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复习专项训练03——课外阅读(二)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短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文中的“父亲”指的是 ________。
2.给上述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静——_______
会意——_______
4.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抄下来,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说明父亲被敌人施了重刑;“_______”一词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很坚强;“_______”一词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5.“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①她是一个自卑又自闭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至少能错三遍。
②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A从那天开始,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批注:这句话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她”对快乐生活的向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笼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③B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④后来,班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别像影视明星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地“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写一篇作文。
⑤随着一声清脆的口令,接力开始了,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去。“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只要用心了,写多少都可以。
⑥这一次,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老师看。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六岁那年,她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⑦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不仅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
⑧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下的第一排的位置,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⑨她永远都记得,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工工整整地写上: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7.联系上下文,写出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
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
8.圈画批注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请你仿照文中画线A处的批注,对画线B处进行批注。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中第⑤自然段写到当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时,“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这时候的“她”内心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的欢呼显然不怀好意,你想对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中第⑦自然段写“静蕾老师”表扬“她”作文写得好,却对作文的内容只字未提,你觉得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从中你看出这是一位 ____________的老师。
11.文章中有一句话对题目“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做了诠释,请用“ ”画出这句话,再结合这句话,写一写你从文中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讨债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也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方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说:“我带小三子去要!”陈家满目窘迫、凄凉。唯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说:“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⑤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方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⑥女人眼里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⑦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⑨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⑩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2.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补全在下面的括号内。
( )→( )→疑问→( )→敬畏
13.“再穷不能穷孩子”中两个“穷”字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第⑨自然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此刻“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什么“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青木瓜之味
大约是2000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去邮局发信。就在快到邮局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我擦肩而过。忽然,她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很亲切,也有些意外的惊奇,仿佛认出了一个熟人而与之意外相逢。那眼神闹得我以为真的碰见了什么认识的人,便也禁不住停住脚步,看了她一眼: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模样清爽,中等身材,瘦瘦的。看她的装扮,初春时节还穿着一件臃肿的棉衣,猜得出她是一个外地人,大概是打工妹。我仔细地想了想,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个人,她肯定是认错了人。于是,我暗笑自己的自作多情,便向邮局走去。
我走了没几步,她从后面跑了过来,跑到我面前,这让我很吃惊。只听见她用南方人那种软绵的声音仔细而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不是肖复兴老师?”我越发惊讶,她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木讷地站在那里,近乎机械地点了点头。她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接着说:“刚才你迎面向我走来,我看着你就像。我读中学时就看过你写的书,你和书上的照片很像。真没有想到这么巧,今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
原来是一位读者,大概她这番热情的话,很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尤其是听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一些东西,特别是她读中学的时候读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一直忘不了……我就像小学生爱听表扬似的,立刻有些发晕,找不着北了,站在街头和她聊了起来,一任身边车水马龙,喧嚣不已。
从她那话语中,我渐渐地听明白了,她从小在南方农村长大,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生活困难,就跟着乡亲来到北京打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算太远,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今天星期天休息,她是刚刚到邮局给家里寄钱,并发了一封平安家信。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没有想到只是写了一些平常的东西,能够让心拉近,距离缩短,心里想这应该说是如今没什么用处的文学的一点特殊功能吧。于是,我进一步犯晕,沿着斜坡继续顺溜地下滑,不知对她的热情如何回报似的,竟然指着马路对面我家住的楼对她说:“我家就住在那里,你有空,欢迎你到我家做客。”说着把地址写给了她。她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去。”
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事当作喜贴子,向家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了?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要真是找上门来,骗几个钱倒没什么,可别出别的事……”
一下子,说得我发蒙。一再回忆街头和那个年轻女子的相遇和交谈,不像是个狐狸似的骗子呀。再说,她肯定是读过我写的书,要不也说不出书名,并且能对照着书上的照片认出我来呀。但家里的人说得也没有错,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么一想,心里连连后悔,而且不禁有些发虚。一连好几天,我都有些提心吊胆。
好在一连好多天过去了,都平安无事。时间一长,这件事渐渐被我淡忘了。
将近一年过去了,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们全家从天津孩子的姥姥家过完年回家,刚上电梯,开电梯的老太太对我说:“你先等我一会儿,前两天有个年轻女子来找你,你没在家,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我那儿了。”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包用废报纸包着的东西。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 上面写着几行小字 落款是 你的一个读者
全家都愣在那里,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件事虽已过去四年,但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忘不了这件事情,忘不了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偶遇一个女读者,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吃惊→发晕→_____→_____→发蒙→后悔、发虚→_____→愣在那里。
19.请为文中画线的句子补充正确的标点符号。
20.联系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全家都愣在那里,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全家为什么会愣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那独有的清香味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阳光的两种用法》和《青木瓜之味》都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它们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仔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了不起的杂交水稻
①那年春季,粮食很缺,普通人家都要吃野菜树叶。春天,最早出土的,是一种名叫老鹄锦的野菜。与此同时出土的是苣荚菜,就是那种有很白嫩的根,带一点苦味的野菜。但是这种菜,不能当粮食吃。在大荒之年,我吃过杨花。就是大叶杨春天抽出的那种穗子一样的花。这种东西,是不得已而吃之,并且很费事,要用水浸好几遍,再上蒸锅,味道是很难闻的。在春天,田野里跑着无数的孩子们,是为饥饿驱使。他们漫山遍野地跑着,寻找着。灾荒的那些年,人民的遭遇是异常悲惨的。
②在遥远的非洲,人们也面临着大规模饥荒。在这场灾难中,儿童是最大的受害者。单在索马里,就有一半以上的儿童严重营养不良,孩子虚弱得连哭都哭不出来,平均每天就有六个婴儿夭折。在索马里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迁徙的难民,他们从一个难民营迁徙到另一个难民营,没有别的目的,就只不过是想要得到他们最需要的食物!
③袁隆平年轻时就曾经历过孙犁在《度春荒》中描写过的这些画面,也目睹过类似非洲难民的遭遇。那天,他看到路边躺着饿晕的五个人。这一幕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手里握着一颗种子,另一颗种子也在心中发芽。
④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 年,袁隆平实现三育配套,成功育成杂交水稻。1976年至1988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为12.56亿亩,累计增产水稻1000亿千克以上。中国人民再也不用为了粮食发愁。2010年,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来到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两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了8吨,比当地品种增长100%到300%。
⑤袁隆平与他的杂交水稻喂饱了全世界21%的人。
22.根据选文补充小标题。
①国内饥荒→②_____→③萌发理想→④_____→⑤造福世界
23.饥荒给人们带来了诸多苦难,其中不包括
A.吃难以下咽的野菜度日
B.儿童营养不良生命夭折
C.不断迁徙寻找食物
D.无法种植水稻
24.第③自然段中两次提到的“种子”分别指的是
A.这两颗种子都指的是真实的粮食种子。
B.这两颗种子都指的是让人们吃饱饭的愿望。
C.第一颗种子指的是真实的粮食种子,第二颗指的是让人们吃饱饭的愿望。
D.第一颗种子指的是让人们吃饱饭的愿望,第二颗指的是真实的粮食种子。
25.小明想继续阅读相关的内容,可以阅读以下哪两本书籍
A.《袁隆平传》
B.《爱的教育》
C.《爱丽丝漫游奇境》
D.《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26.袁隆平先生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下面是组委会写的颁奖词。结合文章和颁奖词内容,你想对袁爷爷说些什么呢?
感动中国颁奖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
我要启程了
①我要启程了。
②妈妈,您却哭了。
③我要启程了。昨天黄昏时我告诉您,说天边飞过一队大雁,您默默凝视着我。为什么目光里竟闪过一丝黯然?今天早上,我把自己在雁阵里的位置指给您看,您却哭了,问:“为什么不能晚点儿……比如说明天……”
④心永远属于您,妈妈,但翅膀不属于巢。我要启程了,因为我是雁。
⑤我要启程了。小木屋里昏暗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您坐在我的床头,就像守护我小时候的那只摇篮。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雨横风狂的夜晚,想起了您怕雷声的小雏雁是怎样颤颤地依偎在您的身边……一定是想起了您曾注入他的一切,生命、青春和勇敢,想起了他给您带来的一切,幸福、未来和尊严……一定是想起了那条路,那条您没能飞完的路,又要有一双更有力的翅膀,铺向金秋的蓝天……是的,一定是想起了这一切,因为妈妈哭了。
⑥我要启程了,是怕打湿了我的双翼吗?您转过身,悄悄擦去泪珠,又最后叮嘱我,别忘了回家的路……
⑦放心吧!妈妈。无论我要飞多高多远,无论这飞翔里有多少风暴。多少艰难,只要有您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为您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
⑧我要启程了。再见,妈妈。
⑨再见了,我的巢……
2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雨横风狂____________ 黯然____________
28.读完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母爱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再见了,我的巢……”这句话中“巢”的意思是:_______,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语意未尽 B.说话的断断续续 C.思维的跳跃 D.列举的省略
30.文中作者将( )比作雁,你认为文中的“翅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31.“我要启程了,妈妈,您却哭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2.“我要启程了”在文中多次出现,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1)心永远属于您,妈妈,但翅膀不属于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我要飞多高多远,无论这飞翔里有多少风暴,多少艰难,只要有您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为您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
献你一束花①
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她一直垂着头。四天前,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开始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提问,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比赛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她提包儿……大败而归,有什么脸见人!
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许多只手伸过来要和她握手,许多摄影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鲜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些加重了她的思想负担?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还沉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在下面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失落,加重了心的沮丧②和愧疚。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儿向上看,长长的腿,深蓝色的服装,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③的脸。原来是机场那位女服务员。
女服务员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的比赛,知道你们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不,你也尽力了。”
“我是失败者。”
“谁能避免失败呢?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地的身体。她顿时热泪盈眶。
怎么?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①本文作者冯骥才。文字有改动。②[沮丧]灰心失望。③[娴静]文静安详的样子。
(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材)
34.第一段中“……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哪项( )
A.“她”怕见到前来欢迎的人们。
B.她出国比赛刚刚结束,非常疲劳。
C.大败而归,她非常灰心失望。
D.“她”怕见到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
35.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列说法与文本意思不符的是哪一项( )
A.她在完成比赛动作时过于大意了。
B.她的身体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
C.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还沉重。
D.曾经的成功加重了她的思想负担。
36.文中划线句子中运用了什么描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动作 B.心理 C.语言 D.神态
37.选文倒数第二段中“奇异的力量”指的是什么?下列选项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鲜花传递了对她的祝福,化成她前行的动力。
B.她感受到了女服务员对她失败的理解和宽容。
C.这股香气里包含了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舞。
D.鲜花浓郁的香气一扫她比赛完的疲惫,让她振奋。
38.下列对这篇文章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首尾呼应,启发读者领悟到“鲜花也要献给失败者”的道理。
B.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女运动员失败后的愧疚与沮丧。
C.巧用插叙,通过对比突出了女运动员失败归来时伤心沮丧的心情。
D.平铺直叙,描写了机场女服务员为凯旋归来的运动员送花的故事。
39.“谁?她一点点儿向上看,长长的腿,深蓝色的服装,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原来是机场那位女服务员。”文中此处若改成“谁?她抬头一看,原来是机场那位女服务员。”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
人生一课
①一次,我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我认认真真地上了两个半小时。回家天黑路滑,跌了一身泥。事后,有个朋友好心地劝我:“干吗要这样认真,出两个思考题糊弄一下不就行了?”我说:“我不能辜负那四位顶着风雨来上课的学生。”他似乎很不理解。其实,我还有段心事没有说出来。
②在我上大二的时候,一个周末的下午,有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当时开学不久,再加上是周末,学校组织了好几个活动,班里的同学都忙得不亦乐乎,谁也没心思去上什么课了。我正准备参加一场年级足球赛,成天忙着在足球场上训练,当然也不准备去听课,尤其是这种辅导课。
③跑到球场,才发现没带球鞋,只好又转身回教室。当我一头冲进教室,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停住了: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位埋头擦汗的白发老人坐在前排。我不觉一愣,才想起今天下午有课。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紧张,便把脚步放轻放慢向座位走去。“来上课的?”一个沉着的声音在教室前排响起,我感到有一种深邃的目光在望着自己。我没敢吭声,坐在座位上穿好球鞋,就在我刚想站起来的时候,他突然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我这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④这句话就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凳子上。他走上讲台,背影有些苍老,但脚步却很坚定。我看见他打开厚厚的一沓教案,然后转身,一丝不苟地写下一行板书,他的声音依然沉着,而且洪亮,空空荡荡的教室里响起一种震撼人心的回声。我悄悄地把那双球鞋脱了,又悄悄地拿出课本,仔细地放好,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去捕捉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
⑤后来有很多球场上的同学都回来了,和我一样,端坐在课桌前,听这位白发的老人给我们上课。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在操场上等我,老不见人,便来找我,却在窗外看到教室里的情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后门悄悄溜进了教室。这堂课时间过得真快,我真希望时间能过得慢点,好让更多的同学来听他的课,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他的一片心。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了点头,夹起讲义走出教室。望着他的白发和微驼的背,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
⑥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这位教师,可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真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只有这样,真诚地对待生活,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不会有什么愧疚和遗憾。
41.选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文中反复提到“辜负”,它们都饱含了“____”(摘录文中短语)的生活态度。其中“我”口中的三次“辜负”,与老师说的“不能辜负你”的关系是____。
A.因果关系
B.由果溯因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递进关系
4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这句话”指的是老人说的“一个人我这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B.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话对“我”影响之大。
C.这句话就像“钉子”般扎在“我”心上,让“我”不寒而栗。
D.“我”被“钉在凳子上”一是因为老师的这句话,二是因为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震撼了“我”。
4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眼中的这位老师,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微不至 B.兢兢业业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44.概括第②~⑤段中的具体事例,梳理“我”的情感变化。
45.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这位老师,请用“ ”画出其中一处,并加以分析。
46.在这“人生一课”中,“我”收获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2022年1月正是湖州市德清县草莓大量上市的时节,在雷向镇的一个家庭农场里、农场主沈佳正指导工人修剪苗木,采收草莓。
②时间回到2013年,大学刚毕业的沈佳,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是回到了老家农村进行自主创业。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农业?这与她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沈佳从小生活在农村,受父亲影响,她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看着种子发芽生长,就像自己在茁壮成长,当我第一次种出果实的时候,兴奋了好几天。”正是带着这样的记忆,23岁的沈佳立志回乡。
③起初,与大多数家庭作坊式的农场经营一样,规模不大,方式简单。全家三口齐上阵,父母负责农事生产,主要对质量安全进行把关,而沈佳则负责开拓市场,吸引客户到农场采摘、参观。
④“只有通过学习技术来发展创新,我们才能改变传统模式对农业的束缚。”这是一位专家下乡指导时说的话,沈佳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这之后,农场开始转型 为了解决农场收益“靠天吃饭”的情况,沈佳多次外出学习考茶,为农场引进了肥水滴灌设施,保障果蔬稳定生产。目前农场面积已经拓展到200亩,并建有阳光棚2000平万米、连栋钢管大棚66000平方米。
⑤后来,沈佳在农场推广了葡萄园甲本种西瓜这一模式。这一模式的好处是,种出来的西瓜采形漂亮,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沈佳还通过改变传统的育苗方式培育出了优良品种的葡萄苗,并利用人工基质代替土壤栽培,实现了草莓无土栽培,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⑥眼下,沈佳将农事生产与乡村体验游结合,将自家的家庭农场发展成为一家集蔬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生态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场,为德清县增加了一处农业休闲、采摘、科普的好去处。
——摘自《学习强国》《浙江德清沈佳:大学生变身“新农人”》有改动
材料二:
①他是以身许国的戍边英雄,曾郑重写下战斗口号:①
②2020年6月,在边防斗争中,年仅19岁的战士陈祥榕壮烈牺牲,中央军委为他追记一等功。
③陈祥榕从小就想去当兵。读初中时,他就曾问过当时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参军的条件。2019年,陈祥榕高中毕业后立马报名参军,“②”。他把自己的想法坚定地告诉小叔陈臻宝。
④因打听到新疆的部队能够上前线,他便动了去新疆的心思。从福建到新疆,山高路远,家人都舍不得他去。
⑤“③”陈祥榕几次私底下跟小叔这样说。
⑥参军前有为期一周的集训,当时部队领导说,这要看陈祥榕集训的情况,如能过关,就到新疆去!为此,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绕着县环城路跑步一圈,回到家中吃过早饭,再去集训场地参加训练,不敢有丝毫懈怠。最终,陈祥榕从众多新兵中脱颖而出,他到新疆入伍的事情也就这样敲定了。当年9月,他被派往离家数千公里之外的新疆,成为边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④”。
⑦2020年4月起,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蓄意挑起事端。在日记本上,陈祥榕对一次战斗这样记录:“④”。
⑧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我方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祖国边防线上。
——选自澎湃新闻,有改动
47.阅读材料一,完成练习。
(1)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主人公沈佳自主创业的历程。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沈佳的事业走向佳境的最重要秘诀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摘录下来,并结
合生活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摘录语句: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
48.阅读材料二,完成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将以下四句话填到正确的横线上。
A.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到前线去。
B.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C.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D.苦怕什么,去部队不吃苦还要享福?
(2)以下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短文着重回忆了陈祥榕一心想要参军,并为奔赴边防线不懈努力的内容。
B.文中的心理描写生动展现了一位甘愿吃苦、献身国防的新时代军人形象。
C.陈祥榕的事迹高度诠释了“祖国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含义。
49.联系两则材料,完成练习。
(1)选择一位主人公,用一、两句话赞美他(她)。
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为这一组材料拟了下列标题,你觉得哪个最好?选择一个写出自己的想法。
A.为他们刷屏 B.这个赞,一定要点 C.爱你们的模样
我选择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理解
永远执著的美丽
①袁隆平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在他研究的最初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②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之后,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水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
③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④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
⑤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⑥“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⑦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有删改)
50.“袁隆平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句中的“这个”是指( )
A.水稻 B.超级稻 C.杂交水稻 D.水稻育种
51.文中划线句子中“依然”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袁隆平工作方式死板,工作思维不会变通。
B.袁隆平获得辉煌、荣耀、名利后骄傲了,于是他骑上摩托车耍威风了。
C.“依然”表示与原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除了正常的到稻田察看之外,还顺便去当地游玩。
D.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作为人民科学家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即使功成名就也不改初心。
5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袁隆平的“美丽”是指他把一生献给了培育杂交水稻这一崇高事业。
B.句子“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暗扣文题,揭示主题。
C.“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体现了袁隆平的艰辛。
D.从本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工作作风朴朴实实、兢兢业业,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53.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带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是( )
A.袁隆平自信。 B.袁隆平夸夸其谈。 C.袁隆平百折不挠。 D.袁隆平淡泊名利。
54.对于题目“永远执著的美丽”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B.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C.题目蕴含着文章的中心。 D.“美丽”指的是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
55.“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文中第三自然段出现了许多数字,小枫觉得有些啰嗦,不必要,你觉得这种写法好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 2.法庭相见 3. 镇静 会心 4.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 慈祥 5.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6.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解析】1.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
短文选自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文中的“父亲”指的是李大钊。
2.考查学生给文段加标题的能力。
语段主要记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故题目可为“法庭相见”。
3.考查学生写近义词的能力。
平静:镇静。故近义词为“肃静”。
会意:会心。故近义词为“领略”。
4.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
从文中第①段“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5.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文中指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6.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段内容可知,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占据着,同时,为了让母亲、“我”和妹妹安心,不让“我们”为他担心,所以父亲脸上的表情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7. 比喻难以猜解且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文中指不爱说话的人。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8.这句话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她”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 9. 听听这声音,他们又在嘲笑我了,我恨他们 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能这样嘲弄任何一个同学 10. 尊重同学,为她保守秘密 理解并尊重学生 11.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启发:即使生命很平凡,即使生活中有种种不幸与磨难,我们也要坚强、乐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
闷葫芦:意思是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或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郑重其事:意思是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8.本题考查做批注的能力。
根据第③自然段“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可知这句话借助景物描写,由此可见“她”此刻的心情是多么黯淡(悲凉、悲伤、忧伤)。
9.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仔细读文可知,文章中第⑤自然段写到当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时,“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这时候的“她”内心会想:我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按照“游戏规则”,我应该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去。
同学们的欢呼显然不怀好意,我想对“她”的同学说:我们不应该疏远“她”,排挤“她”,我们应该理解“她”,接近“她”,主动与“她”交流,让“她”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努力帮助“她”走出自卑自闭的阴影。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人物特点的把握。
根据⑥自然段“这一次,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老师看。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六岁那年,她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可知,老师看到她写的作文内容后为她保守秘密,如果把内容讲出来后班里的同学会更加的欺负她。从中看出“静蕾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隐私,静蕾老师是一位温柔美丽、有爱心、懂得尊重和鼓励孩子的老师。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考虑,这道题一定要认真阅读选文内容,理清文章的题目的内涵。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这句话诠释了题目的含义。虽然小草的生命是平凡的、渺小的,但却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生长,因为它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就会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是不管遭遇什么困难,只要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仍在就一定会走出一片艳阳天。
12. 怨恨 挂念、内疚 潸然泪下 13.①贫穷;②交不起学费,让孩子没学上。 14.示例:陈家为什么要带一包水果糖来到我家呢?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 15.因为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16.母亲是一个善良仁爱,处事果断、目光深远的人。
【解析】12.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阅读短文可知,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由第⑥自然段中:“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可知,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有:怨恨、寒心;第 自然段中:“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可知,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有:“潸然泪下”。
13.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这句话中,根据第①自然段中“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也极度匮乏的年代”可知,第一个“穷”指的是客观条件的“穷”,即家境贫穷;根据第⑤自然段中“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可知,第二个“穷”指的是对孩子进行培养的“穷”,在文中即交不起学费,孩子受不到教育。
14.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通读短文,由题干要求,第⑨自然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此刻“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联系上下文可知,母亲不得已到陈家去讨要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看到陈家的满目窘迫、凄凉,“我”对母亲的讨债感到了心寒。一年后,陈家男人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债。由此,进行作答。如: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陈家男人为什么还要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那十元钱?
15.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我”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她的善良和仁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16.本题考查了短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可知,第⑧段中“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可知,母亲体谅陈家的难处,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第⑩段中“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可知,母亲决定可以自己日后赚钱,可以看出她目光长远,不为眼前事忧闷,由第③段与第④段可知,爸爸说陈家还欠钱时她果断决定去要,可以看出母亲处事果断。
17.“我“去邮局的路上偶遇一位女读者,为了回报她的热情,“我”将家庭住址写给她,这一行为遭到家人的质疑,而年后“我”却收到了两个青木瓜,它寄寓了一位真诚的读者对“我”的一片深情和厚望,“我”对误会年轻女子感到愧疚,并为她的行为所感动。 18. 感动 犯晕 提心吊胆 19., ,“” 。 20. 一家人一开始怀疑年轻女子是骗子,当过年后收到她的礼物时,一家人不禁对误会年轻女子感到愧疚,并被她的行为深深感动。 青木瓜本身特有的清香味道;年轻女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热情;人与人之间应当有的真诚与信任。 21.以小见大,借一件小事表达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概括短文主要内容可根据每个段的段意进行归纳。文章主要写“我”偶遇一个女读者,女读者说了自己认识“我”的原因,作者也真诚地告诉了女读者自己的住址,并希望她光临。但家人却说作者遇到了骗子,后来女读者真的来拜访“我”,还送来了青木瓜。
18.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
文章先写了“我“去邮局的路上偶遇一位女读者,她说“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然后由第④段“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可知“我”变得感动;
由第④段“于是,我进一步犯晕,沿着斜坡继续顺溜地下滑”可知,“我”变得犯晕;
接着写家人的质疑让“我”犯晕、后悔,由第⑥段“一连好几天,我都有些提心吊胆”可知“我”有些提心吊胆。最后发现女读者并不是骗子,全家都愣住了。
1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句子没讲完,用逗号;“你的一个读者”是落款的内容,因此用引号,句末用句号。句子为: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落款是“你的一个读者”。
20.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1)文章第⑤段写了“我”向家人讲了和女读者的事情,但是“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他们纷纷表示这个读者是一个骗子,“我”被骗昏了头。而第⑧段“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写了这个读者非但不是骗子,还十分真诚,这让全家人感到愧疚,并且被她的行为深深感动。
(2)“木瓜独有的清香”不仅要理解其表层含义,也要结合全文及中心思想理解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青木瓜本身特有的清香,深层含义结合第⑧段“前两天有个年轻女子来找你,你没在家,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我那儿了”“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可知,这还指她精神品质的体现,即真诚和热情;以及结合全家人对读者的态度与读者对“我”的态度对比可知,呼吁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和信任。
2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借妈妈在冬天把阳光叠在被子里以及毕大妈在夏天把阳光煮在水里两件事,表达了母亲和毕大妈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让我们体会到母爱就像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都来源于这种充满爱的情感。而《青木瓜之味》则是通过一家人从一开始对年轻女子的不信任和怀疑到大吃一惊、愣在那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信任。这两个作品都是借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表现文章中心,反映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22. 非洲饥荒 喂饱国人 23.D 24.C 25.AD 26.袁爷爷,感谢您然人们远离饥饿,您的坚持不会白费,我定会承接您手中的接力棒,为节约爱粮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2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拟写小标题。
根据第①自然段“那年春季,粮食很缺,普通人家都要吃野菜树叶。在春天,田野里跑着无数的孩子们,是为饥饿驱使。他们漫山遍野地跑着,寻找着。”可知主要写国内饥荒,人们漫山遍野地跑着,寻找着可吃的东西。
根据第②自然段“单在索马里,就有一半以上的儿童严重营养不良,孩子虚弱得连哭都哭不出来,平均每天就有六个婴儿夭折。在索马里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迁徙的难民,他们从一个难民营迁徙到另一个难民营,没有别的目的,就只不过是想要得到他们最需要的食物!”可知主要写非洲饥荒,一半以上的儿童严重营养不良,他们从一个难民营迁徙到另一个难民营,就只不过是想要得到他们最需要的食物而已。
根据第③自然段“袁隆平年轻时就曾经历过孙犁在《度春荒》中描写过的这些画面,也目睹过类似非洲难民的遭遇。那天,他看到路边躺着饿晕的五个人。这一幕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手里握着一颗种子,另一颗种子也在心中发芽。”可知主要写袁隆平萌发理想,
根据第④自然段“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为12.56亿亩,累计增产水稻1000亿千克以上。中国人民再也不用为了粮食发愁。2010年,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来到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两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了8吨,比当地品种增长100%到300%。”可知主要写袁隆平开展研究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根据第⑤自然段“袁隆平与他的杂交水稻喂饱了全世界21%的人。”可知中国人民再也不用为了粮食发愁”可概括为:造福世界。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与此同时出土的是苣荚菜,就是那种有很白嫩的根,带一点苦味的野菜”“再上蒸锅,味道是很难闻的”可知吃难以下咽的野菜度日。
B.根据“单在索马里,就有一半以上的儿童严重营养不良,孩子虚弱得连哭都哭不出来,平均每天就有六个婴儿夭折”可知儿童营养不良生命夭折。
C.根据“在索马里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迁徙的难民,他们从一个难民营迁徙到另一个难民营,没有别的目的,就只不过是想要得到他们最需要的食物”可知难民不断迁徙是为了寻找食物。
D.根据“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 年,袁隆平实现三育配套,成功育成杂交水稻。”可知“无法种植水稻”是无中生有。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根据文章语境可知,“他手里握着一颗种子”种子指的是真实的粮食种子;“另一颗种子也在心中发芽。”另一颗“种子”指的是让人们吃饱饭的愿望。
故选C。
2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对相关作品的理解。
A.《袁隆平传》袁隆平出生,求学生涯,在西南大学,在安江农校,挑战世界难题,勇闯三系配套关,攻克两系法,水稻外交,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鞭策,获得的崇高荣誉,爱情婚姻家庭等,内容丰富,记录详实,是了解、研究袁隆平其人,其成果的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B.《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本绘本讲述的是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从小时候梦见禾下乘凉到坚持不懈的科研实验,最终解决中国人民温饱。
C.《爱的教育》 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D.《爱丽丝漫游奇境》主要讲述了一个非常爱幻想的英国女孩儿爱丽丝,为了追逐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这个兔子洞当中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国度,爱丽丝在这个国度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奇幻冒险故事。
故选AD。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延伸,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袁隆平从事的科学研究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最关心的粮食安全作为第一位;他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结合文本,表达对袁隆平的赞美、爱惜粮食的决心,表达学习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做祖国需要的人才,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立志成才。
如:袁爷爷,您好,您虽然离开了我们,您的形象却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您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一生的努力,不但当代人享受到了您的成果,后代人都会享受到您伟大的成果。您的两个梦想,也是我们的梦想,我们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像你一样有真才实学,做出努力,去实现您那两个伟大的梦想。
27. 暴雨狂风 沮丧 28.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29. 家 A 30. “我” 自立的能力 31.妈妈看到孩子真的要离开自己,却有些不舍和担心 32.“我”不怕艰难困苦去开创事业的决心 33. 意思是孩子的心永远与母亲相连。一旦有了自立的能力就不能呆在里家里了。 含义是让妈妈放心,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妈妈的叮嘱,心里会永远装着妈妈。
【解析】27.考查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雨横风狂:形容暴雨狂风的天气。其近义词是“暴雨狂风”。
黯然:指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其近义词是“失望”。
28.考查对知识的拓展能力。
文中的妈妈看到孩子要启程了,内心有些依依不舍,就像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完这篇短文,使我想起了两句有关母爱的名言,如: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29.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再见了,我的巢……”这句话中“巢”的意思是:家。
“再见了,我的巢……”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讲话还未讲完,故作用是:语意未尽。故选A。
30.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
从第⑤自然段的“我要启程了。小木屋里昏暗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您坐在我的床头,就像守护我小时候的那只摇篮。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雨横风狂的夜晚,想起了您怕雷声的小雏雁是怎样颤颤地依偎在您的身边……”可知,文中作者将“我”比作“雁”,我认为文中的“翅膀“是指:自立的能力。结合第④自然段中的“心永远属于您,妈妈,但翅膀不属于巢。我要启程了。因为我是雁”和第⑤自然段中的“又要有一双更有力的翅膀,铺向金秋的蓝天……”来理解。
31.考查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⑤自然段“我要启程了。小木屋里昏暗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您坐在我的床头,就像守护我小时候的那只摇篮。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雨横风狂的夜晚,想起了您怕雷声的小雏雁是怎样颤颤地依偎在您的身边……一定是想起了您曾注入他的一切,生命、青春和勇敢,想起了他给您带来的一切,幸福、未来和尊严……一定是想起了那条路,那条您没能飞完的路,又要有一双更有力的翅膀,铺向金秋的蓝天……是的,一定是想起了这一切,因为妈妈哭了。”可知,文中说“我要启程了,妈妈,您却哭了”这是因为妈妈看到孩子真的要离开自己,却有些不舍和担心。
3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一只小雁要离开妈妈去展翅高飞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句子中“我要启程了”在文中多次出现,起着强调作用,表达了“我”不怕前进道路的挫折,勇往直前。
3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文中的“心永远属于您,妈妈,但翅膀不属于巢”这句话,可结合“因为我是雁”来理解。因为“雁”不同于小鸡、小鸟,他要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才有高强的本领。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孩子的心永远与母亲相连。一旦有了自立的能力就不能呆在里家里了。
(2)文中的“无论我要飞多高多远,无论这飞翔里有多少风暴,多少艰难,只要有您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为您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这句话可结合“又最后叮嘱我,别忘了回家的路……”来理解,可理解为:作者对家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即便在天涯海角,也会记得这个家的,为了母亲,我会自强不息的,通过自己的奋斗,为母亲带来幸福。只要有了母亲的祝愿,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挠“我”。
34.B 35.A 36.B 37.D 38.D 39.不好。原句中“她一点点儿向上看”符合当时人物沮丧、愧疚的心理特征,“长长的腿,深蓝色的服装,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是对机场女服务员的外貌描写。 40.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失败我们不要气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解析】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全文段,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下文的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整体含义。“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提问,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比赛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她提包儿……大败而归,有什么脸见人!”从这几句华中可以知道她之所以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是因为她此次比赛失败了,怕见到崇拜者,内心充满沮丧和愧疚,而不是因为疲劳。B选项不正确。故选B。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第四自然段,从“是不是这些加重了她的思想负担?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还沉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这几句话中我们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句“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还沉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压力,”就能知道答案。所以B、C、D选项符合文本的意思,答案A不符合,故选A。
36.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是“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生动细腻地表现出了“我”内心的沮丧、愧疚和难过的心理,所以是使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故选B。
37.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分析。
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中的第十二自然段中的“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地的身体。她顿时热泪盈眶。”这两句话中可以知道,她闻到花的香气不仅仅是表面上闻到花的香味,而是指她在失败后归来时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励,而且女服务员还告诉她““谁能避免失败呢?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是女服务员真诚的话语,感人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她感动,所以才会让她感觉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里。故选D。
38.本题考查了写作手法及作用。
选文第④自然段插入了她两年前第一次出国比赛的情景,有一段相关的回忆,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所以是使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详细,也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用两年前的成功和今天的失败最对比,更能衬托出她的沮丧悲伤、愧疚和痛苦的心情。A、B、C正确,D不正确。故选D。
39.本题考查了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及拓展。
原句中“她一点点儿向上看,长长的腿,深蓝色的服装,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这句话中有“她一点点儿向上看”对女运动员动作描写符合当时人物沮丧、愧疚的心理特征;“长长的腿,深蓝色的服装,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这是对女服务员的外貌描写,符合女服务员的形象特征,衬托出人美,心美的人物特点。所以去掉了,就会让人感到平铺直叙,人物特征不明显,不突出。故去掉不好。
40.本题考查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及拓展。
女服务员的这句话是告诉她:无论是以前的成功,还是现在的失败,对于她都很重要,只有在失败时候不气馁,吸取教训,未来一定会取得胜利。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再结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感受,写出答案即可。如:人生没有永远的失败,更没有永远的成功,成功与失败,取决于你是否已经对失败有所觉悟,勇于面对失败所带来的懊恼与挫折,就一定还会成功。
41. 倒叙 真诚地对待生活 B 42.C 43.B 44.忙着训练;见到前排的白发老人;老师认真上课;
没心思上课;紧张;感动 45.他打开厚厚的一沓教案,然后转身,一丝不苟地写下一行板书。
这处细节描写通过“打开”“转身”“写下”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出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 46.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只有这样真诚地对待生活,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不会有什么愧疚和遗憾。
【解析】41.考查了对文章叙述手法和关键词的理解。
本文主要描写的是“我”在大学时,上了一位老人的选修课,老人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的这件事。文章的开头却是通过自己为培训中心代课这件事所引出。故是倒叙的记叙顺序。
“辜负”指对不住别人的好意,帮助、期望等。文中反复提到“辜负”,由第⑥段中“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只有这样,真诚地对待生活,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不会有什么愧疚和遗憾。”可知,其实它们都饱含了真诚地对待生活的生活态度。
文中的“辜负”总共出现四次,三次从“我”的口中说出,一次是从老师的口中说出。老师的“不能辜负你”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使“我”以后也懂得了“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真诚地对待生活。所以“我”口中的三次“辜负”,与老师说的“不能辜负你”的关系是由果溯因的关系。
故选B。
4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这句话就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凳子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这句话”比喻成“钉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话对“我”影响之大。“我”被“钉在凳子上”一是因为老师的这句话,二是因为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震撼了“我”。句子的“这句话”指的是老人说的话:一个人我这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C.“像‘钉子’般扎在‘我’心上,让‘我’不寒而栗”错误。
故选C。
43.考查了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文中的这位老人,不因只有一位学生而敷衍了事,所表现出的是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这位老人的身上所体现的是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故选B。
4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和对“我”情感变化的了解。
第②~⑤段主要回忆“我”在上大学时所上的一堂难忘的一课,在这部分的描写中,一个是故事情节的主线,一个是“我”情感变化的主线。
在故事的描写中,首先交代“我”想踢球,没有心思上选修课;接着是因为要换足球鞋而回到了教室,我充满了紧张的情绪;紧接着是老人沉着的话语让我震撼,使我不得不坐下来认真听课;最后“我”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深受感动。
故事情节:踢足球→回教室穿足球鞋→坐下来认真听课→望着老人离去。
情感变化:没心思→紧张→虔诚→感动。
45.考查了对描写人物细节的理解。
“他走上讲台,背影有些苍老,但脚步却很坚定。”这是对老人动作和神态的描写。通过“走上讲台”“脚步却很坚定”表现了老人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即使只有一个学生也要把这节课上好的坚定信念,充分展示了老人的不凡心胸和气度。
46.考查了对文章的感悟理解。
在“我”人生的第一堂课上,老人的心胸、气度、对工作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我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真诚地对待生活。
47. 经营农场,全家齐上阵 通过学习技术来发展创新 改变农业的传统模式,引进肥水滴灌设施 将农事生产与乡村体验游结合 只有通过学习技术来发展创新,我们才能改变传统模式对农业的束缚。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眼光只放在眼前的农业技术上,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把农业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新的发展。 48.(1)B A D C
(2)B 49. 陈祥榕是我们青年人的学习榜样,他志向高远,英勇顽强,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B 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和“明星”,所以应该为他们点赞。
【解析】47.(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能力。
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一的内容,抓住每个自然段中开头及中间的几个词语“起初、这之后、后来、眼下”,然后对每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话提取概括出来,填入空格出即可。
第②段写了23岁的沈佳立志回乡。第③段写了沈佳全家三口齐上阵,父母负责农事生产,主要对质量安全进行把关,而沈佳则负责开拓市场,吸引客户到农场采摘、参观。第④⑤⑥段具体写了沈佳通过学习技术来发展创新,第④段中“沈佳多次外出学习考茶,为农场引进了肥水滴灌设施,保障果蔬稳定生产。目前农场面积已经拓展到200亩,并建有阳光棚2000平万米、连栋钢管大棚66000平方米。”写了农场转型,引进肥水滴灌设施。第⑤段写了在农场推广了葡萄园甲本种西瓜这一模式。第⑥段写了沈佳将农事生产与乡村体验游结合,将自家的家庭农场发展成为一家集蔬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生态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场、
(2)沈佳的事业走向佳境是因为她牢记专家的指导时说的一句话并运用到了实践中,在文中找出这句话写下来即可。在第④段:只有通过学习技术来发展创新,我们才能改变传统模式对农业的束缚。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沈佳突破原有的家庭作坊,不断创新并取得成果方面去理解,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眼光只放在眼前的农业技术上,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把农业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新的发展。
48.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二的内容,结合全文的内容可知第①段中陈祥榕“写下战斗口号”是和爱国有关的,是为祖国去到最艰苦,最遥远的地方去战斗的,故选B;
从材料②③自然段中的“2019年,陈祥榕高中毕业后立马报名参军”,知道后面的内容是他最初的想法,故选A;
结合材料第④自然段里的内容,家人们怕他去吃苦,所以都不远让他去,所以他和小叔说自己的想法是不要怕苦,故选D;
从材料二的第⑥⑦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知道,陈祥榕对一次战斗这样记录是对这次战斗过程的总结语,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B.错误。文章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的。
故选B。
49.本题考查了给文章写标题的能力及表达。
(1)从两位主人公中任意选出一个来赞美,如选大学生沈佳,可以从她由大学生变身“新农人”的创新精神的这一方面去写;选陈祥榕,可以从他舍身为国的崇高志向来写。如:沈佳自主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奉献的精神值得歌颂!
(2)这两则材料里的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选A“为他们刷屏”,我觉得他们是新一代年轻人奋斗、拼搏、创新、爱国的代表、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我要为他们刷屏。
50.C 51.D 52.C 53.A 54.B 55.体会到袁隆平夫妇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表现了袁隆平不辞劳苦,执着严谨的精神。 56.好。“35亿多亩”“3500亿公斤”“3500万人”“7%”“22%”这些具体数字的运用,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解析】50.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阅读文章,从第①段中“袁隆平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可知,“这个”是指杂交水稻。故选C。
5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结合第⑤段中“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可知,这段话中的“依然”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作为人民科学家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即便功成名就也不变初心,淡泊名利、奋斗终身,献身科学的精神。故选D。
5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内容可知,袁隆平工作作风朴实、兢兢业业,为解决全世界全人类的吃饭问题,有着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伟大精神,作者用“美丽”一词,来突出袁隆平敢为天下先,把一生献给了培育杂交水稻这一崇高事业。
C.有误,结合第⑤段中“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可知,体现了袁隆平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故选C。
5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结合第⑥段中“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可知,这段话体现了袁隆平对他水稻育种的自信。故选A。
54.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文章以“永远执著的美丽”为题,作者用“美丽”一词,来突出袁隆平为追求理想而执著不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和作出的伟大贡献。它是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蕴含看文章的中心。并没有“设置悬念”的作用。故选B。
5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第①段中“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可知,这句话说明了袁隆平夫妇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的细致和辛苦,体现了袁隆平不辞劳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5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中可知,从“35亿多亩”“3500亿公斤”“3500万人”“7%”“22%”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这些具体数字的运用,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更加具体写出了袁隆平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