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2——实验探究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某个星期天,天气晴朗,小明用一根20厘米长的筷子、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做了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如图一)。图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的筷子影长变化折线图。
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筷子影长变化规律是( )。
A.随时间推移,筷子影子逐渐变长
B.随时间推移,筷子影子逐渐变短
3.如果小明从早晨到傍晚每半小时观测一次,那么筷子影子最短是在( )时候。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4.从图中可知,小明是在( )时候开始做这个实验的。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5.请你推测,如果这个实验在第2小时以后还继续进行下去,接下来影子将会( )。
A.完全消失 B.逐渐变短 C.逐渐变长
6.实验中,同学们发现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 )。
A.相反 B.相同 C.无法确定
蚕宝宝成长记。
2020年5月我和许多兄弟姐妹们一起出生啦! 2021年3月22日,刚孵化出来的我黑黑的,像只小蚂蚁 2021年4月10日,我爱吃桑叶吃胖了就会换件“衣服”。
2021年4月23日我的身体发黄发亮,吐出长长的细丝, 2021年4月30日,接下来的10天,我在茧中休息、蜕变。 2021年5月16日,我破茧成蛾,并繁育了许多孩子。
7.蚕的一生经历了从“孵出”到“生长发育”,然后“繁殖”,最终_____________(选填“死亡”或“消失”)的过程,这是它的一个生命周期,它的一生大约会经历_____________天。
8.蚕蛾和蛹的身体都分为_____________、胸、_____________三部分。蚕蛾的头部有一对_____________,胸部有_____________对足,一对翅,凡是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都是_____________。
9.我们可以用视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展示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10.要让蚕宝宝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你能告诉大家,饲养蚕宝宝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11.在蚕桑文化科普基地参观过程中,小美非常细心地将蚕的孵化观察记录拍了下来(如下表),目的是帮助自己日后也能顺利地进行养蚕活动。
日期 气温(℃) 蚕卵的变化
5.01 20 蚕卵为紫黑色、非常小的颗粒,长宽均约1毫米
5.10 25 隐约看到卵壳里有黑色的环状物在蠕动,小蚕破壳而出
5.11 25 卵壳变成灰白色
(1)分析观察记录表可知,该蚕卵大约经过 ________天孵化出来。
(2)刚孵化出来的小蚕像蚂蚁一样,被我们称为________ 。
(3)从以上记录表了解到,________ ℃比较适合蚕卵孵化。
到家了,小智迫不及待地去观察照料他的蚕宝宝们……
12.哇,一只蚕宝宝蜕皮了,蚕的一生总共蜕皮( )。
A.5次 B.4次 C.3次
13.有几只蚕,头胸仰起不停地摆动,身体发黄发亮,也不吃桑叶了(如图)。说明这几只蚕( )。
A.生病了 B.要吐丝结茧了 C.要蜕皮了
14.蚕吐丝结茧,是为了起到( )的作用。
A.纺织丝绸 B.保护蛹 C.织网捕食
15.看着健康的蚕宝宝们,小智想提醒大家,养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 )。
A.定期清理蚕房 B.把蚕房放在透气、避光的地方
C.把冰箱里拿出来的桑叶立即喂给蚕宝宝吃
16.蚕是靠产卵紧殖后代,鸡也是,动物还有一种繁殖方式是胎生,下面动物中,胎动物有( )种。
A.3 B.4 C.5
下表是小科测量两个小车运动20米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名称 不同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选择的数据
蓝色小车 8 8 8 8
白色小车 10 9 9 ▲
17.测量时间的计时工具是____________。
18.实验中,同一小车要测量三次的目的是________。
19.表格中“▲”处应该选择的数据是____________。
A.7 B.8 C.9
20.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____________小车运动快。
21.实验现象表明:运动相同的____________,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运动时间越____________(填“长”或“短”),运动速度越快。
22.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小立方体在___________斜面上运动得最快。
(2)小球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方式都是___________(填“滚动”或“滑动”)。
(3)小球和小圆柱体从乙斜面的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都是___________秒。
(4)根据上述实验,可知___________和斜面坡度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5)我们发现,斜面坡度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是:___________。
某小组在操场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观察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他们每隔30分钟去测量一次影子的长度。下面是他们在4小时内测得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影子长(厘米) 120 100 80 60 50 25 40 60 80
23.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推测出该小组开始测量的时间是( )。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24.推测一下,如果进行第10次测量,竹竿影子的长短最有可能是( )。
A.80厘米 B.95厘米 C.70厘米
25.我们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A.长—短—长 B.短—长—短 C.长—短—短
26.在这个实验中,形成影子的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光源是____________,遮挡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
下图是虞小科同学完成的观察记录
27.从记录图中我们可以推测,虞小科同学观察时间是( )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28.这个时候,太阳的位置在( )
A.东边 B.西边 C.南面
29.上图缺少第4次的记录,请在图中补充完整
30.在观察中可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
A.长—短—长 B.短—长—短 C.短—长
31.中国古代利用光影变化的规律发明了计时工具,它是( )
A.司南 B.漏壶 C.日晷
测量影长
某科学小组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投出一道影子 下表是他们在4小时内测量记录的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的数据 (从上午9∶30开始,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影长(厘米) 90 60 45 35 30 25 30 35 45
32.在这段时间里,第( )次影子最短,第( )次影子最长。
A.9 B.6 C.1
33.上表中,影长最短的一次测量时间应该是( );影长为60厘米的测量时间是( )。
A.上午10时 B.中午1时 C.下午6时
34.从上表数据可以推测出,第11次测量的竹竿影长可能是( )。
A.25厘米 B.50厘米 C.65厘米
D.
35.从上表中可以知道,从上午到中午,影长变化的规律是( )。
A.由长变短 B.由短变长 C.先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36.关于这个实验中接受影子的“屏”,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是“屏” B.地面是“屏” C.这个实验没有“屏”
37.用手电筒照射圆柱体,墙壁上会留下圆柱体的影子(如图)。
(1)图中的手电筒称为( )。
A.光源 B.电源 C.灯源
(2)墙壁上出现的影子形状是( )。
A.圆形 B.长方形 C.椭圆形
(3)物体的影子出现在物体的( )。
A.向光的一面 B.背光的一面 C.两侧
(4)如果将圆柱体旋转90度,使圆形面正对着手电筒,那么,影子的形状是( )。
A.圆形 B.长方形 C.椭圆形
38.为了比较不同小球在同一轨道上运动的快慢,同学们用A、B球做了下面的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实验时,小组要分工合作,图中甲同学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用________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为了确保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小球不同外,其它都相同。
(3)实验中同学们对A球和B球分别测量了三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下表),通过处理数据,B球所用时间为_________s。
实验次数 A球所用时间 B球所用时间
第一次 3s 4s
第二次 2s 5s
第三次 2s 3s
(4)根据上表的实验记录表,我们发现在同一轨道上,小球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速度越_________。
在《动物的一生》的学习中,我们养殖了蚕宝宝。通过养蚕活动,你一定对蚕有了更多的了解吧。
39.刚孵出的蚕呈黑褐色,长得像蚂蚁,叫_________;要将其放到桑叶上去,最适合使用的工具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镊子 B.毛笔 C.筷子
40.我们在养蚕的纸盒上扎小孔的原因是让蚕宝宝 。
A.吸收水分 B.感受光线 C.呼吸空气
41.剪开蚕茧,我们能看见里面除了蚕蛹,还有一小块物体,该物体是 。
A.蛹的粪便 B.蚕变成蛹时蜕的皮 C.没吃完的桑叶
42.蚕的一生要经历四种不同的形态,请在图中写出蚕四种形①态(卵、蚕、蛹、蛾)的名称。
小玉和小丽要共同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
43.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要做到( )。
A.边设计边制作 B.先设计再制作 C.先制作再设计
44.他俩在设计轨道时,应该设计为( )。
A.全是直线轨道 B.全是曲线轨道 C.既有直线又有曲线轨道
45.他俩制作完“过山车”后,测试时小球中途停止前进,改进的有效办法是( )。
A.轨道坡度变大 B.轨道坡度变小 C.用手推动小球
46.经过改进,小球动起来了,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是( )。
A.滑动 B.滚动 C.静止不动
参考答案:
1. 光源 遮挡物 屏 2.B 3.B 4.A 5.C 6.A
【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2.根据题干可知,图中的筷子影长变化规律是随时间推移,筷子影子逐渐变短;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影子长,正午时候影子最短,所以筷子影子最短是在中午时候。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影子长,所以小明是在上午时候开始做这个实验的。
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影子长,所以果这个实验在第2小时以后还继续进行下去,接下来影子将会逐渐变长;
6.一天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早上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在西;随着中午的到来太阳逐渐到了南方,影子朝向北方;到了下午太阳西下,影子朝向东。
7. 死亡 56 8. 头 腹 触角 三 昆虫 9. 画图 拍照 10.保持蚕房通风,及时打扫;防止蚊虫,桑叶要干净、新鲜,并擦干等
【分析】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蚕属于昆虫,蚕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7.蚕的一生经历了从“孵出”到“生长发育”,然后“繁殖”,最终死亡的过程,这是它的一个生命周期,它的一生大约会经历56天。
8.蚕蛾和蛹的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蚕蛾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对翅,凡是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都是昆虫。
9.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视频、拍照、画图、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展示蚕的生长变化情况。蚕喜欢吃的桑叶,吃其他食物会影响蚕的生长。
10.要让蚕宝宝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饲养蚕宝宝时,要给蚕创造一个适宜它生长发育的环境,蚕宝宝的家要干净、通风、温暖,桑叶要新鲜且干燥,不能带有水迹。
11. 10 蚁蚕 25
【分析】蚕的生命周期中,蚕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详解】(1)分析图表可知,5.01日蚕卵开始孵化,5.10日小蚕破壳而出,所以该蚕卵大约经过10天孵化出来。
(2)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被我们称为蚁蚕,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蚁蚕长约2毫米一3毫米。
(3)从以上记录表了解到,25℃比较适合蚕卵孵化。
12.B 13.B 14.B 15.C 16.A
【分析】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育、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
12.刚从卵里出来的蚁蚕是蚕的幼虫。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
13.当蚕开始不怎么吃桑叶,身体开始稍稍缩短、发黄和透明了,就说明蚕准备要吐丝结茧了。
14.当蚕开始不怎么吃桑叶,身体开始稍稍缩短、发黄和透明了,就说明蚕准备要吐丝结茧了。蚕吐丝结茧,是为了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15.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养蚕时要格外注意。蚕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们应该精心照料它们。养蚕的注意事项包括:桑叶要保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不能把冰箱里拿出来的桑叶立即喂给蚕宝宝吃。
16.繁殖是指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动物的繁殖方式常见的有卵生和胎生。羊、狗和猫都是胎生动物;鱼、乌龟是卵生动物。
17.秒表 18.重复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9.C 20.蓝色 21. 距离 短
【分析】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17.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我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测量时间的计时工具是秒表。
18.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实验中,同一小车要测量三次的目的是重复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19.实验数据的选择通常选择平均数或中位数,表格中“▲”处应该选择的数据是平均数9。
20.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蓝色小车运动快。
2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2. 丙 滚动 4 物体的形状 斜面坡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物体在斜面上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与物体的形状和斜面的坡度有关。
【详解】(1)运动相同的距离,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故小立方体在丙斜面上运动得最快。
(2)物体在斜面上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小球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方式都是滚动。
(3)根据题干可知,小球和小圆柱体从乙斜面的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都是4秒。
(4)物体在斜面上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与物体的形状和斜面的坡度有关。
(5)我们发现,斜面坡度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是:斜面的坡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23.A 24.B 25.A 26. 太阳 竹竿 大地 屏
【解析】23.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长短都会随着太阳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推测出该小组开始测量的时间是上午,所以A符合题意。
2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如果进行第10次测量,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影子会变长。竹竿影子的长短最有可能是95厘米,所以B符合题意。
25.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长短都会随着太阳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所以A符合题意。
26.影子的形成与光和不透明的物体有关。影子的形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影子总在背光的一侧。在这个实验中,光源是太阳,遮挡物是竹竿,大地是屏。
27.A 28.A 29. 30.A 31.C
【解析】27.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长短都会随着太阳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从记录图中我们可以推测,影子慢慢变短,虞小科同学观察时间是上午,所以A符合题意。
28.早上太阳在东边,傍晚在西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虞小科同学观察时间是上午,太阳的位置在东边,所以A符合题意。
29.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早晨刀中午的影子会慢慢变短。
30.一天中影子的长度、方向随着太阳位置、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所以A符合题意。
31.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机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中国古代利用光影变化的规律发明了计时工具,它是日晷,所以C符合题意。
32. B C 33. B A 34.C 35.A 36.B
【解析】32.根据表格的数据,第6次影子最短,影长是25厘米。第1次影子最长,影长是90厘米。
33.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根据表格的数据发现,影长最短的一次测量时间应该是中午1时。影长为60厘米的测量时间是上午,因为影子比较长。
3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从上表数据可以推测出,第11次测量的时候会是下午,影子会逐渐变长,竹竿影长可能是65厘米,所以C符合题意。
35.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一天中的影子的长短的变化是长、短、长。从上表中可以知道,从上午到中午,影长变化的规律是由长变短,所以A符合题意。
36.影子的形成与光和不透明的物体有关。影子的形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这个实验中影子的“屏”是地面,所以B符合题意。
37.(1)A
(2)B
(3)B
(4)A
【详解】(1)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手电筒就相当于光源。
(2)手电筒正对圆柱体,圆柱体的影子形状就是其正视图的形状,所以圆柱体的影子形状是长方形。
(3)影子出现在光照射不到的区域,所以它在圆柱体的背光一面。
(4)圆柱体圆形面正对手电筒,这一面的正视图就是圆形。
38. 计时员 秒表 4 快
【分析】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详解】(1)本题考查了测量比较不同小球在同一轨道上运动的快慢,四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可以分为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记录员。图中甲同学扮演的角色是计时员。操作员需要在发令员发令后释放小球;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计时员需要在发令员发令后开始计时;在小球每次到达相同距离时结束计时。发令员需要每次发令前确保其他人准备就绪。记录员需要确保每次记录的准确性。甲同学扮演的角色是计时员。
(2)秒表是测量计时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3)实验中同学们对A球和B球分别测量了三次,通过处理数据,通过取中位数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则B球所用时间为4s。
(4)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39. 蚁蚕 B 40.C 41.B 42.
【分析】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刚从蚕卵里孵出来的蚕我们称为是蚁蚕,用肉眼看,蚁蚕的身体颜色是褐色的,极细小,且大阔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
39.刚出生的小蚕,极细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要将其放到桑叶上去,最适合使用的工具是毛笔。防止伤害到它。可见B符合题意。
40.蚕生活的环境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空气要流通,所以我们在养蚕的纸盒上扎小孔的原因是让蚕宝宝呼吸空气。可见C符合题意。
41.蚕的一生要蜕5次皮,有4次是在幼虫期完成的,最后一次是在茧内完成。剪开蚕茧,我们能看见里面除了蚕蛹,还有一小块物体,该物体是蚕变成蛹时蜕的皮。可见B符合题意。
42.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①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43.B 44.C 45.A 46.B
【分析】“过山车”的设计要求:(1)轨道的总长度应在2米以上。(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4)小球要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43.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先设计再制作,设计可以让制作思路更加清晰。
44.过山车的轨道既有直线又有曲线轨道。
45.他俩制作完“过山车”后,测试时小球中途停止前进,改进的有效办法是轨道坡度变大,让小球获得更大的动力。
46.经过改进,小球动起来了,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是滚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