展
《皇都积胜图》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根据郑和简介,归纳:为什么郑和能够担当远航的重任?
海洋知识丰富
熟悉情况,便于各国交往
精忠报国,深得皇帝信任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目标导学二、大明王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船队到达的范围: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材料二: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151.8米)、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宽61.6米)
——《明史·郑和传》
明朝造船业发达。
材料三:
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利用。
三宝庙(马来西亚)
三宝庙(泰国)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请你结合下列材料说一说壮举体现在哪些方面?
船只巨大,人数众多,时间长,规模大,到达地区范围广,礼品丰厚,影响深远……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积极: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
鸳鸯阵
戚家军
背景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日本倭寇
概况
戚继光整顿军队
①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②举措: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③结果: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像
2.戚继光抗倭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4页大字部分,概括出戚继光抗倭的主要经过及结果。
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
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
结果:九战九捷,基本消灭浙江倭患
结果: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过程与结果
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地位: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反侵略战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性质
地位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这句话体现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不追求个人名利。
戚继光像
小提示:民族英雄是指代表中华民族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想想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5.得到沿海一带广大爱国军民的支持。
意义
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获得澳门租借居住权,澳门主权仍属于中国。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条约,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与祖国分离446年。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背景: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材料二:成书于明代后期(1637年),由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目前存世的造物文献中最为完善的一部,就生产造物的品类之全、过程之系统、论述之周详,大概无出《天工开物》之右者。
——《天工开物》造物思想的生态意蕴与价值
1、科技之光
问题:根据材料, 说出明朝在传统科技方面有哪些骄人的成就呢?
材料一: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
——李约瑟
材料三:在中西文化会通的背景下,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其以儒家立场对于融通西方科技文明所做的初步尝试。其对于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应对以及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和普遍性意义。
——论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农业生态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目标导学三、明王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背景: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
的成就,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2).代表
①《本草纲目》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
规模宏大;附有药物形态图;对药物重新分类
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播
作者
地位
特点
1、科技之光
作品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作者 宋应星 徐光启
特点 内容丰富,配有插图 内容全面,分类清晰
内容 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
地位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②《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
1、科技之光
2、建筑之光
长城是由墙体、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①明朝长城
知识链接:
明长城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方山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长城关城就是中国的城堡。关城是出入长城的通道,也是长城防守的重要防线,建砖砌拱门,上筑城楼和箭楼。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规模最大
历时最久
布局更合理
技术更先进
设施更完善
工程质量更优异
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知识拓展:
(1)修建: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于1406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
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造,1420年基本建成,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
(2)构成:明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②明朝北京城
(3)特点
①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
②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桥梁、大街小巷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
③城中心的紫禁城最为雄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体现皇权至上原则
皇城在宫城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
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明朝小说一览表
书 名 作 者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生动描写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水浒传》 施耐庵 以官逼明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西游记》 吴承恩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歌颂了人们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3、文艺之光
①明朝小说
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
汤显祖
《牡丹亭》
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
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②明朝戏剧
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问题:结合课文和材料,与传统的封建文艺相比,明朝小说、戏曲等大众化文学艺术形式有何新特色?为什么会有这种特色?
材料一 :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便受到他们的欢迎而得到发展的机会。
材料二 :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大众化文学艺术同出现反抗封建统治的时代特色.
新特色:
原因:
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
3.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通俗化的小说受欢迎。
4.政治腐败,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政治的黑暗。
③明朝文学艺术的特色与原因
史料记载:崇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那么如此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皇,能够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吗?俗话说,大江山易,守江山难。历史真的就是如此惊人相似吗?
明朝亡国之君崇祯
教学过渡:
阅读课本,结合材料,找出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宦官权倾朝野
(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目标导学四、明王朝的灭亡与满清兴起
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英宗时期的王振、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权倾朝野,排斥异己。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浙党、齐党、宣党等争权夺利。——《中国古代史》
“(宦官)虽间有贤者…然利一而害百也。” ——《明史》
政治腐败是明朝衰亡的根源;
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衰败。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
社会动荡
加 速
促使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到86页的内容,梳理起义的过程
闯王
姓名:李自成
籍贯:陕北米脂人
生卒:1606年—1645年
原职业:驿站马卒
主要社会经历
童年:给地主放牛
长大后:当兵
性格爱好:
善骑射,不好酒色,与其下同甘苦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政治腐败,赋税严重; 陕北连年干旱
蓬草、树皮、石块
提出_________口号
建立
_________
政权
________年4月
________
自缢,明朝统治长达_____年
陕西起义
进军______
攻克______
攻克______
明朝灭亡
河南
“均田免赋“
西安
大顺
北京
1644
崇祯帝
276
明朝官府
李自成起义军
广大人民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
均田免赋
发放钱粮
(民心丧尽)
(赢得民心)
“均田免赋”:平均土地,减免沉重赋税
……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朕自登基十七载,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首......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崇祯《血衣遗诏》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绿








京师
(北京)
沈阳
(盛京)
赫图阿拉
萨尔浒
山海关
宁远
兴城
新宾
1616年,努尔哈
赤在此建立“大金”
政权,史称后金。
明代辽东边墙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次年,改国号为清。

满洲兴起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大顺
吴三桂
1612—1678
明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
1644年,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兵入山海关,联合抗击李自成。
(三)、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
板书设计
明朝那些事
政治
思想
对外关系
科技建筑文学
强化皇权
八股取士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农业引进高产作物、手工业与商业(商帮)
经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长城与北京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昆曲
灭亡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
材料: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贼也。
——《明史·流贼》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得失。结合材料,谈谈明朝的灭亡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