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第四次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错,原文是“我们有时自己反
省”,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错,原文是“阿Q、堂·吉河德、哈姆
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D项,“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
征”错,原文是“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是类比论证。)
3.C(C项说的是对《阿Q正传》的阅读、论争和回归的过程,不是《阿Q正传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阿Q正传》
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
4.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
②《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儿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
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A(“以‘打彩’为线索”错误,小说前半部分没有提到打彩,所以不是以“打彩”为线索的。)
7.B(“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错误,这里体现不了丈夫争强好胜。)
8.①叔叔打电话邀请“我”回家看龙船时,“我”感到意外和为难。意外是因为“我”和叔叔已经多年没有来往了,
为难是因为打彩不花两千块钱,面子上过不去。②大弟上门来接时感到惊讶,接着“我”有点嗔怪他们,怪大
弟知道“我”的地址,也不来“我”家坐坐。③听大弟说村里日子好过了,他们也要划船,来接“我”去热闹热闹,
“我”感到很紧张。④看到叔叔婶婶的老态,内心有一些感慨和心酸。⑤叔叔婶婶热情接待“我”,“我”想到没
有办好打彩的事情,感到十分尴尬。⑥叔叔说人来了就好,是人亲不是东西亲的时候,“我”被叔叔一家的亲
情感动了。(每点1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情节上,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②人物形象上,“我”结婚都没有通知叔叔,但叔叔还是邀请“我”在
端午节时回老家看龙船,甚至帮“我”准备好打彩的礼,突出了叔叔对“我”的喜爱。③主题上,文章通过“打
彩”这件事,表现了作者对人间亲情的赞美。(每点2分,意对即可,的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
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1A(A项中的两个“常”意义不同,前者意为“经常”;后者意为“固定的”。B项前者指同一类人;后者引申为劝
酒。D项中的“固”都是“本来”的意思。)
12.B(“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错,文中没有体现出貂勃是“故意”不回去。)
13.(1)楚王派将军率领万人来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
呢?(第二个“将“谢”、状语后置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的人,弥补不足的人,对百姓广施恩惠。(“牧”“循抚”“振”各
1分,语意通顺1分)
14.①先将周文王礼待吕尚、齐桓公礼待管仲与齐王不敬田单做对比,凸显齐王之错。②然后动之以情,列举田
单诸多功劳,说明齐王做法欠妥。③最后晓之以害,不杀九子将危及国家。(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的情
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貂勃经常中伤田单,说:“安平君是个小人。”安平君知道后,故意摆设酒宴来招待貂勃,说:“我是怎么得罪
了先生,使得先生经常在朝廷上赞美我?”貂勃说:“跖的狗对尧狂叫,并不是因为跖高贵而尧卑贱,狗本来就对
不是自己主人的人狂叫,”安平君就:“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第二天,就把他推荐给齐襄王。
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他们想要谋害安平君,便共同对齐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王派将军
率领万人来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呢?”齐襄王说:“左右
【高二下第四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712Z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鉴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固:人教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
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
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
候,《阿Q正传》里的片断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
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
由于怠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
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
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
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
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贼》中他对劝他
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雄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
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
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
篇
《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苹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
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
【高二下第四次月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3271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