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九、十章 西半球的国家&极地地区
混血
专业化
咖啡
白种
严寒
企鹅
长城
黄河
考点1 美国的自然环境与发达的农业
结合美国或美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地形农业带分布等),或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比考查
①读图识记美国主要地形区分布;
②识记与分析农业带发展条件(如乳畜带)(重点);
命题角度
感知真题
(2022·日照学业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探究一 人文条件对美国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工业发达,先后形成了三大工
业区:东北部钢铁、汽车老工业区;南部休斯敦石化、宇
航工业区;西部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附近“硅谷”电子
工业区。如图示意美国本土工业区分布。
(1)图中A附近的农业带是 。说明该农业带形成的人文条件。
(2)“硅谷”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是美国最大的新兴工业区。据图说明其形成的人文条件。
乳畜带
该地区城市与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
附近多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
探究二 人文条件对印度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近2 000万。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虽然播种面积广大,但仍存在粮食供应问题。工业城市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俗称“印度硅谷”。如图示意印度主要工农业区分布和孟买气候资料。
(3)分析印度存在粮食供应问题的原因。
(4)与美国“硅谷”相比,说明班加罗尔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的有利
条件。
【结论】(5) 、城市、交通、 等人文要素,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印度人口增长快;印度多旱涝灾害。
科技
劳动力丰富、科技人员工资较低、地价便宜等。
市场
链接考点
1.美国的位置与自然环境
美 国 组成
地形
河湖 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五大湖东西延伸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2.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各农业带发展的自然条件
新题速递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是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和美国沿40°N地形剖面图。
(1)图1中的A河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干流流量大、流速 ,
航运价值高。
(2)读图2,试分析美国的降水水汽主要来自东部大西洋的原因
(3)图1反映美国农业的特征之一是 ,图2
中的甲处的农业带是 。
(4)图1中①、②小麦区位于五带中的 ,小麦按季节可以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冬小麦抗寒能力更强,能越冬;春小麦在冬季更冷的地方种植,春季播种,不越冬,据此判断美国两片小麦区①和②中, 区为冬小麦。
慢(缓)
地区生产专业化(专业化)
美国西部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东部山脉低矮,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可深入内陆。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北温带
②
考点2 巴西自然环境、资源与工农业的分布
结合巴西示意图(地形、矿产资源、工业区分布等)、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人文或地理景观图直接考查或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比考查
①读图识记巴西主要地形区;
②分析巴西人口、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难点):
③分析巴西热带雨林保护的可行措施(重点)
命题角度
感知真题
(2022·吉林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巴西的矿产和工业图。
材料二 巴西境内的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面积广大的热带雨林,其巨大
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1)巴西首都是 ,位于其北部的亚马孙河注入 洋。
(2)巴西的城市集中分布在 地区。
(3)里约热内卢依托锰、 、石油等矿产资源,发展了纺织工业、 工业、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工业较为发达。
(4)人们对热带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现在应该停止一切开发活动,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 ,理由是
。
巴西利亚
大西
东南沿海
铁
钢铁
不赞成
不能停止一切开发活动,在合理开发同时要加强保护热带雨林,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调节全球气候等
链接考点
1.自然环境影响的植被与农业
项目 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植被与农业
亚马孙平原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
巴西高原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树
2.自然资源丰富
(1)亚马孙河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热带雨林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3)矿产资源丰富,如铁、锰等。
3.自然环境与经济、人口分布
(1)亚马孙平原→气候过于湿热→人口稀疏。
(2)巴西高原→海拔较高,凉爽宜人→首都巴西利亚分布于此。
(3)
新题速递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如图为某国略图。
(1)该国的国名是 。
(2)从巴西利亚至马瑙斯,地势变化的整体趋势是 。
(3)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
(填植被名称)
(4)该国柑橘产区主要分布于 。(填地形类型)
(5)据图分析,里约热内卢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
巴西
越来越低
热带雨林
高原
资源
交通
考点3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结合极地地区或其局部示意图(科考站分布、科考航线、矿产资源等),考查极地地区相关知识
①识记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重点)
②识记与分析极地科考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难点)
命题角度
感知真题
(2022·临沂学业考)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于2021年11月5日出发,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基地码头。如图为2022年5月30日我国南极科考站实时气温监测数据,据此完成1、2题。
1.每年1月至2月是南极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段,原因是( )
A.气候寒冷,冰层厚 B.处于暖季,白昼长
C.气候寒冷,降水少 D.处于暖季,炎热干燥
2.图示科考站实时气温监测数据说明南极地区( )
A.酷寒 B.干燥 C.降雪多 D.烈风
B
A
链接考点
1.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相临的海洋和陆地、科学考察站、自然资源等。
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南极地区:陆地为主,严寒、干燥、烈风。
北极地区:海洋为主,气温比南极地区高,降水较多,风力较小,自然环境优于南极地区。
3.判断方向:
①北极地区:靠近北极点是向北,远离北极点是向南;逆时针方向为向东,顺时针方向为向西。
②南极地区:靠近南极点是向南,远离南极点是向北。顺时针方向是向东,逆时针方向是向西。
4.科学考察的时间:
每年的6-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正是北极的极昼期,适合到北极地区考察。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季节相反,每年的11月-次年的3月是南极的极昼期,适合到南极地区考察。
新题速递
每年南极海域的暖季是南极磷虾的产卵期。几乎所有的南极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南极磷虾生存。如图示意1996-2016年南极磷虾的平均密度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正值南极磷虾产卵期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0月
2.1996-2016年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最低的海域扇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近年来,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明显降低,带来的影响是( )
A.企鹅数量减少 B.生物种类增多
C.海洋污染减轻 D.南极冰川面积扩大
A
B
A
1.(云南学业考)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农业带①成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的主要原因是( )
A.靠近海洋,水热充足 B.地形崎岖,降水较少
C.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2.(益阳学业考)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至4月11日,美国确诊病例数、死亡病例数都居全球首位。美国农产品销售价格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牲畜收购价格持续下滑,有些美国牧场主不得不将无法推向市场的牛奶倒掉。
材料二 美国略图(如下图)。
(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各国移民经过长时期的融合,
形成统一的 民族。字母A是美国远离本土的
州。
(2)美国最大城市 及其周边城镇,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疫情在这里暴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多选)
①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②以白种人为主 ③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性大 ④气候温暖湿润
美利坚
纽约
阿拉斯加
①③④
(3)将牛奶倒掉的美国牧场主,最有可能位于 农业带(填代号),该农业带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4)下列有关美国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跨两大洲,濒临三大洋 B.本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C.东西两侧为山地,并且东高西低 D.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
甲
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的生长
据统计,2018年底巴西人口数量为2.08亿。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完成3~5题。
3.巴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位于( )
A.北部热带雨林地区 B.亚马孙河流域
C.巴西高原 D.东南沿海地区
4.该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适宜居住 B.亚马孙河流经,水源充足
C.气候适宜且交通便利 D.首都巴西利亚位于该地区
5.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其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交通拥堵 ②就业压力大 ③医疗负担轻 ④住房紧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九江学业考)读20世纪以前巴西几种重要农矿产品的开发图(图1)及巴西略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巴西境内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图2中的 (填序号)地,其环
境效益有 。
(2)巴西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是 。
(3)20世纪以前,巴西经济以出口 (初级农矿产品或工业制
成品)为主。
(4)里约热内卢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调节全球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治土壤侵蚀);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
①
初级农矿产品
靠近原料产地;铁路、海运等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九江学业考)读格陵兰岛略图,完成7~9题。
7.格陵兰岛( )
A.位于东半球 B.北部城市多
C.地处低纬度 D.北临北冰洋
8.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岛( )
A.降水减少 B.冰川消退
C.火山喷发 D.面积增大
9.出没于该岛的动物是( )
A.企鹅 B.袋鼠 C.骆驼 D.北极熊
10.(眉山学业考)读以南极大陆为中心的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南极洲隔海相望的甲是 洲。围绕在南极大陆周
围的乙是 洋。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四个科考站,纬度最低的是 站,它
位于 (东、西)半球;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
眉山正处于 季(季节)。
(3)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 、干燥和烈风,为了
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禁止军事活动和领土要求,1959年12月,相关国家签订了《 条约》。
南美
长城
太平
西
冬
酷寒
南极
(海南学业考)读两国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 关于两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东部濒临大西洋
B.河流均自西向东流
C.中部地势低平
D.热带雨林面积广大
12.关于两国人文地理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集中在本国北部 B.人口数量均为所在大洲之最
C.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D.盛产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执行考察任务。其中,“雪龙2”号已于2022年4月20日返回上海。下图为“雪龙2”号南极科考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雪龙2”号到达中山站后,大致向西航行,最后到达罗斯海新站。期间经过的大洋依次为( )
A.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B.印度洋 大西洋 太平洋
C.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D.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14.下列框图体现了南极地区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①②③④处用词准确的一项是( )
A.①低 ②低 ③高 ④减弱 B.①高 ②低 ③高 ④加剧
C.①高 ②低 ③低 ④减弱 D.①高 ②高 ③低 ④加剧
阅读南极及周边地区图,图中虚线为某次科学考察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17题。
15.贝贝在常德某中学偶遇英语外教老师“珍珠”,老师自我介绍来自南非
开普敦。请你在图中帮贝贝找到“珍珠”老师祖国所在的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16.本次科学考察从①地东部出发,沿图中箭头方向航行至中山站,
先后经过的大洋为( )
A.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大西洋
C.印度洋、太平洋 D.太平洋、印度洋
17.有关此次科学考察的情况,不可信的是( )
A.考察时间可能为11月至次年2月 B.考察期间遭遇了恶劣天气狂风、暴雨
C.在大陆上看见成群的企鹅 D.该大陆至今无人定居
18.(上海学业考)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巴西外贸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2015年以来一直是 总额大于 总额。巴西2020年对外贸易最大的对象国是 。
(2)巴西的大豆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产地主要位于巴西高原,近年来开始向图中甲所在地区扩展,该地区位于 平原。
项目 中国 美国 阿根廷
进口 349.6 241 77.88
出口 840.8 215 84.75
出口
中国
进口
亚马孙
2020年巴西与主要贸易对象的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3)巴西部分地区为追求大豆产量,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采用不合理的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请将下列代表地理现象的数码填入相应框内,完成结构图。
①降低森林环境效益 ②施用化肥农药
③土壤、地下水等被污染 ④砍伐森林植被
(4)近几年来热带雨林面积急剧减少,加剧了全球气候 现象。为减轻这一现象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请写出要加强国际合作的理由。
变暖
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③
④
19.读北极和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 (大/小)的大洋,
中山站濒临 洋,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
洲,长城站位于中山站 方向。
(2)北极的代表性动物是 。
(3)在对南极内陆进行考察的过程中,科考队员克服了 、 、 等恶劣气候条件。
(4)由于全球变暖,极地冰川消融,对极地乃至全球造成严重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注意哪些事情缓解这种情况 (至少回答一点)
(5)去南极旅游选择在12月至次年1月,主要原因是 。
小
南美
印度
西北
北极熊
酷寒
干燥
烈风
使用清洁能源、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此时段为南极暖季,白昼时间长
材料 南极大陆年均降水量比北极地区降水量大得多,是世界淡水储量最大的大陆;南极大陆上覆盖着平均厚度2 000米的冰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南极当地居民是因纽特人。
(6)材料中有错误信息。请找到其中两处错误原文:
错误① ;
错误② 。
(7)如果在图中画地球自转方向,左图是 (逆∕顺)时针,
右图是 (逆∕顺)时针。
(8)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极地的保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在开发利用极地地区时,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产生的垃圾要烧掉或深埋雪地中 B.可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
C.各国加强合作,履行极地保护义务 D.禁止科学考察活动
南极大陆年均降水量比北极地区降水量大得多
逆
南极当地居民是因纽特人
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