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一)(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一)(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11: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
1.(2022 阿拉善左旗)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文后的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dǒu dòu),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划出。
(2)我会用“组词法”解释加点字。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时:   
(3)围绕太阳远近的问题,两小儿各执一词,请将他们的观点和理由补充完整。
人物 观点 理由
第一个孩子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第二个孩子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孔子不能决也。”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C.孔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D.孔子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2.(2022 封丘县)古文阅读,按要求做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A.思援弓缴而射之。援:    之:   
B.弗若之矣。弗若:    之:   
(2)请各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两个学弈者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一人    ,   ;一人    ,   。
3.(2022 唐县)阅读。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者:祭祀的官员。舍(shè)人: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古代饮酒用器具。相谓:互相商议。且:将要。遂:于是;就。亡:丢失,失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引酒且饮之    
②终亡其酒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成现代汉语。
   
(3)请为古文拟一个题目写在文前“ ”上。
4.(2022 临邑县)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蔡顺拾椹
蔡顺①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②,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邻人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邻人悯③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释】①蔡顺:字君仲,东汉人。②岁荒:年成不好。③悯:怜惘,同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事母孝   
②粮食不足   
③以异器盛之    
④黑者味甘   
(2)请为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停顿。    
①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②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3)蔡顺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5.(2022 黄骅市)阅读小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农妇与鹜(wù)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鹜:野鸭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妇不忍市之(卖)
B.似哀鸣,熟视之(仔细)
C.频频颔之(点头)
D.频频颔之,似谢(道歉)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3)从这则短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6.(2022 槐荫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有父子二人,居山村,营①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谓②子曰:“园中有金。”言讫③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④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
【注】①营:经营,管理。②请:告诉,说。③讫:完结,终了。④属:类,类别。
(1)联系短文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言讫而逝    
而是年秋    
(2)翻译句子。
①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
②子始悟父言之理。
(3)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7.(2022 历城区)阅读
黔①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愁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③,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④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⑤狎⑥,荡倚冲冒⑦,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⑧,大阚⑨,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现指贵州省。②憖(yìn)愁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大骇:非常害怕。④习:同“悉”,熟悉。⑤益:逐渐。⑥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⑦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⑧跳踉(liáng):跳跃。⑨阚(hǎn):同“吼”,怒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蔽林间窥之    
②以为且噬己也    
(2)对照注释,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4)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8.(2022 硚口区)课外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②。”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③,无自信也。”
(1)选择“度”的读音及解释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吾忘持度。    、   
③宁信度。    、   
A.duó
B.dù
C.尺寸\尺码
D.量(长短)
(2)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选一选。
①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④反归取之    
⑤何不试之以足    
A.脚的尺寸
B.鞋子
C.到、往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买鞋子一定要带尺码。
B.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不思变通,要注重实际。
C.这则寓言让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
1.【解答】(1)考查了对多音字的辨析。斗:[dòu]比赛胜负,争胜~力。[dǒu]量粮食的器具。结合语境选“dòu”。
(2)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课内学习及译文完成。
(3)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结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观点是:远者小而近者大。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结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观点是:近者热而远者凉。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结合所给句子的意义、结构完成。所给句子的意思是: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正确断句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孔子不能决也”可以看出学识再渊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反映了孔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说明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是一个诚实虚心的人。
(1)dòu;
(2)辩论。刚刚,才。时候。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C;
(5)B。
2.【解答】(1)考查了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A.本句意思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援:引,拉。之:指鸿鹄。
B.本句意思是:不如那个人。若:不如。之: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2)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的积累。通过阅读可知,两人中,其中一人学习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虽然两人一块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同,三心二意的人一无所获,专心致志的人学有所成,从中我们明白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故答案为:
(1)A.引,拉;指鸿鹄。
B.不如;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2)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3.【解答】(1)考查了文言文字词翻译。①“引酒且饮之”的意思是: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②“中亡其酒”的意思是:最终失掉了那壶酒。终,最终。
(2)考查了文言文翻译。“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是: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考查了给短文起标题。读懂此文所讲的内容不难知道,这是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可以用这个词语作为标题。
故答案为:
(1)①拿起。②最终。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解答】(1)考查了文言文字词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即可。
(2)考查了文言断句。根据句义断句即可,“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的意思是邻居怜悯他孝顺,就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他。结合句义可断句为: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故选②。
(3)考查了文章主旨。文章主要写了蔡顺孝顺母亲的事。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合理即可,如:我们要像蔡顺那样孝敬自己的父母。
故答案为:
(1)①孝顺。②充足,足够。③用。④甜。
(2)②;
(3)我们要像蔡顺那样孝敬自己的父母。
5.【解答】(1)考查了字词翻译。结合译文可知,A、B、C正确。D.错误,结合译文可知,“频频颔之,似谢”意思是: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谢:感谢。
(2)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可知,“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鹫之报也”这句话中“二年”指到了第二年。“盖”是“大概”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农妇家渐渐富裕起来了,大概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
(3)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可知,《农妇与鹜》讲述的是农妇救了一只受伤的野鸭,后引来数十只鸭子,家中变富裕的故事。通过这篇寓言我懂得了好心会有好报的道理。
故答案为:
(1)D;
(2)到了第二年,农妇家渐渐富裕起来了,大概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
(3)《农妇与鹜》讲述的是农妇救了一只受伤的野鸭,后引来数十只鸭子,家中变富裕的故事。通过这篇寓言我懂得了好心会有好报的道理。
6.【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中字句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2)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
(3)考查了对寓义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父亲病危前告诉儿子“园中有金”,父亲去世后,儿子为了寻找金子翻遍了园子中的土地,没有找到金子,但来年却获得了丰收,从而告诉我们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
故答案为:
(1)说。
这。
(2)①儿子不勤于耕种农活,田园逐渐荒芜。
②儿子才明白父亲说那一番话的道理所在。
(3)勤劳才能致富。
7.【解答】(1)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①窥:暗中查看。②噬:咬。
(2)考查了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3)考查了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意思相同,指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比喻有的人虽好耍伎俩,但其本事、技能非常有限。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故答案为:
(1)①暗中查看。
②咬。
(2)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3)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4)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8.【解答】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duó:量(长短)。dù:尺寸\尺码。①先自度其足,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度,用尺子度量。故选AD.②宁信度,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度,量好的尺码。故选BC。③吾忘持度,我忘了带尺码,度,量好的尺码。故选AD。
(2)本题考查”之”的用法。“之”的基本用法有:作助词,作动词,作代词三种①而置之其坐: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故选A.②至之市:到了集市。之,动词,到、往、故选C.③而忘操之:忘了带上尺码。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故选A④反归取之:返回家中拿尺码。反,通“返”,返回。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故选A。⑤何不试之以足: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故选B。
(3)本题考查主旨理解。结合全文,联系实际来看,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款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故选B。
故答案为:(1 ) ①A ②D ③B ④C ⑤B ⑥C
(2 ) ①A ②C ③A ④A ⑤B
(3)B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