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补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补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09 20: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施琼瑛 审核人:李书慧)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志怪与传奇
①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由于受古代相当驳杂的小说观念的影响,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笔记小说,内容广博,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手法自由,是其基本特色。但在文言短篇小说中作为主体和正宗的,则是志怪和传奇。志怪和传奇,既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体制。它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但又不仅仅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志怪以写神鬼妖异之事为主要内容,传奇虽也传写奇事,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尤其是唐代的早期传奇)也有涉及神鬼精怪的,但却以反映社会人事为主。志怪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常见的多是一二百字、二三百字,有人物(神鬼乃是幻化的人物),但多数缺少性格,形象也缺乏社会内涵;情节比较简单,没有充分的艺术空间来容纳丰富的场面细节描写。传奇则一般敷演为上千字或几千字的规模,情节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鲜明,而且有较丰富的社会内涵。更重要的差别还在于:由于作者创作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的作品性质的不同。
②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志人小说一样,都没有脱离史的性质。尽管作品所记的神鬼怪异之事本属子虚乌有,但作者却把它们当作跟社会人事一样真实存在的事情来记录,谈不上艺术加工和艺术概括。早期志怪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干宝,在他的《搜神记序》中,就特别强调志怪小说的史的性质,并明确申言《搜神记》的写作目的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不诬”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认识,不单单反映出作者有神鬼迷信的思想,更重要的还说明了,指导作家写作的是史家的意识,而不是小说家的意识。他所追求的不是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来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而是力求“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搜神记序》)。他把志怪小说当作“信史”来写,虽然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那样去追求。尽管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都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来论述,但他本人在写作的当时却是把自己当做史家来看待和要求的。在他的心目中,写作《搜神记》和撰史,同是忠实的记录,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到唐代,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传奇作者的小说家意识绝对地压倒了史家的意识,这样唐代传奇就与史分手而成为真正成熟的小说。这一点明代的胡应麟看得很清楚,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卷三十七《二酉缀遗》下)虽然他并不肯定“幻设语”,但十分敏锐并且正确地指出了这是唐代传奇不同于以前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
1.第①段说,志怪和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不同阶段”所处的朝代分别是 和 。(2分)
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概括志怪与传奇在题材和形式上的差别(总共不超过70字)。(4分)
(1)志怪: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2)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
3.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解释“史家的意识”和“小说家的意识”在文中的含义。(2分)
(1)“史家的意识”是 的意识;(2)“小说家的意识”是 的意识。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体和正宗,志怪与传奇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有许多区别。
B.志怪与传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性质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作者的创作观念不同造成的。
C.《搜神记》是早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但严格说来,它其中的作品还算不上真正成熟的小说。
D.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错误地把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甚至还不如明代的胡应麟对问题看得清楚。
E.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志怪与传奇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形式。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3分)
我喜欢暴风雨·周启垠
②我喜欢暴风雨。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从不畏惧与一切猛烈与狂热的东西挑战。记得小时候在南方老家,每到夏天,暴雨时常出现,虽因居乡村,没有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但有过“山雨欲来风满楼”情怀。那种暴风雨将来未来,将下未下,天空低沉又透着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潮与湿的感觉,给人的身心是一种美好的洗礼。那种洗礼比风在横吹,雨在狂泻给人洗礼要干净惬意得多了,如果是诗人,把那经历的一瞬间孕育成诗,一定是美妙的篇章;如果是音乐家,把那一霎那用飞扬的音符来表达,那一定是优秀的乐曲。如果是哲学家,我想,用他那缜密的哲学思维来分析那短暂的爆发之前的孕育,肯定能抽象出无比精彩的哲理。
③母腹在躁动。那是天与地融合一起的母亲之身在临盆前躁动。
④生命在舞蹈。那是大静中寓示着大动的舞蹈。看不见舞者、舞裙、舞鞋在黑云的滚动中隐隐露出了雏型。
⑤我喜欢那一刻。回味那一刻就有一种冲动在我的血液里碰撞,想起那一刻,那赤脚少年不在乎一切的奔跑就回到我从前的视线。山有些摇动,那稳固的大山是摇不动的,可大自然的造化用那种氛围把大山好像摇动了起来;树有些起步的感觉,树落地生根,是不能在大地上迈步前进或后退的,可那一刻,树招手又摇手,点头又低头,树枝倾斜,树干腾挪,树好像迈开它久已不动的身躯,到更好的地方去;最吸引的人的是鹅啊鸭啊在池塘或村口跑来跑去,发出了叫声,像在呼喊着什么,又像是欢呼高歌着什么。
⑥我在那一刻曾经把头顶的天空想象成了一口大锅,担心着那锅掉下来,把自己紧紧的扣住。不过我记得经历那种感觉的年月,我的生活正处在贫困线以下,每天为衣食而忧,当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天空真是锅扣下来,煮 好了无限的粮食,那生活就不愁了。不过,天从来没有扣下来,而只扣下那弧形下一片暗黑的感觉。
⑦接着暴风雨真的要来了。一道闪电,一声盖顶的霹雳,霹雳过后又好像有巨人在天空的黑云之上疯狂地走动,滚滚的声音要淹没一切,最终又无力地消失。雨下起来,那是瓢泼大雨,如同巨大而结实的天幕被撕开了,天上所有的水流都倾泻下来,那种倾泻是一种喷射,哗啦啦的声音像出膛的子弹发出的声音一样,密集地连成一个整体,将世界吞没有。
⑧那雨水扑打在屋顶上,扑打在墙上,扑打在窗户内探出的眼睛里。
⑨那雨水扑打在山岗上,扑打在树枝上,扑打在岩石上,我亲眼看见过一块岩石在雨水的扑打下碎裂,那翻滚的碎石如过江之鲫转瞬消逝。
⑾那雨水扑打在桥上,扑打在桥礅上,扑打在河里,那河水暴涨,河水泛起了巨大的水花,如某种战争的脚步在奔跑,如某种敲击的鼓点激烈溅出关不住的声响……
⑿那暴风雨真是美妙极了!我曾在暴风雨到来之初抱着脑袋往家中狂奔,我也曾在暴风雨最大的时候从家中冲出,经受激情沐浴,那两种感觉不一样,但两种感觉都让我无法忘怀。
⒀当暴风雨进入尾声,那是一首诗进入了结尾,那是一篇文章进入了收束,那是一支曲子进入了最后的乐章。最好的暴风雨都有最好的尾声,不可扼制的节奏变成了有些舒缓的旋律,像催眠曲,如果是失眠的人在那时候入睡,肯定能酣然进入梦乡;像恋歌,如果是进入忘境地的一对恋人,那时候不会音乐也会哼出美妙的深情小调。那余味无穷的结尾很美,用一颗美丽的心灵去体会,那种美无可比拟。
⒁多年以来,我已离开了暴风雨的南方,我只能在人生的起落中感受一种命运的暴风雨,虽然艰难与痛苦常常袭击我的心灵,但那人生的暴风雨,让我同样体会出:人类,生存着很美。
5.文中第①段划线句“虽然生活的历程中不时有暴风雨出现”与第⑿段“那暴风雨真是美极了”中的两个“暴风雨”含义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⑦—⑾段,作者描写暴风雨时,主要使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喜欢“暴风雨”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择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4分)
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暴风雨的描写,抒写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B、文章认为自然界的暴风雨是美的,人生当中的暴风雨也是美的。
C、作者赞美的是自然界的暴风雨,而对人生当中的暴风雨则持排斥的态度。
D、文章写了两种暴风雨,自然界的暴风雨是实写,人生的暴风雨是虚写,而写实是为了写虚。
E、文章语言优美,清丽柔婉,娓娓而来,似小桥流一般可爱。
三、名句默写,任选六空。(6分)
9.⑴ 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⑵ 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过华清宫》)
⑶ ,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⑷ ,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⑸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⑹ 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⑺ 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⑻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0—12题。(8分)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可以从 和 两个词语看出。(2分)
11.“日暮客愁新”中的“新”的表达效果是 。(2分)
12.请鉴赏三、四两句诗的意境。(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0分)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3.本文选自《 》。(1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玉之言盖有讽焉 (2)将何往而非病
(3)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4)乌睹其为快也哉
1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快哉,此风!?????????????????????????????? D.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6.翻译: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1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景公召而数之曰 (2) 并会赋敛
(3) 再拜 (4) 子强复治东阿
18.下列句子中“而”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景公召而数之曰    B、子退而自察也
C、而君反以罪臣      D、君乃反迎而贺
19.翻译: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3分)
20.晏子说“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七、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生活中,短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日常叮咛、短信投票、节日祝福、天气预报、保健信息、新闻广告、赈灾捐款、垃圾笑料……
请自选角度,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短信现象的看法。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