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三)(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三)(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11: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2022 唐县)记叙文阅读。
幸福的铃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家里很拮据。我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全。
③学校离家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内容。
④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的能解决一切困难的聪明父亲想出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上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候在那里。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⑤我家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和笑声。
⑥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⑦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⑧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我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2)文章在第③段和第⑦段中,作者都提到了自己的梦,比较一下,两次的梦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梦?
   
(3)第⑤段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为什么把电话铃声称作“幸福的铃声”?
   
2.(2022 长安区)
   
①鲜血染红了白色的衣衫,嘴巴被石头堵住,已伤痕累累的向向警予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年仅33岁的面对死亡毫不惧怕,始终高昂着头望向远方,眼神中没有悲伤只有希望,只因那是红日的方向……
1928年3月一个黢(qū)黑的夜晚,国民党反动派把一双魔掌伸向了中国共产党向警予。
向警予被逮捕后,国民党如获至宝。为了从这位中央委员会成员的身上获取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信息,国民党反动派把她关入密室,严刑逼供,无论如何逼问,丝毫不能动摇这位钢铁娘子对共产党的忠贞,这位党的女儿始终咬紧牙关,一个字都不肯吐露,施暴的恶魔没有获得重要机密,他们仍然不甘心,又拿起长鞭抽,象躺在血泊里奄奄一息的向警予。
向警予终于开口了,但由于受到重伤,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施暴恶魔,欣喜若狂,以为向警予在给他们透露重要机密,赶快把耳朵贴近,想听清楚他在说什么,可是令他们无比绝望的是,他们竟然听到了一下这几个字:中﹣国﹣共﹣产﹣党﹣万﹣岁,恶魔像谢了气的皮球,一下子瘫在旁边的凳子上,无奈地看着这位钢铁女战士。
第二天,第三天,那些恶魔对向警予进行了一次次更严酷的折磨,遍体鳞伤的向警予始终对党的机密一字不漏,毫不屈服,向警予下定了慨然赴死的决心,她曾对狱友说: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的牺牲自己。
没有从向警予口中获得到重要信息的国民党决定枪毙这位无比重要的共产党员,同年5月1日,走向刑场的向警予抬头挺胸,威风凛凛,没有丝毫的畏惧,仍不停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沿途群众无不为之动容,惊慌的国民党反动派军警用石头堵住她的嘴巴,用皮带绑住她的双颊。
到了刑场后,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女儿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举起的长步枪,没有一丝的怯场和惧怕,她眼睛盯着要喷发子弹的长枪,平静的像一尊大佛,枪声响了,向警予壮烈牺牲,年仅33岁!
资料一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出生于湖南溆浦县,她从小就以花木兰似的人物为榜样,当时年仅八岁的她面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封建观念不愿低头,敢于违抗,成为了溆浦当地第一个女学生,15岁时于常德读书,后来她为了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于是就改名为向警予。
资料二
在同敌人斗争的同时,向警予也常想起自己的孩子,总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她对着照片喃喃自语:“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你们听见了吗?”
向警予曾向给女儿留下的诗句: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1)请你仔细阅读文章,给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
(2)文章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例如句①运用了    和    描写,表现出国民党的残忍向警予的坚强。请你在文章再找出一处运用    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这一描写手法是    。
(3)读了向警予的故事我想用下面的诗句来赞美她的品格和志向。
   
(4)借助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革命英雄,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请你阅读资料一、资料二,说说你对向警予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2022 昌黎县)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九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
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    ”,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   ”,送别时吟“   ”;喜悦时吟“   ”;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很多想象和感想接连不断地涌出。——   
②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   
③食物原有的汤汁、味道,比喻本来的,未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   
(2)请把以下诗句、词句按正确顺序填到短文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漫卷诗书喜欲狂
B.爆竹声中一岁除
C.劝君更尽一杯酒
D.千里共婵娟
(3)请把短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段落用“~~~~”勾画出来。
(4)下列对汉字特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形声义俱全。
B.汉字又整齐又灵动。
C.汉字是由拼音演化而来的。
D.汉字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5)作为一个中国人,请你结合所见所闻,列举一件能体现中国人凝聚力强的事例,在下面写一写。
4.(2022 秦安县)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元宵(汤园)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纺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成《水浒传》故事,有的图策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1)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我们还学过他的《   》这篇文章。
(2)用横线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   ”和“   ”“都是”的意思相近,写出了灯的    。
(4)语段中将元宵节和    进行对比,写出了元宵节分外美丽的特点。
(5)补充下列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
5.(2022 崇仁县)课内阅读,完成下面练习题。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是    句,“窜”“舔”让我们感受到    。
(2)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是    关系,从老汉对小伙子的态度,可以看出老汉是一个    的人。
(3)你从所学的课文中了解到像老汉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有:   、   等人,正是靠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守初心和使命,才使得我们党走过了百年征程,在中华民族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6.(2022 宁津县)现代文阅读
端午的鸭蛋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第①段    
第②③段    
(2)第①段所写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举例分析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怎样的感情?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能删去吗?为什么?
(5)除了选文中介绍的端午习俗,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在下面(至少写出两种)。
7.(2022 卢龙县)名著品读。
告别大雁
①空中传来了阿卡的鸣叫声,可是他再也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呀?难道大雁们说话的腔调全变啦?”他心里茫然不知所措。
②他朝他们挥舞自己的尖顶小帽,他沿着海岸大步奔跑,嘴里放声高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③然而,这样做似乎使得雁群受到了惊吓,他们飞上天空,朝海面拐过去。这时候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大雁们不知道他已经又变成人了,他们认不出他来。他再也没有办法把雁群呼唤到自己的身边了。
④尽管男孩子为自己终于解脱了妖术蛊惑而兴高采烈,然而他觉得就此要同自己最心爱的伙伴分道扬镳不免黯然神伤。他坐在沙滩上,双手捂紧了面孔。
⑤过了半晌,他又听得朴朴的翅膀扇动声。原来是领头雁阿卡大婶,这时候男孩子一动不动地静坐着,她就敢飞得离他近一些。蓦地,那熟悉的身影使她豁然开朗,她终于看清楚并认准他是谁。她便降落在紧靠着他的小岬角上。
⑥男孩子喜出望外地欢呼起来,他把老雁阿卡紧紧搂在怀里。别的大雁也都围了上来,用喙在他身上摩来擦去,在他身边挤来挤去。他们叽叽呱呱地叫不停,似乎都在表达他们的由衷祝贺。他也不停地对他们说着话,感谢他们带着他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
⑦可是大雁们骤然都异样地沉静下来,而且从他身边缩了回去,他们警觉起来,似乎想说:“要小心哪,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呀。”
⑧于是,男孩站起身来,走到领头雁阿卡面前,他爱抚着她,还轻轻地拍拍她,又依次抚摸和轻拍那些从最初就同他在一起的老雁。
⑨然后,他就离开海岸往内陆走去。他踏上堤岸,转身看那些鸟群。一群大雁却悄无声息地朝前飞去。男孩子站在那里脉脉深情地目送他们远去,心里无限惆怅,似乎在盼望能够再一次变成一名叫大拇指的小人儿,再紧随着雁群飞过陆地和海洋,遨游各地。
(1)短文节选自《   》,作者是瑞典的    。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采取了“变形”这一艺术手段。变回人之后,动物们不同的表现使“尼尔斯”的行为、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提取关键词,填一填。
告别大雁 动物的表现 尼尔斯的变化
空中鸣叫    
雁群受到惊吓 兴高采烈又黯然神伤
阿卡和雁群认出男孩    
雁群异样地沉静、警觉    
大雁悄无声息飞走    
(3)结合课内外阅读,给下面内容正确排序。
   一群北飞的大雁从天上飞过,尼尔斯家的一只鹅受到诱惑也想跟着飞走,尼尔斯抱住了鹅脖子,被鹅带上了空中。
   尼尔斯与大雁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决定回到家中。
   尼尔斯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而被变成了拇指般大的小人。
   在瑞典上空飞行的日子里,尼尔斯不仅欣赏到瑞典美丽的自然风光,听到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增长了见闻,还饱尝了风险和苦难。
   尼尔斯从狐狸的口中救出了一只大雁,领头雁大受感动,决定带着他横穿瑞典,飞往它们要去的地方。
(4)七嘴八舌评人物。(照样子,结合具体内容试着评价“尼尔斯”。)
   
(5)在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你一定也读过不少优秀的世界名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情节?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向大家分享这一情节吧!
书名:《   》
情节概要:   
8.(2022 城固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儿子的理想
①女人拉开枕头套上的拉链儿,伸手摸索,内心一惊:藏在枕头里的200元钱不见了。她焦急万分,猛地将枕头芯儿掏出来,钱仍不见踪影。女人一屁股坐在床上,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下井挖煤,一个月才500多元的工资,这200元钱可是一家人一个月的油盐酱醋啊!女人想起了8岁的儿子,拼命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可并没有儿子回应的声音。
②女人拉开门跑出去,外面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太阳雨。女人一路狂奔,呼唤着儿子。在一个五金加工门市部门口,儿子傻傻地站着,瘦弱的身体顶着一个大脑袋,像一裸豆芽菜,湿湿的头发打着绺儿贴在脑门上,浑身的衣服湿漉漉的。他双手捂脸,正透过指缝看焊枪下刺眼的电弧。
③女人生气地抓住儿子的衣领将他拎在半空中:“小兔崽子,你偷家里的钱!”儿子吓得脸色蜡黄,嗫嚅着:“我……我想给爸爸做个铁笼子,把他关在里面!”
④女人怒火万丈,举起手狠狠地打向儿子:“你这个白眼儿狼,你爸爸拼死拼活地挣钱供你上学,你却想把他关在笼子里?”
⑤拿焊枪的师傅扔了焊枪、面罩,将浑身发抖的男孩儿拽起来,搂在自己怀里,不解地问:“你这个大嫂,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女人反唇相讥:“这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偷钱,还不孝顺,我不该打他?”师傅一手拦着男孩儿,一手从兜儿里拽出一张白纸:“你看看吧!”白纸上用稚嫩的线条画着一个笼子,女人看不懂。师傅的眼圈儿红了:“孩子说,他一听到矿难的消息,就吓得睡不着觉,生怕自己变成了没爹的孩子。他半夜里爬起来,画了这张‘图纸’,要我在笼子的顶上焊上全世界最厚的钢板,这样就砸不着他爸爸了。笼子底下不焊钢筋,可以让他爸爸插脚迈步;两侧焊上把手,他爸爸挖一段煤,就可以提着笼子前进一段;前面留出门,方便他爸爸挖煤。天底下你上哪儿找这样聪明的孩子?”
⑥女人早已听得泪流满面,怜爱地抱起儿子:“儿啊!妈妈对不起你!走!咱上井口等你爸爸去!”在井口,男孩儿展开汗津津的小手,露出两张皱巴巴的纸币,不甘心地说:“妈妈,我还是想给爸爸焊个铁笼子!”女人把脸贴在儿子的小脸上,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啊,妈妈和你的牵挂就是你爸爸最安全的笼子!”儿子扬起小脸,无限向往地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挣了大钱,我要给每位挖煤的伯伯、叔叔都焊一个铁笼子!”
⑦女人紧紧地抱着儿子:“我的儿子,那你就快快长大吧!”⑧男孩儿脸上挂着泪珠,咧着嘴幸福地笑了。
(1)文章的标题“儿子的理想”有什么含义?
(2)文章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作者把“女人”和“师傅”对儿子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女人    。
(4)读完文章,你认为文中的男孩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文章中女人说“我的儿子,那你就快快长大吧”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次梦的内容可定位到文章第③段句子“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第二次梦的内容可定位到文章第⑦段句子“梦见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即可。这两次梦都梦到了白桦林和父亲,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朴实勤俭节约的父亲深深的思念。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和笑声”,从“雄赳赳气昂昂”“嘹亮的歌声和笑声”等可以看出,表现了父亲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4)本题考查照应及其作用。第①段说“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最后一段再次说明“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我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属于前后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感情更加强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可知,把电话铃声称作“幸福的铃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父亲听到铃声后就知道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心里自然踏实了。②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③每周六父亲都有盼头。
故答案为:
(1)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每个周末给父亲“打电话”报平安,父亲跑十里路去镇上的小商店听女儿的电话铃声,却从来不接电话。
(2)第一次梦的内容:身在异乡的大学校园里,见到美丽的紫荆花,却依然想念家乡的白桦林。第二次梦的内容:父亲身着漂亮的红披风在那片白桦林里给我拨打电话。写梦目的: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朴实勤俭节约的父亲深深的思念。
(3)从“雄赳赳气昂昂”“嘹亮的歌声和笑声”等可以看出,表现了父亲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4)前后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感情更加强烈。
(5)①父亲听到铃声后就知道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心里自然踏实了。②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③每周六父亲都有盼头。
2.【解答】1.考查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通过阅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写向警予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始终严守党的机密,直到英勇牺牲。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按照这个意思,短文题目就拟定为“宁死不屈的向警予”。
2.考查描写手法。通读短文可知,第①自然段运用了 外貌和 神态描写,表现出国民党的残忍和向警予的坚强。短文最后一句话“到了刑场后,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女儿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举起的长步枪,没有一丝的怯场和惧怕,她眼睛盯着要喷发子弹的长枪,平静的像一尊大佛,枪声响了,向警予壮烈牺牲,年仅33岁!”也是运用神态描写的句子,这一描写手法是比喻。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用诗句来赞美她的品格和志向。通过学习向警予的英雄事迹后,我可用近代诗人柳亚子写的诗来赞美向警予,即:雄词慷慨湘江向,情话缠绵浙水杨。长痛汉皋埋碧血,难从海国问红妆。
4.考查对向警予的评价。通读题目中的两则材料可知,从材料一可看出向警予是一位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进步青年。从材料二可看出向警予是一位不仅把革命放在心上,还是一位对孩子充满母爱的伟大母亲。
故答案为:
1.宁死不屈的向警予;
2.外貌 神态 到了刑场后,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女儿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举起的长步枪,没有一丝的怯场和惧怕,她眼睛盯着要喷发子弹的长枪,平静的像一尊大佛,枪声响了,向警予壮烈牺牲,年仅33岁 神态 比喻;
3.雄词慷慨湘江向,情话缠绵浙水杨。长痛汉皋埋碧血,难从海国问红妆。
4.从材料一可看出向警予是一位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进步青年。从材料二可看出向警予是一位不仅把革命放在心上,还是一位对孩子充满母爱的伟大母亲。
3.【解答】(1)考查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通短文可知,①浮想联翩:很多想象或感想接连不断地涌出。符合所给出的意思,故填“浮想联翩”。②牙牙学语: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与给出的意思相同,故填“牙牙学语”。③原汁原味:食物原有的汤汁和味道,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等。符合所给出的意思,故填“原汁原味”。
(2)考查补充短文内容。通读短文,结合本题给出的诗句、词句,可选填序号为:过年时吟“爆B”,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D”,送别时吟“C”,喜悦时吟“A”。
(3)考查从文中找出起过渡作用的段落。通读短文可知,“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这段话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即承接着上边介绍的汉字特点,又连接着下文介绍的古典诗词。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本题中对汉字特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汉字是由拼音演化而来的。因为文章没涉及到汉字是由什么演化而来。故选C。
(5)考查对知识的拓展。我们中国在外国人眼里为凝聚力特强,的确是这样,如:就拿抗击新冠病毒这件事来说,我们中国人借助汉字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按照上级号召,人们戴口罩、在家不出门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疫情挡在了外面,并尽快地消灭了疫情,使人民得到了安宁。这就表现出汉字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
(1)①浮想联翩;②牙牙学语;③原汁原味;
(2)B D C A;
(3)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
(4)C;
(5)就拿抗击新冠病毒这件事来说,我们中国人借助汉字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按照上级号召,人们戴口罩、在家不出门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疫情挡在了外面,并尽快地消灭了疫情,使人民得到了安宁。这就表现出汉字所起的作用。
4.【解答】(1)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语段选自课文《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我们还学过他的《草原》这篇文章。
(2)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阅读句子“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可知,这句话概括元了宵节的热闹景象,是选段的中心句。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句子“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纺灯”可知,句子中“一律”和“清一色”“都是”的意思相近,写出了灯的种类多。
(4)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语段中将元宵节和除夕进行对比,写出了元宵节分外美丽的特点。
(5)考查学生的古诗积累。学生结合对古诗内容的掌握填空即可。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故答案为:
(1)北京的春节 老舍 草原;
(2)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3)一律 清一色 种类多;
(4)除夕;
(5)春风送暖入屠苏。
5.【解答】(1)考查学生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是一个拟人句,“窜”“舔”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和肆虐。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从老汉对小伙子的态度,可以看出老汉是一个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人。
(3)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学生结合课下积累回答即可。示例:像老汉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有:李大钊、方志敏等人,正是靠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守初心和使命,才使得我们党走过了百年征程,在中华民族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故答案为:
(1)拟人 洪水的凶猛和肆虐;
(2)父子 不徇私情,先人后己;
(3)李大钊 方志敏。
6.【解答】(1)考查了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从“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可知第①段介绍家乡端午的习俗。从“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可知第②③段介绍了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特点。
(2)考查了对文章写法的理解。从字数可知,详细写的是后面两个风俗“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略写的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处有不”,因此进行详细介绍。这样做体现了详略得当。
(3)考查了作者的情感。从“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可知,作者对家乡咸蛋充满了喜爱和赞美之情。
(4)考查了对词语的赏析。“吱──”不能删去,因为加上这个字更好地体现了咸蛋的红油多,咸蛋好吃。
(5)考查了对语段内容的拓展。写出端午的其他习俗即可。
故答案为:
(1)介绍了家乡端午的风俗。介绍了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特点。
(2)详细写的是后面两个风俗“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略写的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处有不”,因此进行详细介绍。这样做体现了详略得当。
(3)从“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可知,作者对家乡咸蛋充满了喜爱和赞美之情。
(4)“吱──”不能删去,因为加上这个字更好地体现了咸蛋的红油多,咸蛋好吃。
(5)端午还要吃粽子、赛龙舟。
7.【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本语段节选自《骑鹅旅行记》,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 拉格洛芙。
(2)考查了提取选文信息。从“这是怎么回事呀?难道大雁们说话的腔调全变啦”“尽管男孩儿为自己终于解脱了妖术而兴高采烈,但又觉得就此要同自己最心爱的伙伴分道扬镳(biāo)而忍不住黯然神伤”“男孩子喜出望外地欢呼起来,他把老雁阿卡紧紧搂在怀里”“于是,男孩站起身来,走到领头雁阿卡面前,他爱抚着她,还轻轻地拍拍她,又依次抚摸和轻拍那些从最初就同他在一起的老雁”“男孩子站在那里脉脉深情地目送他们远去,心里无限惆怅,似乎在盼望能够再一次变成一名叫大拇指的小人儿,再紧随着雁群飞过陆地和海洋,遨游各地”可知,当空中传来鸣叫声时,尼尔斯听不懂阿卡在说些什么,老雁认出男孩儿时,他是喜出望外的,当雁群异样地沉静、警觉,他轻轻地爱抚、拍打大雁,当目送雁群远去时,他心中充满惆怅。
(3)考查了给句子排序。结合语段内容可知,先写“尼尔斯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而被变成了拇指般大的小人。”“一群北飞的大雁从天上飞过,尼尔斯家的一只鹅受到诱惑也想跟着飞走,尼尔斯抱住了鹅脖子,被鹅带上了空中。”接着写“尼尔斯从狐狸的口中救出了一只大雁,领头雁大受感动,决定带着他横穿瑞典,飞往它们要去的地方。”“在瑞典上空飞行的日子里,尼尔斯不仅欣赏到瑞典美丽的自然风光,听到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增长了见闻,还饱尝了风险和苦难。”最后写“尼尔斯与大雁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决定回到家中。”故应为:②⑤①④③。
(4)考查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通过阅读可知,尼尔斯是一个不爱读书、调皮捣蛋、爱捉弄小动物的男孩子,他因因为惹怒了小精灵而被变成拇指大小的小人儿,并骑着大白鹅莫顿开始了一段旅行,在漫长的过程中,他从伴侣和其他动物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并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了一个善良、勇敢、正直、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5)考查了课外阅读。根据积累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骑鹅旅行记 塞尔玛 拉格洛芙;
(2)听不懂阿卡在说些什么 喜出望外地欢呼 轻轻地爱抚、拍打大雁 内心无限惆怅;
(3)②⑤①④③;
(4)尼尔斯是一个不爱读书、调皮捣蛋、爱捉弄小动物的男孩子,他因因为惹怒了小精灵而被变成拇指大小的小人儿,并骑着大白鹅莫顿开始了一段旅行,在漫长的过程中,他从伴侣和其他动物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并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了一个善良、勇敢、正直、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5)骑鹅旅行记 鹤之舞表演大会:在大雁阿卡的帮助下,尼尔斯来到了库拉山,参加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的游艺大会。在表演大会上他见识了乌鸦的飞行舞、山兔的表演、大松鸡的啼鸣,马鹿的角斗、大雁的表演……同时,企图破坏表演大会的狐狸斯密尔也受到了“惩罚”。
8.【解答】(1)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由“我想给爸爸做个铁笼子,把他关在里面”“他一听到矿难的消息,就吓得睡不着觉,生怕自己变成了没爹的孩子”“等我长大了,挣了大钱,我要给每位挖煤的伯伯、叔叔都焊一个铁笼子”可知,“儿子的理想”表面上是指儿子想给挖煤的爸爸及每位挖煤的伯伯、叔叔焊一个铁笼子,深层含义则是表现了儿子对爸爸及其他挖煤的人的关心、牵挂。
(2)考查对画线句的赏析。画线的句子中“瘦弱的身体顶着一个大脑袋,像一裸豆芽菜,湿湿的头发打着绺儿贴在脑门上,浑身的衣服湿漉漉的”运用的是外貌描写,描写儿子冒雨看师傅焊东西的专注。其中“像一裸豆芽菜”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儿子比作豆芽菜,突出儿子的瘦弱。“他双手捂脸,正透过指缝看焊枪下刺眼的电弧”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儿子为爸爸焊铁笼子的急切心情。
(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作者把“女人”和“师傅”对儿子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女人对儿子的误解以及对儿子的严格要求。
(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从文章中找到关键的体现人物形象的特质进行总结。如第三段末尾,小男孩设计铁笼给爸爸是为了爸爸的安全,说明他很孝顺,能设计出这种笼子,又很聪明。倒数第三段末尾小男孩又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挣了钱,我要给每位挖煤的伯伯、叔叔都焊一个铁笼子!”这说明小男孩很有爱心。据此概括即可。
(5)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男孩儿的话“妈妈,等我长大了,挣了大钱,我要给每位挖煤的伯伯、叔叔都焊一个铁笼子”和电焊师傅的话“孩子说,他一听到矿难的消息,就吓得睡不着觉,生怕自己变成了没爹的孩子。他半夜里爬起来,画了这张‘图纸’,要我在笼子的顶上焊上全世界最厚的钢板,这样就砸不着他爸爸了。笼子底下不焊钢筋,可以让他爸爸插脚迈步;两侧焊上把手,他爸爸挖一段煤,就可以提着笼子前进一段;前面留出门,方便他爸爸挖煤。天底下你上哪儿找这样聪明的孩子?”可知这句话表明了孩子长大是每个母亲的希望,而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儿心中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保证矿工的生产安全,母亲也希望这个理想能随他的长大变成现实。
故答案为:
(1)文中的儿子把父亲的安全、家的完整作为自己的理想,突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文中的儿子是天下矿工儿子的代表,他的理想也是所有人的理想,从儿子的理想中可见到消灭矿难的希望。
(2)“瘦弱的身体顶着一个大脑袋,像一裸豆芽菜,湿湿的头发打着络儿贴在脑门上,浑身的衣服湿漉漉的”运用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儿子的瘦弱及冒雨看师傅焊东西的专注。“他双手捂脸,正透过指缝看焊枪下刺眼的电弧”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儿子为爸爸焊铁笼子的急切心情。
(3)对儿子的误解以及对儿子的严格要求;
(4)他是个孝顺父母、聪明(善于动脑筋)、善良的孩子。
(5)孩子长大是每个母亲的希望,而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儿心中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保证矿工的生产安全,母亲也希望这个理想能随他的长大变成现实。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