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学 情 分 析2345说课流程教 法 学 法教 学 设 计优 化 反 思一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文化势力进入中国,中国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
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近代、
现代化。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中国近代政治、文
化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课内容与必修
一近代政治变动、必修三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知
识相互关联。
教材地位与作用一 教材分析 了解近代以来人
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探讨
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 认识从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 教材分析 了解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旗袍、唐装
等服装出现的背景及其特点,知道“断发易服”
运动;通过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服装变迁的规律和
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
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等
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一 教材分析
通过对老师提供的大量关于中国服装变迁
的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的研读,初步掌握史料
研习的方法;通过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
迁史,初步掌握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
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让学生
感知历史、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达到感悟历史,
升华思想的目的。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一 教材分析
通过对服装的变迁,切身感受到进步的文
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深刻认识到只有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开放自信、不断创新”的态度,中国人民
才真正实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等方面质的飞跃;
培养学生社会史观,养成观察生活、感悟
历史,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 教材分析本课重点重点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服装的变迁 。
依据:服装的变迁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基本史实。 服装的变化很好反映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是社会发展的标杆。
突出:本课将在教学活动中着重介绍中国服装的变迁,加强讲解。一 教材分析
揭示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的历史内涵。
依据:学生难
以从对历史现象的
认识深入到本质。
本课难点难点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迁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探究此问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服装的变迁。
突破:展示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史实引导学生主动讨论服装变迁背后的原因。345说课流程教 法 学 法教 学 设 计优 化 反 思1教 材 分 析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学习了近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
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
形成系统的规律性认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
归纳能力,但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变”的原因以
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学 情 分 析245说课流程教 学 设 计优 化 反 思1教 材 分 析三 教法学法
讨论教学法:通过设置问
题提供相关资料,充分调
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
材料教学法:图示展示,
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
记忆形成知识体系。
教法
分析归纳法:分析材料,提
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
探究,讨论社会生活的变迁
的原因加深印象。
学法学 情 分 析235说课流程教 法 学 法优 化 反 思1教 材 分 析四 教学设计BC Text 1…
Text 2… Text 1…
Text 2… Text 1…
Text 2…教学特色123图片展示增加兴趣合作探究学生为主探讨问题师生互动导入新课重点突出思考:为什么新老时代的
婚礼服装如此不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演变
一、鸦片战争到建国前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 教学设计新课学习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1840—1949)
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2.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
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4.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
1.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2.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板书设计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1)城市思考: 是什么原因
导致了这些变化?“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剪辫易服”,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样式多样,西服、旗袍、学生装等流行。鸦片战争后,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建筑在通商口岸增多维新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辛亥革命后,采用新式社交礼仪、新称呼;
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食住社会习俗(2)农村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1)城市近代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闭塞状态,传统生活习俗沿袭下来。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2.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2)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如清末“新政”、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4)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合作探究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2.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如服饰的变化);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3)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
(4)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始终保持着中国民族特色。合作探究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2.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4.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1)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发展;
(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总之,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50、60年代苏式服装
60、70年代中山装多姿多彩统购统销,使用粮票解决了温饱问题;实施“菜篮子”工程城市住房拥挤“安居工程”娱乐休闲多样化,社会新风尚的形成衣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2. 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
(3)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4)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①近代时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及西化趋势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化、独立化
③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开放、近现代化传统、保守总特征: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作探究《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条线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三个阶段”——近代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
“四个方面”——衣、食、住、社会习俗
“一个侧重”——服装的变迁
通过展示大量材料、图片,从社会生活的视角描绘了我国的近代化进程,让同学们尝试从社会生活的层面去看待历史,学会分析社会生活背后所蕴藏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体味生活即历史。课堂小结清朝旗袍民国旗袍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中国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最早“中山装”的式样 改良后的“中山装”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以文治国礼义廉耻三民
主义民国时期服装《北大钟声》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鲁菜:拔丝珍珠苹果粤菜:东江盐焗鸡川菜:麻婆豆腐淮扬菜:清炖狮子头“中国四大菜系
” 西餐的传入中国传统住宅(北方“四合院”)南方“排屋”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发式的变化五四前婚姻习俗的变化清末传统婚礼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布拉吉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衣服都以蓝灰色为主调,被称为“蓝色的海洋”。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
保暖 时尚、个性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及其特征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
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具体表现: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特征:与政治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合作探究课堂练习1.(2010年江苏卷第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见,男女批准,婚约始定。”这反响晚清婚俗的变更是
A.媒妁之言把持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课堂练习4.(2011年天津卷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学情分析234说课流程教法学法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优化反思 本课教学将重难点以图片展示、合作探究等方法解决,易于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能力与保证教学效果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的把握好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的“度”,值得进一步探讨。 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