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七)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七)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7 14: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三部分 专题特训卷 (实现单点突破)
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夜宿古北水镇
李丹崖
①到达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时,已经是薄暮了,夕阳的余晖在山巅渐渐萎下去,镇子上掌灯了,我们便选择了一家临水的客栈住下来。此时天已黑透,如墨,晕染了这座古北口身旁的小镇。
②古北水镇,因古北口而得名,古北口长城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共同组成,这些名字颇具年代感和戏剧感,让人想起张艺谋的电影《长城》,抑或具有悲壮色彩的美术作品。
③旧时,古北口一直是军事要塞,这里一头连着辽东平原,一头又牵着内蒙古,成掎角之势,辽金元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战火不断。如今,历史的金戈铁马已经止息,在司马台长城的拥抱下,古北水镇已如在母亲怀抱中酣睡的婴孩,安宁而和美。
④古北水镇的存在,可以称之为地域的“乾坤大挪移”。按理说,北方的建筑应该是以粗犷阔大见长,而古北水镇,偏偏是“小桥流水人家”,乍一看,你会以为进入了江南。春三月,紫薇和早樱都开了,还有水边一些不知名的红色小花,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夜空中落在地上的星星。
⑤一到古镇就听人说,如果你是夜间抵达这里,先别忙着看古镇,一定要先到长城上去看看。夜游长城?伴着历史的狼烟,踩着脚下斑驳的石阶,望着长城下的万家灯火,这倒是很新颖。
⑥所以,入夜时分,我和朋友一起提灯游了一次司马台长城。夜风清朗,司马台长城的边缘已被线灯勾勒完毕,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人提灯登阶,颇有古人提灯赴约的诗意在。登上长城,再次打量整座古镇,灯火点点,街道如血管,发着光;河流上,小舟欸乃,似有人在船上唱着曲;灯笼发出的光被山下的雾气隔断得明明灭灭;人流车辆,亦如浪花淙淙。此刻俯瞰,颇有一些坐拥山河的意趣。
⑦我们下了长城,再到古镇上仔细打量这座古城。河流缠绕下的青灰色建筑,两岸柳色新,人头攒动,有些不夜城的意思。放河灯孩童的嬉笑声,京腔的叫卖声,情侣们比肩咬一只冰糖葫芦的酥脆响声,汹涌的闹市声……夹杂在一起,热闹非凡。若是换了装,你还以为是穿越到了旧时的某个朝代。
⑧建筑是组成古镇的立体的诗。古北水镇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古建筑的木结构,这些用百年巨木支撑起来的砖瓦,是建筑的诗,木材就是建筑的诗眼。人在夜间行走于这样的建筑旁,能闻到阵阵的木香,榉木、柏木、桦木、楠木、紫檀……人亲近木材,原本就要比亲近钢筋混凝土要舒适得多。也只有这样的木结构,才配得上油纸伞,配得上大红的灯笼,配得上穿着汉服霓裳夜行的人。
⑨和一般的古镇不同的是,古北水镇并不老气,相反,它还很时髦。街面上,有各色的文创手作店铺,用一块银为您敲敲打打做一件首饰,用一块竹根为您雕刻一幅肖像,用一块泥为您烧制一款陶器,或者您干脆把想法告诉店家,择日来取,或直接快递到您家,您的私人订制总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兑现。
⑩夜如墨,人是游弋的狼毫,走累了,回到他们的“笔架山”。回到客栈时,夜已深。酒吧里的驻唱歌手依然唱着从前的故事,似乎是摇滚,歌词中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句子。暂时睡不着的我,索性泡了一杯春茗,拉开窗帘,看着枕水客栈的水漾动着水花,冲刷着岸边的石条,这似乎是古镇的梦呓。
(选自《时代邮刊》,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古北水镇的存在,可以称之为地域的‘乾坤大挪移’”。(4分)
因为古北水镇是北方的小镇,北方的建筑大多是以粗犷阔大见长,但古北水镇却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让人觉得是把江南“乾坤大挪移”式地移到了北方,有了古北水镇。
2.文章第②③段并没有写“夜游”的内容,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4分)
不可以。文章第②③段补充交代了古北口长城的组成部分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突出其历史的悠久和过去故事的悲壮,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也为后文写夜游时感受到小镇的安宁、和美以及带给游人的穿越感作铺垫。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司马台长城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古北水镇被司马台长城环抱的地形地势;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古北水镇比作婴孩,突出了古北水镇安宁而和美的特点。
4.把“夜宿古北水镇”这一题目改成“古北水镇游记”好不好?为什么?(4分)
不好。因为“夜宿古北水镇”这一题目不仅点明了游览地,还点明了游览时间“夜”,交代了游览中的重要情节“夜宿”的经历,更明确,更具体,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梧桐
王冕之
①我家小院里有一棵老梧桐。在我心里,它不仅仅是一棵树。
②当蝉声聒噪的夜晚,月亮碎了满地时,当收音机里的说书艺人打着御子唱太平歌词时,幼时的我们便端来小板凳,来到梧桐树下,围在老摇椅旁边,听着姥爷讲起旧年的事情。
③姥爷的话总是那么几句,我们不厌其烦地听,他的皱纹里嵌着慈爱的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讲。
④他说,做人啊,最根本的是正直,就像这老树一样,不偏不斜。他说了,也这么做了。屋后的香椿树,并不是他所种,他总在料理自己的花草时给它浇水,看它长大,但从未折下一颗芽菜。我那时还小,便问道:“姥爷,那香椿芽可以做菜吃,为什么不能摘?”他叹了口气,蹲下来,用很严肃的口吻道:“不是咱们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做人,要诚实,要清白。”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⑤后来有一次,有个中年模样的男子提着年货来探望他,希望他能帮些忙让自己孩子通过考试。他面色沉了一沉,直接将礼品和人请出了家门。在梧桐树下,姥爷站立得笔直,说:“我是主考官,如果连我都不能守护正义,那还有什么公平可言?”那天,他的背影很高大,犹如院落中那棵老梧桐。坎坷、曲折的纹理,却堆成了笔直的躯干与灵魂。
⑥他说,做人啊,要干净。我有时候到他的书房,他的书架上陈列着上百本书籍,每一本侧面整齐地贴着红边框的标签,标签上钢笔的字迹一遍覆上了一遍。每本书页几乎已经被古旧的黄色湮没,变得脆弱、易碎,有些印刷的字随着时间风干,淡化,他用小楷代替了陈年的宋体字,而后抚平棱角与翻起的折痕,擦拭一番,送回书架。屋里每天都要被他从上到下清理一番,桌面上压相片的玻璃没有一点水滴的痕迹。
⑦他在研究院里有很高的学历、资历,做事儿一丝不苟,没有一点可挑剔。与他同级,甚至不如他的人们家中富丽堂皇,在假日里周游世界,而他家中干.干.净.净.,甚至于我们平常坐的小木凳都是他亲手做的。他总说:“我做人干.干.净.净.,不沾不该我沾的,不拿不该我拿的,才活得轻松,自在。”
⑧他说……
⑨梧桐树下,我听了十多年他的讲述,记忆被一遍遍翻新,漆上褪色的情节。
⑩古人曾写道,“天有宝,日月星辰;地有宝,五谷园林。”我想,有一句添上或许也极为合适——“家有宝,千载家风”。
后来的后来,却没有后来了。
姥爷走得很匆忙,是夏至未至的一个很平常的夜晚,风像往常一样走过它的必经之路。我的眼泪也落得很匆忙,只意识到梧桐树下的夜晚,变得模糊,黯然。
那日夜晚,我拉着母亲的衣角,路过梧桐树下,我心底姥爷的身影与树影交叠,拖得很长很长。妈妈忽然转过头对我说:“你要记住啊,做人要像梧桐树一样,正直、干净、清清白白。”
忽然我的记忆回溯到那个夏夜,月亮碎了一地,梧桐树下有一把磨得失了棱角的摇椅,空落落的。蝉声汹涌入人世的喧嚣,折扇丢在摇椅上,未曾有人拾获展开再摇起。收音机里的说书艺人打着御子唱太平歌词……小木凳积了灰,书上的字迹淡了又淡,问不到归期。
梧桐立在那儿。
满地霜华,而那人的霜发再未染至鬓颊。
像是旧年的家风。
(有删改)
1.“我”心中的姥爷是一棵挺立的老梧桐。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姥爷的形象特征。(4分)
①姥爷常给年幼的“我们”讲故事,他慈祥可亲。②姥爷给邻家香椿树浇水却不摘一颗芽菜,他不贪不占。③姥爷把想走后门的人和礼品一起请出家门,他为人正直。④姥爷给书做标签,细致整理、擦拭老书,他严谨认真。⑤姥爷不因学历高、资历老而生活奢侈,他清白简朴。(任答四点即可)
2.细读文章第 ~ 段,体悟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4分)
①通过“我的眼泪也落得很匆忙”这一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直接表明了“我”的悲痛之情。②写妈妈对“我”的告诫之语,侧面表现姥爷的品行对儿女的教化作用,暗含了“我”对高风亮节的姥爷的敬佩之情。③通过对夏夜、晚风、梧桐等景物的回忆,渲染了“我”对姥爷的深切追念之情。
3.文章第⑦段中的两个“干干净净”的内涵各不相同,请分别说说。(3分)
前一个“干干净净”意为家庭陈设简单朴素,后一个“干干净净”是指做人无私清白。
4.写“家风”的文章易陷入俗套,而这篇散文选材视角独特、主题表达深刻,请结合内容加以探究。(4分)
①选材有新意:回避了家长里短的琐事,而聚焦在“梧桐”这一意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姥爷的为人处世之道。着重借姥爷在梧桐树下教育“我”和拒腐的事情,从侧面表现了姥爷高大的形象,富有新意。②主题有高度:为人正直、清白无私的姥爷,生前让“我”耳濡目染,身后令“我”追念难忘,沐浴着纯正的“家风”,一代又一代人都会长成参天“梧桐”,为社会注入股股清流。
(三)嗅不着的香气
〔新加坡〕尤今
①阿璐和阿祥结婚的时候,阿祥在政府部门担任工程师,收入稳定。
②事亲至孝的阿祥,时常带自己的双亲外出用餐;爱屋及乌,他也常偕阿璐的父母到处寻觅美食。我不时在大小餐馆和熟食中心碰到他们,一对精力旺盛的中年夫妇和一对鬓发尽白的老年夫妻,和乐融融地坐在一起。阿祥点菜时,专拣老人爱吃的菜肴;上菜后,他也总忙着给他们夹菜。阿璐圆圆的脸上,满满都是像绸缎一样的笑,柔软而又闪亮。有好几回,我还碰到阿祥在一些出名的小食店前排队,买笋粿、叉烧包或是鸡肉馅饼。他说:“我岳母喜欢吃,买了便给她送去。”阿璐人前人后总说:
“阿祥的这一份孝心,千金不易啊!当年我决定嫁给他时,观人于微的父母便说,阿祥,好样的!”
③阿璐有个妹妹,离婚后长居澳大利亚。她常劝阿璐把独生女珮珮送到澳大利亚求学。妹妹总说:“新加坡的学习压力太大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同样的话一说再说,阿璐最终被说动了心。珮珮小学毕业后,她便毅然将年仅十三岁的女儿送到悉尼。
④阿璐是否为她所做的决定而后悔呢?她没明说,不过,有时,我会在她不经意的谈话里,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她说:“我在珮珮的青春期缺席了,丧失了好多母女共处的乐趣!”我安慰她:“凡事有失也有得啊,珮珮独立处事的能力,恐怕也是其他同龄女孩所难企及的。”她不语,半晌又说:“学校管束得很严,这种缺乏温情的管束,不知道会不会对她的性格产生负面的影响?”阿璐在女儿性格尚未塑造成型的当儿把她送出国去,在心理上老是患得患失的。【甲】
⑤珮珮在修完中学课程后,继续留在悉尼升读大学。考取硕士学位后,与大学同窗阿威共结连理,双双回归新加坡工作。二人在私人机构担任高职,收入丰厚。【乙】
⑥一切的一切,都沿着阿璐规划的路线发展。【丙】
⑦珮珮回国后不久,决定购买私人公寓,要求父母伸出援手。阿祥阿璐毫不犹豫地拿出毕生积蓄,倾囊相助。有人问他们:“你们怎么不为自己的晚年着想呢?”阿璐说:“我们只有一个女儿呀,我们不帮她,谁帮?再说,我们两个老人,也用不了多少钱啊!”【丁】
⑧有个周末,我在一家小餐馆碰到阿祥和阿璐,两个人坐在靠墙的座位上,各自划着手机,等待上菜。看到我,他们非常高兴,力邀我同坐。
⑨坐下后,我问起珮珮的近况,阿璐说:“很好呀!我们常视频通话呢!”我又问:“怎么今晚没有一块儿用餐啊?”阿璐唇边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笑意里没有丝绸的柔软,却有岩石的僵硬,她说:“珮珮和阿威喜欢品尝私房菜。他们俩现在正在一家米其林餐厅用餐,每上一道菜,便用手机给我们传一张照片,让我们用眼睛品尝。”说着,她把手机递给我,让我欣赏。
手机里有多张色彩斑斓的照片,展现的是人间的极品美味:鹅肝、和牛、松露、帝王蟹、龙虾、海胆……那一道道精致如同艺术品的美食,袅袅地冒着嗅不着的香气。珮珮在短信里写道:“妈妈,这一餐,我们两个人总共花了1200元,别人嫌贵,我却觉得物有所值!”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阿璐的生活轨迹 阿璐的心路历程
双方父母一同用餐 ①  甜蜜幸福 
②  送女儿去海外留学  患得患失
③  出钱给女儿买公寓  毫不犹豫
给“我”看大餐照片 ④  五味杂陈 
甜蜜幸福 
送女儿去海外留学 
出钱给女儿买公寓 
五味杂陈 
2.下面的这句话出自原文,将它放回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C )(3分)
阿璐的人生,看似圆满无缺。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C
【解析】【丙】处为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切的一切,都沿着阿璐规划的路线发展”承接了上文,“阿璐的人生,看似圆满无缺”引出下文阿璐的女儿女婿与他们的疏离。故选C。
3.文章标题“嗅不着的香气”有什么含义?(4分)
表层含义是指珮珮和阿威在米其林餐厅吃饭时,给阿祥和阿璐拍的照片中食物冒的香气,阿祥和阿璐闻不到;深层含义是指珮珮和阿威通过手机屏幕与父母交流,不能让父母真正地感受到来自儿女的爱。
4.(情境化)假如本文被选入《中学生阅读》杂志,你建议编辑将其放在“至爱亲情”“百味生活”“生活撷美”中的哪个栏目?说说你的理由。并且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文写一段导读语。(4分)
【示例】《紫藤萝瀑布》导语:作者以精美的语言状物绘景,繁盛的紫藤萝如瀑布般流泻,“我在开花!”启迪我们:人生或有不幸,但对生命的热爱可逾越漫长冬日。
示例:我建议放在“百味生活”栏目。理由:这篇文章的主旨并非歌颂至爱亲情,也非捕捉生活美好,而是通过写儿女与父母疏离的关系,表现父母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滋味,从而引发读者对亲情问题的深思。
导语:作者以亲切自然的语言,将生活小事娓娓道来。“嗅不着的香气”,看不见的爱。不要让冰冷的屏幕刺痛父母的眼,请用真实的陪伴温暖亲人的心。
(四)辣子红了
文锁勤
①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头顶。风调雨顺的天气,是庄稼人的欢喜,五谷庄稼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织成绿毯,远远扯向天边。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蓦地,满脑子关于辣子的记忆,一下子就从时光里浮现出来。
②家乡紧邻千河河套,那里是湿地,是菜乡,也是辣椒乡。这种青时下饭、红时调味的大地恩物,遍布故乡的角角落落,房前屋后。每年八月初,期盼了大半年的辣子结果了,长青了。它既是家家户户每天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也是主要经济作物。庄稼人生活劳作,体力为先。辣子这东西,激活胃口,助长饭量。在本地,饭桌上再金贵丰盛的菜肴,也抵不住一道辣子菜的引诱。青辣子夹馍,不管生调热炒,都是众人的心头好;红辣子调饭,无论油水多少,从小爱吃到老,一生都无法改变。
③爱吃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没几天,银光闪亮的大棚里,就长出一簇簇淡绿的辣椒苗子。到了四月,泥土酥软,地气渐升,清明节送来一场好雨。辣子苗长到了一拃高时,起苗移栽,大水漫灌。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七月辣子开花了,清亮亮,一树银星,珍珠般地洒在枝叶间。八月间,喝够了水肥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十几天时间,辣子条就密
实地挂满了枝杈。大个子的青辣子,足足接近半尺;小个头的青辣子,也不甘示弱,抓住条枝,使劲朝下引体伸展。
④头一茬长好的青辣子,新鲜而稀罕,到了集市,是人见人爱的抢手货。不管阴晴,父亲每一天都会摘一筐青辣子,赶个早市,卖上一个好价钱。油盐酱醋,顺便买了回来;家里的日用使费,有了着落;我和姐姐、哥哥读书上学的费用,不再发愁。
九月初,辣子全红了。河滩热火朝天,人山人海。辣子的生腥味,既呛人,又让人喜。一家老小忘记了劳累,从早到晚忙活在辣子地里。收好的红辣子,一筐筐,一车车,被送进了烘炉,被绑成串儿,挂在房檐,吊在树杈。村子的上空,天天都窜着辣椒味。欢天喜地的秋蝉,在辣椒香里成为乡村最嘹亮的歌手。
⑤父亲年年都种辣子,又向来勤俭持家,几年积攒,一砖到底的大房盖了起来。青瓦红砖,看起来气派体面。红亮的戏匣子早晚就蹲在窗台,爱唱秦腔戏的母亲,一边晾晒辣子,一边跟着节奏,自个哼哼。她的开心,常缘于辣子又有了好收成。这房子,一家人一住就是好多年头,到现在都结实牢固,立在村头,比高楼阔屋都有回头率:每年秋季,房头上一串串绑好的线辣子,就挂在屋檐下,一串串苞谷棒,就吊在山墙上。正面的辣子墙,红红火火,侧面的苞谷墙,金黄耀眼。
⑥进门的过堂,至今还挂着父母在院子里翻晒辣子的照片。满额头的汗豆子,都清清楚楚。就像我清楚地记得,三十六年前,也是一个辣子成熟的丰收季,我和父亲正在河滩上摘辣子,村上的文书送来了西安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是比当年辣子丰收还让全家人高兴和幸福的事情。九月底,我搭上父亲为我找的一辆拉满烤辣子的拖拉机,离开了辣椒乡,到了宝鸡。车上烘香的辣子味,陪着我,飘了一路。
⑦父亲开的那片辣子地,二哥接着种了十几年,一直都没丢。辣子一成熟,我就回去。一进门,二嫂待客的那盘青辣子,就放在桌上。生辣子夹馍,炒辣子夹馍,一连吃几天,都觉得没过饱瘾。回城时,二嫂按照母亲那些年的习惯,总会给我摘上一筐青红辣子,捎上一瓶好辣面子,嘱咐说:明年辣子红了,再回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整地打畦,三月趁着春阳旺天深耕,下进种子,薄膜敷上,灌一次饱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①从文中“二月二一过”“五月除草培土”“七月辣子开花了”“八月间”可知,先表明时间,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逻辑;②从整个句子考虑,原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下进种子”句式更简洁,改句“三月趁着春阳旺天深耕”颇显复杂;③“整地打畦”“下进种子”“灌一次饱水”均为先动词再名词,原句“敷上薄膜”和整个句子更和谐。
2.文章最后写“二哥接着种了十几年”,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文章前面部分通过对关于辣子的种种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辣子的喜爱,对父亲勤劳能干、勤俭持家的美好品质的敬佩和赞美,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第⑦段写二哥接着种辣子,是写后辈对父亲优秀品质的继承,侧面表现父亲优秀品质的影响,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3分)
大个子的青辣子,足足接近半尺;小个头的青辣子,也不甘示弱,抓住条枝,使劲朝下引体伸展。
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个头的青辣子人的心理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小个头的青辣子长势强劲,传达出丰收的喜悦。
4.文章题目“辣子红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表现主题方面:“辣子红了”表明辣椒的成熟和丰收,更象征生活的美好;同时,作者怀念父亲、热爱故乡、以及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的思想也是通过“辣子红了”来表达的。②选材构思方面:“辣子”是线索,把有关辣子的往事贯串在一起。③表现人物方面:通过辣椒表现父亲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又是一个勤劳质朴、勤俭持家、靠辣子供孩子读书、靠辣子过上幸福生活的传统农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