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理解冷战的定义,并明确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的关系;通过表格归纳和阅读材料,掌握冷战形成、发展和终结的过程;认识冷战过程中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及原因;通过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全面分析冷战的特征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冷战的形成、发展和终结的过程和基本特点。
难点:冷战过程中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趋势。
【时空定位】
【名词解释】
冷战(Cold War):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两级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预习任务】
主题一:剑拔弩张——冷战兴起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任务1:联系教材,根据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材料1: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材料2: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材料3: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斯大林
材料4: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而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責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杜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圈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5:战后初期实力对比:
美国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经济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 74.5% 32.4%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军事基地 原子弹
1200万 30 艘 484个 有(1945)
政治 控制联合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飞机年产 坦克年产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30000 有(1949)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英法:元气大伤、地位下降;德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材料6:“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
——丘吉尔《和平砥柱》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3)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4)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5)美苏两国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6)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任务2:阅读教材,完成表格:“两级格局的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
地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主题二:群雄崛起——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任务3:联系教材,根据材料概括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怎样出现的?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国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些国家也将决定本世界最后1/3时间的前途。
——《尼克松在堪萨斯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须一
美国和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并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主题三:地裂山崩——冷战终结与两级格局的瓦解
任务4:联系教材,根据材料分析冷战的影响(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思想)
材料一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比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股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IO%左右……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积极:(1)客观上遏制了美苏之间直接的军事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消极:(1)军事:局部冲突和战争频繁;军备竞赛激烈;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经济:国家经济负担沉重;
政治:使二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4)思想:意识形态对立严重,形成冷战思维。
【探究与拓展】联系教材,根据材料分析冷战的特征。
材料一: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二:一旦领导人犯错,我们输掉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场核冲突中没有插手,没有发生,甚至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生命之火却要被核战争扑灭……
——《肯尼迪回忆录》
材料三:双方都是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处理危机的最终选择;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战争多发生在两大阵营的地理边缘地带。
3、美苏两国都竭力避免直接冲突(代理人战争)
4、两极格局实力并不对称,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
【当堂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1947年7月,乔治·凯南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称:苏联对美国和世界构成重大危险和威胁;如何对付苏联是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只有美国有能力通过非军事手段达到遏制苏联的目标。乔治·凯南的话( )
A.系统地提出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手段 B.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D.宣告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答案】C【详解】依据“苏联对美国和世界构成重大危险和威胁;如何对付苏联是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只有美国有能力通过非军事手段达到遏制苏联的目标”可知乔治·凯南的话体现了美国遏制遏制苏联的思想理论,这为“杜鲁门主义”发动对苏联的冷战提供了理论依据,C正确;题干只是提到通过非军事手段达到遏制苏联的目标,但并不具有系统性,A排除;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B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D排除。故选C。
2.下列两幅漫画体现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是由于( )
A.绘画风格不同 B.政治立场不同 C.研究视角不同 D.时代背景不同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7年的苏联漫画认为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为诱饵,让欧洲各国拉动美国经济的发展;1947年美国漫画认为欧洲各国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故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由于各自政治立场的不同,其认识也不一样,B项正确;两幅漫画绘画风格类似,排除A项;两幅漫画所体现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的都是美国与欧洲的关系,说明二者的研究视角是相同的,排除C项;两幅漫画所创作的时间都是1947年,说明其时代背景是相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答案】C。【解析】“条约”应指“华沙条约”,1955年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被迫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
4.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受到原子弹等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威胁下的有纽约和哈瓦那,而原子弹指的是俄国人的原子弹,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这些信息符合古巴导弹危机,C项正确;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不涉及古巴的首都哈瓦那,排除ABD项。故选C项。
5.越战小说是对越战中美军士兵及美国民众伤痛的记录与解读,解析了美国军人在置身战场环境、亲历战争残酷后的心理冲击、心态变化和心灵创伤,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士兵心理、良知和人性的摧残与吞噬。这类小说( )
A.再现了真实的战争场景 B.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彰显了美国制度优越性 D.反思战争对人的心理创伤
D【详解】记录与解读“越战中美军士兵及美国民众伤痛”,解析战争造成的“心理冲击、心态变化和心灵创伤”,展现战争对普通士兵心理、良知和人性的摧残与吞噬等,说明越战小说重视反思战争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越战小说侧重描写真实战争场景,排除A项;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市场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越战小说的主题不符,排除B项;彰显美国制度优越性与“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士兵心理、良知和人性的摧残与吞噬”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1948年,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方针,即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一外交思想的背景是( )
A.战后英国称霸全球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C.新兴民族国家崛起 D.冷战背景下欧洲地位降低
【答案】D【详解】根据“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可得出二战后,英国实力大不如前,因此要联合其他国国家,反映出冷战背景下欧洲地位降低,D项正确;英国并没有要称霸全球,排除A项;冷战对峙形成于1955年成立的华约,排除B项;英国不是新兴民族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7.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英美乐队第一次公开在苏联表演摇滚乐。随后,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涌进苏联。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B.维护英美同盟关系
C.借助艺术渗透冷战思维 D.推动摇滚音乐传播
【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涌进苏联”,结合材料时间1957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有意进行文化输出,渗透其冷战思维,C项正确;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维护英美同盟关系、推动摇滚音乐传播,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8.南斯拉夫前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道路”( )
A.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C.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D.使世界多极化格局快速形成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条道路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与结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无关,故C项错误;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
9.1970年,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失败,在这回地球时经历了生死之故。为防止干扰,苏联关闭了境内所有与“阿波罗13号”同频的无线电通讯。并派遣船只参与教援。网时,还有另外十余个国家提供了援助,最终“阿波罗13号”成功返回地球。这反映了( )
A.美苏两国结束对抗走向合作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第三次科技革会的影响深远 D.国际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飞船登月失败,在这回地球时经历了生死之故”、“为防止干扰,苏联关闭了境内所有与‘阿波罗13号’同频的无线电通讯”、“并派遣船只参与教援。网时,还有另外十余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及所学知识可得,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也有合作的表现,D项正确;“美苏两国结束对抗走向合作”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的大背景是美苏争霸,不能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排除B项;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同年10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 )
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D.大国影响力作用举足轻重
D【详解】本题考查大国推动下的德国统一问题。材料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夕,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关系、德波边界问题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推动了两德统一,体现了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故选D;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区域集团化问题,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时的国际援助大多是盟国相互间进行的。战争结束后,1947年美国通过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并提出“马歇尔计划”。次年,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以管理和利用该计划资金。1950年,美国对西欧的军事援助达到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以“防止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 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摘编自丁韶彬《国际援助制度与发展治理》
材料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 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援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特点:由美苏等大国主导;采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意识形态色彩);具有结盟对抗性质。
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尖锐对立;美苏力量相对均势,竭力采取除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1)变化:从以西欧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实力的增强;与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