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重点高中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距今1万年至2000年的这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量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亿3300万,与旧石器时(约100万年)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了25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采集业和渔猎的发展 B.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D.城市、国家、文字的出现
2.图1所示为伊朗浮雕《向大流士致敬》。浮雕描绘了新年的第一天,大流士头戴金质王冠,身穿绛红色长袍,手持镶嵌宝石的黄金权杖,高坐于金阶之上,接见各地行省总督朝觐的场景。这些由大流士直接任命的行省总督来自色雷斯(今爱琴海与黑海之间地区)、亚述、埃及等地。这反映出大流士的统治
A.完善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 B.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支持
C.带有明显的君主专制色彩 D.缓和了各地区的民族矛盾
3.有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替代品,这一制度使得社会连成一个整体,并使之有了某种秩序,即从上到下形成了所谓责任的链条。对该学者观点解读合理的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创新了国家管理模式 D.推动了契约精神的萌发
4.全盛时期的廷巴克图市人口有20万以上,所有街道都从津家里贝尔和桑科尔两个城市向外辐射,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双中心道路网,在这些蛛网般密布的街巷深处,有120座图书馆和十几所大学。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教授历史、天文以及逻辑学。据此可知,廷巴克图
A.城市商业氛围较为浓厚 B.教育世俗化倾向明显
C.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
5.16世纪初期,英国海盗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欧洲的东北方或西北方海域,他们几乎不去欧洲与美洲大陆往来的中心航道。这主要是因为
A.英国航海技术十分落后 B.欧洲商路与贸易中心转移
C.英国受到价格革命冲击 D.葡、西两国掌握海权优势
6.表1所示为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土地制度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
表1
时间 内容
1868年12月 宣布“各村地面均应作为农民占有之土地”
1872年2月 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
1872年7月 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
1873年7月 发布“地税改革法令”,将新地税的税率一律定为地价的3%。税费一律以货币缴纳
A.促成了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B.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废除了土地剥削制度
7.自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开始,一代代议员致力于推动改革工厂制度的相关立法。到1874年,议会出台法案规定在纺织类工厂工作的女工、童工一周的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6.5小时;1878年,相关法案对工厂和作坊的卫生状况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受到重视 B.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议会成为阶级斗争的主阵地 D.妇女和儿童的社会地位提升
8.列宁谈到马克思时说:“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并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
A.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资产阶级阻碍了思想的进步
C.工人阶级代表人类文明的方向 D.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性
9.16世纪,欧洲主导的奴隶贸易兴起伊始,非洲黑人被直接当作“商品”对待。18世纪70年代以后,种族主义理论在西方国家甚嚣尘上,其核心主旨无外乎是在造物主眼里,白人比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拥有更高的地位。西方国家宣扬这类种族理论意在
A.抨击美国废除黑奴的行动 B.强调欧洲居民的先天优势
C.为殖民侵略提供合理依据 D.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10.20世纪60年代,不少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都选用了埃塞俄比亚国旗的红黄绿三色作为自己国旗的颜色。这表明埃塞俄比亚
A.民族独立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 B.推动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C.帮助非洲大陆实现了完全独立 D.成为非洲最早实现独立的国家
11.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与德国钢铁产量发生了如表2、表3所示的变化(单位:千吨)。表2、表3内容有助于解释
表2铁的产量
年份 德国 英国
1870 1350 6100
1900 8500 9100
1913 19312 10425
表3钢的产量
年份 德国 英国
1870 1614 3637
1900 13696 6476
1913 18935 7786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围 B.德国统一的经济基础
C.英德矛盾激化的原因 D.世界工业结构不平衡
12.苏联学者波波夫和施梅列夫指出:对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产品的产量资料所进行的统计很自然地证明,1922~1928年这段时期国民经济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要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28~1932年)高出两倍多,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33~1937年)也几乎高出两倍多。在两位学者看来
A.工业化道路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速度 B.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
C.经济高质量发展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 D.新经济政策奠定了苏联工业化基础
13.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中国政府就向英、美、苏等国递交了成立军事同盟的书面建议,并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向日、德、意宣战,并决心不避任何牺牲,竭其全力与美、英、苏及其他诸友邦共同作战,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轴心国家之完全崩败”。据此可知,中国抗战是
①推翻独裁统治的解放战争 ②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③中共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澳大利亚学者麦考马克在《虚幻的乐园:战后日本综合研究》一书中指出: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中心要素之一,是一味追求企业的目标,把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最具有价值的工作,将人的生活极端程式化。这可用于说明
A.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的原因 B.贫富差距限制日本公平社会的构建
C.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D.个人自我价值在日本受到严重抑制
15.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公路交通运输承担了非洲80%的客货运输任务。但是,非洲各国公路路面摊铺状况差别较大,且公路路网密度很低;同时,港口配置差、容量小、未完全和陆路交通连接形成运输网络。这一状况
A.反映了非洲公路交通的发达 B.制约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C.表明了非洲一体化陷入停滞 D.造成了非洲的社会动荡
16.图2所示为2022年某份报刊上刊载的一幅与美国有关的国际时政漫画,名为《“友岸外包”》。所谓“友岸外包”是指美国要求欧盟等国家把生产设施转移到“友好”国家,呼吁秉持共同价值的国家加强贸易合作,避免过度依赖有地缘政治关切的国家。据此可知,美国的这一做法
A.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推动了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C.促进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D.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发展。阿拉伯帝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魁《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尤其注重试验的方法。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摘编自褚秋雯《浅谈阿拉伯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致使商品价格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只得高价采购,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重金属大量外流。这迫使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力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17世纪的英国,自然神论表现了启蒙思想的最初要求,突出了理性精神的重要意义。但是17世纪的英国人在启蒙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他们虽然推崇理性,却未曾用理性来否定上帝和基督教信仰。然而,在同时代的法国,理性却被推向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成为审判一切的“上帝”,而上帝则被赶下神坛,成为遍体鳞伤的流亡者。
——摘编自赵林《英、法、德启蒙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启蒙运动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士气。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7年宪法、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启蒙运动都留下了痕迹。新文化运动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成为人们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英]罗伊·波特《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说明“启蒙运动都留下了痕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世界和平运动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就拉开了序幕。军事集团的对峙、核战争的威胁,使人们生活在“恐怖的和平”之中。反战、反核作为世界和平运动的主要诉求,贯穿整个冷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连续召开了四届世界人民和平大会。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和平运动的先驱者先后在斯德哥尔摩、柏林和维也纳发动了三次保卫世界和平的签名运动,签名人数都超过了5亿人次。之后,世界和平运动几乎从未间断过。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平运动也有东、西之分。西方和平组织视东方和平组织为宣传政府外交政策的工具,东方和平组织对西方和平组织也抱敌视态度。尽管如此,冷战时代的世界和平运动相互联系,出现了多次跨越国界的行动,支持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沈善荣《论冷战时代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和平运动的开展面临着新情况、新困难。尽管争取核裁军仍是和平运动的首要主题,但不少和平组织开始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为和平运动的主要目标。东西方和平运动组织由于不再有根本性的分歧,双方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和平运动的斗争手段也有所调整,除了继续与其他社会运动结合外,更重实效,不再停留在一般性和平示威和抗议活动上,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向有关政府和国家社会提出具体建议。多年来,和平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推动裁军进程上贡献很大。
——摘编自汪铮《和平运动:历史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冷战时期相比,冷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19世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帆船贸易作为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一环,既是沿线各国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等为主的东亚、东南亚国家,与西属美洲殖民地及欧洲西班牙等国在内的各种物资、人员大流动的通途,同时也是沿线各地文化大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南海、菲律宾地区至北美西海岸地区的航线上,不断发现西属沉船资料。我国在东南海域发现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沉船,在广州、漳州、厦门等地的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也发现了许多西属银币及西班牙人的墓碑。以陶瓷为代表的船货生产地考古发掘和调查,为我们生动再现这一海洋文化历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摘编自刘森《马尼拉帆船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从材料中提取任一有关“马尼拉帆船贸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D 6.C 7.A 8.A 9.C 10.B 11.C 12.D 13.B 14.C 15.B 16.D
17.(1)特点:融汇创新;重视试验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6分)
(2)角色:
阿拉伯帝国:中介(桥梁)。(2分)
奥斯曼帝国:阻碍者。(2分)
影响:阿拉伯帝国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不同:英国的方式较为温和,法国的方式较为激进;英国的启蒙思想影响相对较小,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4分)
(2)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中国维新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中国的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巴西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8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特点:以反战、反核为主要诉求(主题);群众基础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成效较为显著。(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诉求更加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手段更加注重实效。(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观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推动经济交往的同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2分)
阐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直接沟通菲律宾和墨西哥,其货物的人员来源涉及中国、日本以及作为墨西哥宗主国的西班牙(含其他西属拉美殖民地)。来自中国、日本等地的精美手工业品通过这一航线销往美洲,乃至欧洲,中国的茶叶、瓷器深刻影响了西属拉美社会上层和西班牙贵族的物质生活及文化习俗。与此同时,伴随着大量美洲白银被运人中国,部分西班牙人也移居到中国的沿海城市经商或传教,他们带来了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科技成果,引发了明朝后期部分士大夫的关注,助推了西学东渐的潮流。
总之,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路线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资流通和文明互鉴。(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