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核心素养卷
时 间:40分钟
积累与运用
一、认真抄写下面的字,注意书写速度。(3分)
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斯妤
二、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10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là bā( )就是年。一zhǎ yǎn( ),除夕到,大人小孩fèn wài( )忙。做年菜,包jiǎo zi ( ),贴春联,灯火tōng xiāo( )不jiàn duàn( )。cǎi huì( )的灯笼挂门前,男女老少笑开颜。bǐcǐ( ) hè( )年xiào yíng yíng( ),来年生活比蜜甜。
三、选择。(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搅和(jiǎo) 骡马(lèi) 肿胀(zhǒng) 掺和(chān)
B.哭泣(qì) 恰好(qià) 正月(zhēng) 染缸(gāng)
C.栖息(xī) 浓稠(chóu) 熬粥(zhōu) 五侯(hóu)
D.大蒜(suàn) 吞咽(yān) 截然(jié) 荔枝(lì)
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傍晚) B.纤纤擢素手。(伸出)
C.脉脉不得语。(相视无言的样子) D.中庭地白树栖鸦。(厅堂、堂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的春节》中作者详写了腊八、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中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是铺开全面来写的
B.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停顿是正确的
C.《腊八粥》写了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甜蜜
D.文章的详写和略写,是根据读者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习惯决定的
四、词句段运用。(10分)
1.读句子,比较加点词语,说一说你的发现,并仿写。(6分)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1)我的发现:
。(2分)
(2)仿写:
(4分)
2.根据情境,给习俗选择对应的寓意。(4分)
A.心灵手巧 B.步步高升 C.幸福团圆 D.年年有余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每个习俗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过年吃鱼,寓意 ;七夕节女孩儿穿针引线,寓意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 ;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寓意 。
五、日积月累。(6分)
1.日暮汉宫传蜡烛, 。
2. ,泣涕零如雨。 ,相去复几许。
3. ,不知秋思落谁家。
4.东东沉迷网络游戏,我用诗句“ , ”来劝他。
阅读与欣赏
六、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9分)
材料一: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大约在唐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表现对丰收、幸福的期盼,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阳关曲·中秋月①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②清寒③,银汉④无声转玉盘⑤。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阳关曲 ·中秋月:苏轼与其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写下这首小词。小词题为“中秋月”,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②溢:充满。③清寒:寒气。④银汉:银河。⑤玉盘:指月亮。
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中秋节的历史发展
B.在我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C.“银汉无声转玉盘”一句,作者用“玉盘”作比,写出了月亮的冰清玉洁
D.《阳关曲·中秋月》中苏轼写出了兄弟间团圆的喜悦,期盼以后每年都能团圆
2.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关于中秋节的导图。(4分)
3.你的家乡在中秋有哪些习俗 试着写一写。(2分)
中国人过年
中国人过年讲究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总是离不开一个红字:大红的灯笼点起来,大红的鞭炮放起来,大红的中国结挂起来,大红的花棉袄穿起来——你看看,这场面该有多红火多喜气多热闹。
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种鞭炮叫大地红,浑身上下火红火红的,一放起来响两声:“砰——啪”,所以又叫二踢脚。其实这家伙炸响时令人害怕,但我们忍不住还是要放,隔得老远地用线香点着它,捂住耳朵转身就跑,跑到远远的地方,看着它直冲半空,然后炸成红红的桃花瓣散下来,闻着扑鼻的硝烟味,心里快活极了。
这时候祖母多半盘腿坐在炕上剪窗花。我读过杜甫的诗:“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在我的老家,你说剪纸没人知道,你说窗花,男女老少都晓得,是把用红纸剪的各种花样贴在玻璃窗上。祖母是剪纸高手,一把蝴蝶样的小剪刀在手里上下翻飞,一张普通的红纸片,一会儿工夫就变出一连串的吉祥物。一大帮老太太在油灯下忙活了几个晚上,于是,在纷飞的大雪中,我看到村中家家户户窗户上门楣上贴满窗花,雪花雪白,窗花鲜红,真是好看哪,看得我们满心欢喜,大声呼叫:“过年啰——”
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点亮了红灯笼,整个村庄就像在童话中,安详美好。不过要说最怀念的还是八宝饭,八宝饭在当时真是奢侈品,一年也只有年三十才能吃到,那时可弄不到葡萄干、桂圆肉、核桃仁之类,母亲就用腊肉、虾米、腊肠代替。我们家人偏爱咸的八宝饭,但母亲认为过年一定要甜,这样来年的日子才会好,所以八宝饭里莲子、百合、红枣、鸡蛋一定少不了。年三十晚上,当一大家子老老小小酒足饭饱之后,母亲会把一大碗热腾腾的八宝饭端上桌,大家欢声笑语分而食之,算得上年三十晚上一个小小的高潮。然后众人抹着油汪汪的嘴巴,小孩子就等着大人们发压岁钱,而大人们则忙着守岁。后来守岁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个新年来到,当红鞭炮炸响的时候,当红灯笼高挂的时候,我祝福普天下的中国人:年年吉祥,岁岁平安!
(本文作者陶方宣,有删改)
1.读画线句子,这句话先通过“ ”“ ”“跑到”等词语写出“我们”放二踢脚的过程;然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响了的二踢脚比作
,流露出“我们”对燃放二踢脚 的感情。(4分)
2.短文依次写了关于过年的哪几件事 请分别概括出来,并完成相关练习。(14分)
①“我们”放鞭炮;② ;③家家挂红灯笼;④ ;⑤ ;⑥ ;⑦大人们忙着守岁。
其中详写的是 (填序号),略写的是 (填序号)。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
3.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祖母剪窗花、母亲做八宝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2分)
4.下列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3自然段引用杜甫的诗句,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剪纸的介绍
B.中国人过年的讲究体现在挂红灯笼、穿大红的花棉袄、贴窗花、吃八宝饭等
C.作者最怀念的还是八宝饭,因为当时的八宝饭里有葡萄干、桂圆肉、核桃仁之类,非常美味
D.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讲了过年的“红”,做到了首尾呼应
语文与生活
七、六(1)班开展“寻节日习俗,探淳朴民风”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0分)
1.节日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班级准备以此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已有一个栏目《春节的传说》,请你再补充两个: 、
。(4分)
2.“京味儿”语言生动有趣,用“ ”画出下面句子中体现“京味儿”的词语。(2分)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3.过年是否应该放鞭炮 请写出你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