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11:34:18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 2. B 3. C
4. ①材料一首先以恩格斯的散文引出审美体验的话题,并阐释其两层含义;然后分析中西方美学虽然有命名的不同,但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联;最后将审美体验归结为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产物。②材料二首先说明审美体验包含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两个部分,然后结合郑板桥的例子分析从审美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
5. ①实用的、科学的态度属于非审美体验,具有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这种实用的态度是功利、实用的,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这种科学的态度是理智认识的。②美感的态度属于审美体验,具有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特征。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是一种抛弃了功利、实用的深层次瞬间性生命直觉。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有……才”错误。由原文“艺术家……开拓了一个新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可知,这种审美空间,只是“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的条件之一,非必要条件,而“只有……才”是必要条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都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错误。由原文“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可知,是中国美学具有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的特点,而不是中西方美学都这样。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审美体验是一种无功利、瞬间的审美直觉,同时也是一种感悟和体验。C项只是客观评述嵇康这个人物。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的能力。
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材料一首先由恩格斯的散文《风景》中记述的一种特殊的“体验”来引出审美体验这一话题。
接着在第二段说到审美体验的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二是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然后在第三段分析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西美学虽然有命名的不同,但在研究时,中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最后在第四段说到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即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材料二第二段至第六段结合郑板桥的例子分析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即人生体验、艺术体验、艺术创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可知,审美体验和非审美体验的特点。实用的、科学的态度属于非审美体验,具有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这是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属于非审美艺术体验。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具有理智认识的特征,也属于非审美艺术体验。
而审美体验总是和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特征相联系,这是一种美感的态度。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画家抛弃了实用、功利的态度,而是在心里进行想象、体验,属于审美体验。
6.B项,“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表述错误,这篇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内容,将笔力集中于日常的小事上,但是恰恰在这些小事中,流露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7.D项,“表明作者还是比较钟情于炒米的”表述错误,下一段“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可知两者没有主次之分。
8.①内容上: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以及背后的温暖情谊。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9.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10. 天A下B之C人D/不E肖F者G常H多I/而J才K者L常M少N/不O肖P者Q如R野S蒿T山U枥/
11. D 12. B
13. ①宋弘并不请他入坐,责备道:“我推荐您的原因,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
②宋弘在位五年,因为拷讯上党太守没有什么证据,便被免去了司空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邸舍。
14. ①要让人才物尽其用;②要珍视、爱惜人才;③要能推荐人才;④要能识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下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多,但有才能的很少。没有才能的人如同乡野的蒿草和山上劣木,没有培育而在自然生长;而有才能的人像灵芝和佳木,整个时代不能出现一二个。
其中“不肖者常多”是主谓结构,且与后文“材者常少”结构一致,所以“不肖者常多”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不肖者如野蒿山枥”“才者如灵芝瑞木”句式相同,结构对称,所以在“才者如灵芝瑞木”前断句,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致敬”错误。结合语境“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分析,光武帝奇怪……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此处应是向皇帝表示谢罪。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赡养各大家族的人”错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译为“所得到的租俸都分送给了远近亲族”,“九族”理解不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给予;“让”,责备;“辅国家以道德”,正常语序为“以道德辅国家”,“以道德”为状语,状语后置句。
(2)“坐”,因为;“考”,拷讯;“免”,被免去了职务;“第”,邸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依据“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分析,宋弘便推荐了沛国的桓谭,称他才学广博,几乎可以赶上杨雄与刘向、刘歆父子。我之所以推荐您,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可概括为要让人才物尽其用。
依据“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分析,自从以前国家强盛时,有才之士满列在朝廷,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尚且还喜爱他们……怎么可以不加喜爱呢。可概括为要珍视、爱惜人才。
依据“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分析,宋弘共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三十余人,其中有一些人相继担任了公卿大臣。可概括为要能推荐人才。
依据“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分析,灵芝佳木不容易得到像这样,见到的人如果不喜爱它,不是没有眼睛的人,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可概括为要能识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郡长安县人。宋弘年轻时便很温顺,在哀帝、平帝朝中做过侍中,王莽当朝时他还当过共工。赤眉军攻入长安,派来使者征辟宋弘,宋弘受逼迫,不得已只好从命。行至渭桥时,他便跳了河。家里人把他救了起来,他便装死,这样才免于治罪。
光武帝即位,授予宋弘太中大夫的职务。建武二年,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并被封为栒邑侯。他把所得到的租俸都分送给了远近亲族,家中却没有一点积蓄,这种清廉的风格受到了世人的好评。后来又改封为宣平侯。
光武帝曾经向宋弘了解国内通博之士,宋弘便推荐了沛国的桓谭,称他才学广博,几乎可以赶上杨雄与刘向、刘歆父子。光武帝于是任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此后光武帝每次宴会,总是叫桓谭弹琴,因为他很喜欢那种美妙的轻音乐。宋弘知道后,心中便不高兴,后悔当初推荐了桓谭,(有一次,)宋弘等到桓谭从宫中退出,自己则把朝服穿戴整齐,坐在大司空府堂上,便派一名属吏去传唤桓谭。桓谭进来后宋弘并不请他入坐,责备道:“我之所以推荐您,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但你现在几次向皇上演奏郑卫淫声,损害了《雅》《颂》正音,这不是忠正之士应当做的。你能够自己改正吗?还是叫我依法纠举呢?”桓谭一再叩头认错,过了好久,宋弘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又叫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也在座,便显得非常不安,弹得也不像平常那样熟练自如。光武帝奇怪,便问其中的缘故。宋弘便离开座位,摘下官帽,向光武帝认错:“臣下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够以忠正之节引导君王,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光武帝一听,表情发生了变化,马上向宋弘道歉,让他重新戴上官帽,此后便不再让桓谭担任给事中的职务了。宋弘共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三十余人,其中有一些人相继担任了公卿大臣。
有一次,宋弘适逢光武帝设宴会集群臣,席间,他看到皇帝御座旁边有副新屏风,上面画着许多美女,光武帝几次回头去欣赏它。宋弘便严肃地说:“没有看见好德像好色一样深的人。”光武帝听后,当即令人撤去了屏风,并笑着对宋弘说:“我听了你的道义就服从,还可以吧?”宋弘答道:“陛下道德进步,臣高兴得不得了。”
那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光武帝便与她一起谈论朝廷群臣,悄悄地揣摩公主的想法。公主说:“宋公的威容与道德,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光武帝说:“待我想一个办法。”后来宋弘被光武帝引见,光武帝便叫公主坐到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发了财就换老婆,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答道:“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遗忘,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光武帝便回头对公主说:“事情不好办了。”
宋弘在位五年,因为拷讯上党太守没有什么证据,便被免去了司空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邸舍。几年以后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取消了。
材料二:
天下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多,但有才能的很少。没有才能的人如同乡野的蒿草和山上劣木,没有培育而在自然生长;而有才能的人像灵芝和佳木,整个时代不能出现一二个。灵芝佳木不容易得到像这样,见到的人如果不喜爱它,不是没有眼睛的人,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自从以前国家强盛时,有才之士满列在朝廷,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尚且还喜爱他们,更何况是如今丧伤之时,这种爱才之道如发一样还连着不断绝,那么生于这个时候的有才之人就更加不容易得了,怎么可以不加喜爱呢?我奇怪世上的士人,他们的才识不宏大,看见有才能的人,地位比他高的就妒忌他掩盖了自己的名声,年纪小的就厌恶他分享了自己的声誉,互相攻击,妨害了大公大义之道。
15.C(C项写“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
16.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2分)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1分)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1分)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1分)
17.(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8.华诞 雪泥鸿爪 惟妙惟肖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华诞”还可以指某个团体;“华诞”在数字后面。所以此处“中国共产党百年”后使用“华诞”。
第二处,“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根据文意,此处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使用“雪泥鸿爪”更合适。
第四处,“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根据文意,此处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使用“惟妙惟肖”更合适。
19.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对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划线句子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势;
第二个问题,“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搭配不当,历史视野可以“开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
比喻、设问;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表达形象;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然后做出回答“只有一条路————觉醒”,设问引人思考,凸显“觉醒”的必要。
解析:从比喻的角度来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使用比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五年不变”“车辙”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
从问答的角度来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是设问,前面是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是答案“只有一条路——觉醒”,突出“觉醒”的必要,也凸显出《觉醒年代》这部作品的冲击力。、
①这本是人之常情\这本是正常现象;②就形成了“信息茧房”\这就是“信息茧房”效应;③而外部信息获取大幅减少。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后面“这种正常偏好”可知,前面是说“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是正常现象,或者说是人之常情。
第二处,前面“……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是讲述“信息茧房”是如何形成的,后面说“ ‘信息茧房’效应”的危害,所以横线处应该引出“信息茧房”或者“‘信息茧房’效应”这一概念。
第三处,前面说“……内部交流……增多”,后面应是说外部交流如何,再结合后面“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可知,此处应填写外部信息获取减少。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因为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从而受困于同类信息,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之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下定义的模式,即“×××(种概念)是×××(本质特征)的×××(属概念)”。
然后分析本题的种概念、种概念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概念。
本题的种概念是“信息茧房”;
由“每个人……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如今盛行……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可知,“信息茧房”其实是一种现象,所以属概念是“现象”;
“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内部交流显著增多……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是形成信息茧房的结果,这些都是种概念的本质特征。
23.例文:
勇于担当,勇于说“行”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收到您的信,我倍感惭愧!在困难面前,我还是退缩了、害怕了,一点小挫折就能让我轻易的说“不”。
妈妈,您说的对。墙角的花,因为担当起血泪的洗礼,才会有惊叹的美丽;海燕因为担当起了海浪的拍打,才会有“天高任我飞”的雄姿;傲梅因为担当起了风雨的考验,才会有“唯有暗香来”的清高淡雅……担当,使世界充满力量;担当,让美丽多了一份铿锵。
担当是时代的呼唤,承载使命要担当。“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多少次思绪飘飞到汨罗河畔去寻找屈原伟岸的身躯孑然独立,又多少次感触于《离骚》的悠悠爱国深情而无法自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舍己为天下苍生”,令人尊重;鲁迅先生“血荐轩辕”的担当,赋予了他以生命做匕首、作投枪的勇气;那个站在长城一角感怀涕零吟诵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子昂又何尝不让人肃然起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动刻画了历代仁人志士勇担重任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代伟人的豪言壮语,淋漓尽致地勾勒了担当的力量。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担当起了自己的爱国使命。因为担当,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他们的芳名永存。学会担当,让生命放光。
担当是品质的彰显,履职尽责要担当。同龄人还在关爱下撒娇的年龄他早已长大,撑起来整个家。几十年寒窗苦读,强咽了几多泪水、几多苦涩,可他“未曾废离”,悉心照顾呆傻的父亲和一个无亲无故的妹妹,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接受了挑战,担当起了社会的责任,他便是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他的担当感动了全中国。二十九年穿行于西北环境最恶劣地区的送信使者王顺友,为了山区人们能与外界取得联系,奋不顾身担当起了亲情的桥梁,恶劣的天气和灾难没有被吓倒,再大的风沙也阻止不了前行的路。他用毅力诠释了责任的力量,令人可歌可泣。学会担当,让生命坚强。
担当是价值的体现,建功立业要担当。作为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原本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人,用陈毅的话说,朱德同志在南京的时候,没有一官半职,大家尊重他,只不过他是个老同志罢了。后来,朱德在起义军打了打败仗的情况下,他却能够身先士卒,敢于面对失败,担当起了挽狂澜于即倒,抉大厦之将倾的重任,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把一支将溃散的队伍重振,使军队获得了光明,自己也赢得了全军的尊重。英国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从小就被父亲严格要求,无论做什么都要力争一流,即使坐公共汽车也要坐在最前面,大学时代也如此,每件事情做的都很出色在40多岁时,她就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赢得了“铁娘子”美誉。她便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她凭借强烈的“出位”意识,很好的担当起了她的人生和事业,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妈妈,您的殷殷话语,让我明白担当是一种品质,一种节操,一种大智慧!学会担当,生命将永葆美丽,永葆坚强!
妈妈,我将永远记住您的嘱托,勇敢的对困难说“行”!
此致
敬礼!
您的孩子
2021年10月14日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1.审材料。
材料是妈妈写给孩子信。信中列举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情况,总是说“不”,“不听”“不关心”“不想跟你做朋友”“不想读书”,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其实是“放纵”“倨傲”“无情”“退缩”。这对这个问题,妈妈提出了希望,要履行“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并指出“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 材料是一段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需要抓住“这就是担当”分析,语段主要讲“担当”。“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担当的一些表现。“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精神”主要讲“担当”的内涵。本题主要围绕“担当”审题立意。
2.审任务。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这是要求考生以写信母亲孩子的身份来写回信。行文中可以先展现接到妈妈这封信的心情,然后谈对“说‘不’”和“说‘行’”的态度,在行文时要分清处境(实际情况),谈“说‘不’是我的权利”和“说‘行’更可贵”都可以,如面对生活中的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大胆说“不”,如面对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他人善意的提醒和师长的教导,理应说“行”。
立意:
1.责任与担当。
2.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3.人之为人,要敢于担当。
4.担当责任使命,是义务。(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注意事项:
1.本卷分为第Ι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班级姓名考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记述过一种特殊的“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
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
恼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
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性的、可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
命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诗的作品中蕴含“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社会实践
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
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
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
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
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摘编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您怎么看?
叶朗: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
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
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
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
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
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
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
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审美体验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审美体验是人类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往往通过
审美体验来呈现。
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概括了从审美体验到艺
术创作的过程。
审美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获得“诗意的栖居”,
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艺术家只有开拓优雅、精致的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心灵的自由,才能更
好地成就事业。
下列各项对“审美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与一般经验不同,审美体验是无功利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令人沉醉其间的、难以言
说的生命直觉。
中西方美学家对审美体验虽有命名上的“妙悟”与“迷狂”等不同,但都偏爱感悟式、点
到为止的美学表达。
审美体验包括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其中前者是通过审美观照、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等
构建的精神空间。
中国古人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常在弹琴、赏花、品茗等活动中开拓审美空间,获
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3分)
王羲之与友人会于会稽山,于茂林修竹间“极视听之娱”,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的感叹。
俞平伯与朱自清游历、感受灯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有感而发创作同题习作《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风姿特秀,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
若孤松之独立”。
《红楼梦》中探春、宝钗等赏花、吟唱,更有林黛玉葬花时的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
消香断有谁怜”。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谈到“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三种态度,
认为“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这三种态度分别属于哪种体验,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幕,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
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
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 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
高二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卷, 第4页(共10页)
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
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
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
桥说“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
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
——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
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
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
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两支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
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
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
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
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
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 ,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B.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C.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多用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D.文中画线句子承上启下,既小结炒米方便的特点,又引出另一种可以急就的叫焦屑的食品。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写到郑板桥与炒米的故事、父亲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难红十字会的故事,丰富了文
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文章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
家常。
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来写,增强文章
的年代感。
文章虽然题为“炒米和焦屑" ,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用于焦屑的笔墨相对很少,表
明作者还是比较钟情于炒米的。
8.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开篇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的作用。(6分)
9.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
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 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
高二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卷, 第6页(共10页)
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 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 “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 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材料二: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才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①不培而自长,材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
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才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 (3分)
天A下B之C人D不E肖F者G常H多I而J才K者L常M少N不O肖P者Q如R野S蒿T山U枥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掌水;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徙,是调职的意思,不表示升官。文中宋弘徙封宣平侯,表示一般的调职。
郑声,原指春秋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受儒家排斥。此后,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被斥为“郑声”。
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致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无奈之下,他投水自尽,装死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所获得的租俸都拿出来赡养各大家族的人,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严肃进言批评;皇帝当即笑着接纳了意见。
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婉言拒绝。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②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C.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6.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二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卷, 第8页(共10页)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
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3)《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思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 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
____________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
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 “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
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 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________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精雕
细琢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___。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 分)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相关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 ① ;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却将这种
正常偏好分化放大,大量的资讯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 ② 。
“信息茧房”效应不仅会局限个人视野,还会加速群体极化。“茧房”中成员内部交流显著增多,
③ ,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表面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却很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 整合材料内容给“信息茧房”下定义。(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
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
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这就是担当,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第9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