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06:48:00

文档简介

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及解析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为这样的球拍底板够硬,底劲够强,使击球速度更快”错,由原文“一般而言,球拍底板木料不多于七层,因为层数越多,球拍越硬,影响击球效果”可知,“选用七层硬木板”不是因为球拍底板够硬。
故选C。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B.“球拍的研发可以超越技术打法的革新”错,由原文“通过优化技术可以制造出更高级的球和球拍,让击球更具‘杀伤力’”可知,球拍的研发是服务于击球技术的。
C.作者以刘国梁、邓亚萍、马龙等国手使用不同的球拍为例,是为了说明“不同的胶皮有着不同的摩擦能力,可以配合不同的打法”。
D.“由外到内的顺序”错,文章先介绍“底板”,再介绍直接接触球体的“胶皮”,最后介绍贴在底板和胶皮之间的“海绵”,不符合由外到内的顺序。
故选A。
①可以为她选择一款五层夹芯软底板;②选择碳纤维材料作底板;③选择反胶胶皮作为直接接触球体的胶皮;④选择高弹海绵作为贴在底板和胶皮之间的一层发泡橡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快攻选手往往选用七层硬木板、弧圈选手则常常选用五层夹芯软底板”,张怡宁是一位弧圈结合快攻选手,不适合选择过硬球拍,可以为她选择一款五层夹芯软底板;
结合“碳纤维比重轻、形变小,恢复时间短、回球速度快,还能够打出高速低弧线球”,考虑张怡宁是弧圈选手,可以选择碳纤维材料作底板;
结合“反胶胶皮也是目前世界一流乒乓球手的主流选择”,张怡宁是个人世锦赛、奥运会、世界杯大满贯获得者,个人能力很强,可以选择反胶胶皮作为直接接触球体的胶皮;
结合“高弹海绵弹性大,回球旋转和速度都较强”,张怡宁是一名快攻选手,追求速度,可以选择高弹海绵作为贴在底板和胶皮之间的一层发泡橡胶。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了一定的想象和夸张”、“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错误。扎玛伊珍日思夜盼红军回来,每年种一棵向日葵,每棵向日葵都是整整一年的期盼,是望穿云山的年轮,种到十五棵时,当年的红军,此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来了。这些都是写实的,并非想象和夸张,所以并没有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B。
5. ①对话形式,在交淡中引出扎马伊珍的故事,自然真实亲切(或:使故事集中紧凑)。
②通过何湘的观察视角呈现扎马伊珍的故事,新颖独特。
③通过追述(回忆)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找出叙述扎玛伊珍故事的内容,然后分析如何叙述以及这样叙述的好处。
如“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扎玛伊珍。”“唔!扎玛伊珍。怎么你的汉话讲的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这是通过何湘和扎玛伊珍的对话,引出了扎马伊珍的故事。所以文章以对话形式,在交淡中引出扎马伊珍的故事,自然真实亲切。
如“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满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可知,扎玛伊珍爽朗地大笑,眼睛噙满两颗泪珠,这些都是通过何湘看到的。文章通过何湘的观察视角呈现扎马伊珍的故事,新颖独特。
如扎玛伊珍离开红军队伍后的生活都是她回忆的,文章通过追述(回忆)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 ①小说叙述扎玛伊珍每年种一棵向日葵,坚持整整十五年,喻示她对红军漫长而坚定的等待;
②向日葵种子是红军宣传队同志赠送,喻意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③向日葵具有“向日”的习性,象征着各族人民追求光明和解放的愿望。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十五棵向日葵”的来历以及向日葵的特点来分析内涵。
从十五棵向日葵的来历来看,扎玛伊珍日思夜盼红军回来,每年种一棵向日葵,每棵向日葵都是整整一年的期盼,是望穿云山的年轮,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是她仍然充满信心,她相信红军终有一天会回来的。小说叙述扎玛伊珍每年种一棵向日葵,坚持整整十五年,喻示她对红军漫长而坚定的等待。
由向日葵种子的来源来看,根据“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和“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可知,向日葵种子是红军宣传队同志赠送,宣传队同志最后说“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喻意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从向日葵的特点来说,向日葵具有“向日”的习性,“日”代表光明和解放,所以向日葵向日的特点象征着各族人民追求光明和解放的愿望。
7.C
【解析】“弄权铁槛寺 ”的是王熙凤。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观点,然后仔细查看所给四个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的观点。
A项,“每周例行”强调的是习惯性,是说每周都要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做法,属于“习”。
B项,“端午节吃粽子”,是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属于“习”。
C项,“定时定点”,强调时间和地点的惯常性,是说每到某个时间点人们要去某个地点做什么事,属于“习”。
D项,“新团员学团章”,是新团员刚刚入团时,要学习团章,这是一时的,不能属于“习”。
故选D。
①宝钗是一个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女子,在她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不是为了写诗作赋,而是为了持家和相夫教子。②她曾劝诫林黛玉说女孩子不认字倒好,只应该做些针线纺织等,后来湘云来了和香菱讨论作诗,宝钗也嘲笑她们说她们不守本分没有女孩子的样子。由此可见宝钗是出于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而对香菱学诗显得不热心。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及文言断句能力。
11.B
【解析】每月初一为朔。
D
【解析】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D项“反衬”“以苏轼的豁达衬托客人的悲观”错误。
(1)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2)像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
14.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语言、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错误。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
故选D。
15.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别之后,诗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对王长史恩情百年难忘。用“千里”“百年”强调路途之远和时间之长,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通过本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写到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借景抒情,抒发了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16.(1)怅寥廓
(2)为国以礼
(3)使我不得开心颜
(4)钩心斗角
17.A
【解析】17.第一空,“亦庄亦谐”意思是形容既庄重,又诙谐;既严肃,又风趣。可作谓语、定语。“幽默风趣”指既有幽默感,又很有情趣,常用来形容人。此处“幽默风趣”不能修饰“对话姿态”,故应选“亦庄亦谐”。
第二空,“一语中的”指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一语道破”一句话就说明了事物。此处表示一句话就说中要害,说清了事情的重点,而不是说明事物。故应选“一语中的”。
第三空,“乐不可支”是指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得意忘形”指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常用于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有的态度,含贬义。故应选“乐不可支”。
第四空,“波澜不惊”是指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看见风浪不惊慌,比喻心态镇定,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面不改色。“气定神闲”意思是心情平和、平静,形容一种悠然自在镇定的心境与状态。语境指的是一种淡定的人生态度,此处应选“波澜不惊”。
故答案为:A。
C
【解析】根据后文衔接的“我们可用自然轻松和亦庄亦谐的对话姿态”,保持主语一致,可排除AD。B项句式与后面句子不一样,予以排除。故答案为:C。
B
【解析】19.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搭配不当,“细腻”对应的是“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博大”对应的是“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改为“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
二、语序不当,“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应改为“笔下总洋溢着对……关切与热爱”。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B。
20.诚信犹如天空中的骄阳,失去它你将永堕黑暗。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补写时,注意例句的句式结构是“诚信犹如……,失去它你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一:诚信犹如夏日里的凉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示例二:诚信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失去它你将身陷困境。。
21.【答案】例文
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株生长迅速的小草,长在农田里就是令农民讨厌的“荒田根草”,长在公园的空地上就成了“地皮草”。因为位置不同,小草的价值就有了霄壤之别,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方可实现人生价值。
找准定位,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李白身上有一种游侠精神,他蔑视权贵,轻视翰林,大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衔觞赋诗,用双手捕捉瞬间的灵光;云游四方,用双脚丈量天地的深广。同为唐朝才子的王维,既有坐看云起的闲情雅致,又有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才,他对自己的定位则是游刃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精妙地掌控着为官与隐逸的平衡。李白和王维都深谙人生定位的真谛,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尽展才华,名留青史。
找准定位,往往能柳暗花明,为你敞开一片新天地。
美国著名广告策划人黛·乔安娜曾经热衷于文学创作,可是一次次碰壁,被退稿,被批评“你写作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经历使她认识到,文学或许并不是属于她的天地。全面剖析自己,她发现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超强的文字组织能力非常适合广告策划职位。果然在那里,她的能力得到尽情发挥,她迅速成长为行业中耀眼的明星。戴望舒的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放弃诗歌创作,把目光投向翻译领域。身高问题让伊辛巴耶娃放弃体操,定位在撑杆跳项目上。更加准确的定位,为他们敞开了一片更为宽广的天地,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
找准定位,为了民族,将小我升华为大我。
鲁迅先生把自己定位为“从旧堡垒中杀出来的战士”,反戈一击,既准且狠。弃医从文,以求医治世人痼疾。以笔为枪,刀刀刺入封建残余的'心房;以文为鞭,恣意挞伐,振出黑暗时代的警钟长鸣。阳明先生把自己定位为“圣贤”。他不屑于在钦定敕修的四书五经中消磨人生,不甘心嘬取程朱理学的余唾,他壁立崖岸,不为世迁,在亲身经历中发明新的哲学奥义,并践行于戎马疆场,传道授业,泽被后人。
由此可见,找准定位对我们多么重要。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平坦的大道,顺风的船帆,助你抵达理想的彼岸。不适合你的位置则会成为束缚你的牢笼,禁锢你的手脚,在你的眼前遮上一层阴霾,挥之不去。我们青年人应当擦亮眼睛,找准定位,去撷取成功桂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材料共三段文字。
第一段文字是《大学》开篇的文字,这段话是说“知道我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第二段文字是对《大学》中这段话的进一步阐释,指明“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对于当代青年的意义。第三段文字指出“认清自己”“发挥天赋”“找到自己人生真谛”的价值。由此可知,这三段文字主要是说要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且为之努力。
2.分析任务。
共性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个性任务:我校高一年级近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也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任务情境:高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写一篇发言稿。由此可知,这不是班会上的发言,而是语文课堂上的主题交流,所以应该有关于《大学》的理解与表达,还要结合自身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这是内容上的要求。同时,发言稿的写作,除了基本的格式外,更要注意这一情境下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要求,要有对话感、交流感,语言也应该以口语化的色彩来体现文体写作要求。
【立意】1.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
2.认识自我,把握未来,做最美青年;
3.全面规划,做最好的自己。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共40分)
一、现代文阅读(14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历届奥运会中,我国乒乓球队都有十分优异的表现。甚至在乒乓球队共同的努力下,东京奥运会的乒乓球单打决赛成为了“队内训练赛”,金银牌的角逐也成为了国家队的胜利会师。
但为成绩自豪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乒乓球比赛的细节呢?比如:小小的乒乓球,是如何拥有巨大力量的呢?为什么赛前裁判要特地检查比赛双方的球拍?大家为什么要自带球拍,每个人的球拍不一样吗?
我们要知道,赛场上的“乒乒乓乓”,往复飞跃,主要源于球和拍之间的撞击动力学过程。比赛中,球和球拍的碰撞接触时间仅为千分之一秒,乒乓球飞行速度最高可达每秒47米!电光火石之间,球拍表层的橡胶和海绵会因为球的快速挤压而变形,同时吸收动能储存变形能;而当总动能接近零时,形变会达到最大值,海绵和橡胶层形变恢复,变形能快速释放,转化为乒乓球的动能,于是乒乓球“脱板”而飞,抵达对方队员球拍后,又会开始下一次的碰撞与飞跃。
如果在击球瞬间,乒乓球的受力方向没有通过球心,切向摩擦力就会使球发生转动。除了球和拍的相对运动姿态外,影响切向摩擦力的主要原因是球与拍的材质和工艺。因此,通过优化技术可以制造出更高级的球和球拍,让击球更具“杀伤力”。
球拍底板虽然不直接触球,但却是整个球拍的承力主体。和底板相关的参数有:硬度、弹性和底劲。“底劲”又是啥?从力学上简单地讲,它可以理解为防止球与拍碰撞能量耗散的一股“劲儿”。最有“底劲”的极限理想情况是“存多少就能取多少”。一般而言,球拍底板木料不多于七层,因为层数越多,球拍越硬,影响击球效果。所以快攻选手往往选用七层硬木板、弧圈选手则常常选用五层夹芯软底板,真是“人靠衣装马靠鞍,乒乓选手看底板”。
新材料的引入,也让球拍底板性能提升很快:碳纤维比重轻、形变小,恢复时间短、回球速度快,还能够打出高速低弧线球;芳纶纤维撞击减震、底劲充足,能保护运动员手腕;芳纶纤维和碳纤维混编底板则兼顾了两者特性。既有快的脱板速度,又有柔和手感;高强玻璃纤维最接近纯木手感,又有远超纯木的变形恢复速度,适合现代鞭打式击球。
总之,底板取材丰富多样,因人而异各取所需,真可谓“量体裁衣”了。
作为直接接触球体的胶皮,其工艺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当前,胶皮大致分为颗粒胶和反贴胶两类,颗粒胶又分为正胶、生胶和长胶,反贴胶分为反胶和防弧胶。不同的胶皮有着不同的摩擦能力,可以配合不同的打法。
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在运动员时期所使用的球拍就是正胶胶皮的,世界女子乒乓球首位大满贯得主邓亚萍所用的则是长胶胶皮,而刚刚卫冕奥运会男子单打冠军的马龙则是使用反胶胶皮,反胶胶皮也是目前世界一流乒乓球手的主流选择。
海绵是贴在底板和胶皮之间的一层发泡橡胶,主要作用是拉长球、拍接触时间,增加球拍的弹性和摩擦切球的能力。海绵有高弹和低弹两种不同的类型:高弹海绵弹性大,回球旋转和速度都较强;低弹海绵控球稳健,容易控球,击球运动员需要发挥更多自身力量。胶皮与海绵配置和底板性能的发挥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最终,胶皮、海绵和底板的不同组合让球拍们展示出各有千秋的特别性能。
(摘编自刘聪、吴臣武《“乒乒乓乓天下无双”在千分之一秒的撞击中,创造着奇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比赛中,乒乓球“脱板”而飞,是因为球拍表层的橡胶和海绵的变形能储存到了最大值。
B. 除了球和拍的相对运动姿态外,优化球与拍的材质和工艺,也可以让击球更具“杀伤力”。
C. 快攻选手往往选用七层硬木板,是因为这样的球拍底板够硬,底劲够强,使击球速度更快。
D. 在击球力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高弹海绵球拍比使用低弹海绵球拍控球的难度要大一些。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为什么赛前裁判要特地检查比赛双方的球拍?”“大家为什么要自带球拍,每个人的球拍不一样吗?”这些语句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强玻璃纤维等新材料的引入,说明乒乓球比赛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球拍的研发可以超越技术打法的革新。
C.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球拍底板要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作者以刘国梁、邓亚萍、马龙等国手使用不同的球拍为例来进行说明。
D. 作者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为大家介绍了乒乓球拍的主要部分及其材质特点、不同功能,也让读者认识到乒乓球精神的发展变化。
3. 中国著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个人世锦赛、奥运会、世界杯大满贯获得者张怡宁是一位弧圈结合快攻选手,请你利用本文中的知识为她量身配置一只球拍。(2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十五棵向日葵
徐怀中
山庄静静的,何湘去叫门,出来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引她穿过牛栏,扶着独木梯爬上二层平房,那孩子喊道:“阿妈!是一个‘全珠玛米’(解放军)姑姑!”
随即便听到一个女人在讲汉语:“噢!解放军同志,请进来呀!”
何湘弯腰钻进去,她看见那女人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微笑着,眯起细长的两眼打量着她。一条夹带着红绒线的长辫子,依照藏人的习俗在脑袋上盘了两圈。她斜躺在垫子上,下身盖着一条半旧的灰毛毯。矮桌上放了几张汉文报纸,何湘心想,这许是她找来糊窗子用的吧。
转眼,那孩子端来一碗膻味扑鼻的酥油茶待客,母亲随即吩咐道:“朗嘎!快换一碗清茶,再去把柜子里的水果糖端来!”回头又对何湘说:“你瞧我这样,也不能起来招待客人,腿受了伤!”
何湘说:“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扎玛伊珍。”
“唔!扎玛伊珍。怎么你的汉话讲的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 !”“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
“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
扎玛伊珍向门外指着,她反问说:“你看,土墙那边,长着一排向日葵。请你数数看,总共是多少棵?”
从门口望去,矮墙旁边的一排向日葵,长得高大挺直,一棵一棵间隔相等,像是排列整齐的一队士兵。阳光灿烂,映照着一朵朵金色的花葵。
何湘回答说:“大约有十二三棵吧!”
“你数错了,姑姑!”在烧火的朗嘎认真纠正说:“那是我阿妈种的向日葵,是十五棵。”
“十五棵,我到这里整整十五年了!”扎玛伊珍的语气是那么沉静,那么庄严,何湘已经猜测出了八九分,问道:
“早就听人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有些老红军同志留在了这一带。你是不是……”“什么老红军!”女主人摆手说,“我就怕听这个话。参加革命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去吧!红军是我们干人(穷人)的队伍!你就算是顶替我吧,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可是,我掉队了,没有走完两万五千里。十五年了,我还活着,可我没有给革命做一点点事,这还不够我心里惭愧的吗?”
“唉!十五年了,我常常抱着朗嘎念叨:‘好孩子,你快些长吧!长大了好去顶替妈妈,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
“在红军里,我是宣传队一名小队员。那时候我们什么都学着干:唱歌、跳舞、写标语、慰问伤兵、行军鼓动,有时候还化装到敌人那边去割电线,侦察地形。”
“你是怎么留下来的呢?”何湘问。
“我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翻雪山开始吐血了。只能抓着马尾巴上山,上到山哑口,我昏倒了。后来是收容队用床单把我抬下山的。无论怎么,上级总还是不愿意丢下一个人。可是我走不动了。没法子,只好留下。师长亲自把留下的人安置到藏民家,送给每家二百块藏洋,两丈土布,还有些针线。”
“这位解放军女同志!我全都告诉你吧!”扎玛伊珍把散开的辫子重新盘了盘,坦白地说:“队伍就要开拔了,我们宣传队的一个男同志来了。他长得挺高的个子。比我大一两岁,比我懂事得多,无论工作上生活上,总是帮助我,照顾我,保护着我。下雨,两人共用一把伞,露营,共铺一块油布。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那时候,能弄到一把生葵花籽是很难很难的,到最后时刻,一把葵花籽就是救命粮呀!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
“我们部队开拔的当夜,马步芳的队伍来搜查了。我撞开门就往外跑。他们在背后开枪。我死命跑,跑上堤坝,下面是好大的一条冰河,眼睛一闭,就跳下河去了。”
“等我醒过来,就躺在这屋子里。唔!我还没有告诉你,他叫蔡旺泽登,是个木匠。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他在‘博巴’政府做事,跟朱德总司令很熟识的。那天他正巧为我们队伍带路返回,从河滩里把我救了,烧辣椒汤喂给我喝,还用麝香治好了我浑身的伤。”
“就这样,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了。有人看见就问,‘这个女人是谁?’蔡旺泽登说:‘她叫扎玛伊珍,从青海那边领来的,花了一百二十块银元。’”
“我的伤慢慢好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种向日葵。我什么都丢光了,只有一包生葵花籽,随身收藏着。第一年,我种一棵,第二年我种两棵,第三年种三棵……”
“人们慢慢也知道了,我是女红军。见面就悄悄地问:‘红军真的还会回来吗?’又有传言说:‘听讲国民党后面追剿,日本人前边堵截,红军都死完了!是这样的吗?’我说:‘死完没死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红军总是要回来的!’不过老实讲,我心里也真有些七上八下的。向日葵种到三棵,不见回来,种到五棵了,还不见回来。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回来的吗?解放了,我算计了一下,可不是吗?讲三五年,一点不错,三五一十五年,到了年数,果然就回来了!”
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满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小说对宣传队的男同志、扎玛伊珍的丈夫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较为简略,但他们和扎玛伊珍一起,共同构成了战争时期藏汉人民团结斗争的人物群像。
B. 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调,描摹了扎玛伊珍离开红军队伍后复杂的心路历程,运用了一定的想象和夸张,反映了人性的美好,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C.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有“干人”“博巴”这些地方色彩浓厚的方言词,也有较多亲切随意的口语词,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D. 小说结尾描写扎玛伊珍爽朗大笑,眼里却噙着闪闪发光的泪珠,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5. 作品是怎样叙述扎玛伊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
6. 请结合全文,阐释“十五棵向日葵”的丰富内涵。(3分)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结合《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完成7~9题。
7.下列情节中,不是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一项是( )(2分)
A.路谒北静王 B.听曲悟禅机 C.弄权铁槛寺 D.杜撰《芙蓉诔》
8.《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2分)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 B.端午节吃粽子
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D.新团员学团章
9.薛宝钗在众人眼中博学多才、乐于助人,但第48回香菱住进大观园要求学作诗,宝钗却先说“……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后又说“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宝钗为什么不赞成香菱学作诗?结合作品其他情节,说说你的理解。(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B.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1.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即 “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泛指首尾衔接的船只。槊,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即长矛。匏樽,用葫芦做的酒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苏轼的豁达衬托客人的悲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1.5分,共3分)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1.5分)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 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 颈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气氛。
D. 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15.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第Ⅱ卷 表达运用题(共6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阅读孔孟,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活,会让你受益匪浅。而走近庄子,我们大可采用一种自然轻松和 的对话姿态。庄子与我们虽隔两千多年,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是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存。所以,( ),而应与之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地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习面对人生的智慧。
阅读庄子,你可能会惊异于他那思想的高妙、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那些语言和思想的背后是庄子对人生和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 。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
阅读《庄子》,把他轻放枕边,倦了,就合上书。这种一次次的精神对话之后,会使得你心境酣畅、愉悦,甚至 ,你也会变成一只逍遥于花间的蝴蝶,表情淡淡的, ,却是通透后的宁静、共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亦庄亦谐 一语中的 乐不可支 波澜不惊
B.幽默风趣 一语中的 得意忘形 气定神闲
C.幽默风趣 一语道破 乐不可支 气定神闲
D.亦庄亦谐 一语道破 得意忘形 波澜不惊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庄子没有必要被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B.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的
C.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D.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
有对生命的高度
B.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C.庄子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D.庄子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
20.结合语境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交友之道,诚信犹如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诚信犹如航船上的罗盘,失去它你将迷失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古今,诚信都应该成为每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
五、写作(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学》开篇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我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这些话语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素人生,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如果我们能尽早地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内在生命的愿景,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就更能享受这美好的一生。
我校近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也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