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06 14: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2023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目标1
概括通过化石和地层划分地质年代的思路和方法
目标2
运用地质年代表,梳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特点及演化过程
对于过去
我们总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和敬畏
对于生命
我们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和追寻
地球已经度过近46亿年的漫长岁月
从最初太阳系的形成到现在繁荣的人类文明
在这期间地球上曾发生过太多
值得我们探索的秘密
让我们坐上时光机
一起去看地球与生命的演化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46亿年的时间。
陨石撞击,温度升高。
陨石减少,地幔表层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地壳。
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
云层不断凝结致雨,地球表面温度进一步降低。
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形成了原始海洋。
古代建筑和遗迹
器物
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古代建筑、器物和史书等,来还原我们人类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46亿年的时间。在漫长的地球历史前,人类历史更像是短暂的一瞬间。
地球漫长的历史,根本无人记录,我们该如何发现地球过去的面貌呢?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它经历了多次火山爆发
板块碰撞
要了解这些经历
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二、地层和化石
地层是指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沉积岩的地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1.地层


太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有明显层理,代表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80%。
沉积岩
2.化石(fossil)
化石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在地层中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化石的形成过程
1、动物死亡并沉入浅水
2、沉积物覆盖动物尸体
3、沉积物变成岩石,动物遗体石化成为化石
4、构造运动,侵蚀和风化作用使一些化石裸露于地表。
探究活动一
1.A~G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
2.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 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最早
最晚
3.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
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
相同年代的地层里保存着相同或相近的化石
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化的
通过研究地层中所含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顺序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特性和包含的化石,可以推测地层中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3.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
三叶虫化石
含三叶虫的地层即为古生代地层。三叶虫生长于海洋,如果地层含有三叶虫,则说明该地层形成于海洋环境。
恐龙化石
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为中生代地层
一部长篇小说,都要分卷立册。
卷、册之内又分章、回,使人读起来,章回有序,前后衔接。
同样,一部史书,也都要分朝化代。
人们读后,人事清楚,前后贯通。
那么,漫长的地质史书怎样划分呢?
三、地质年代表
寒武奥陶志留纪,泥盆石炭二叠纪
三叠侏罗白垩纪,古近新近第四纪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隐生宙
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阶段
是前寒武纪的同义语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显生宙
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是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动物以来的阶段,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从距今大约5.7亿年前延续。约占地球历史的10%。
四、地球的演化史
地球形成
距今5.41亿年
包括太古宙、元古宙,时间跨度约40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在此期间,地球形成大气层、海洋、陆地,地球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
是地球重要的成矿时期,铁、金、镍、铬等。
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
时期 时间 地质 年代 演化特点 地表演化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前 寒 武 纪 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有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变为有氧环境;
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
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
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生物演化出真核和多细胞生物
澳大利亚西部叠层石
安徽宿州无古宙的叠层石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
1、地球演化史—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蓝绿藻
铁矿石
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矿产:
1、地球演化史—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形成原始地壳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出现原始细菌,蓝绿藻类开始繁殖
水体中普遍沉积了铁矿
云台山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
2、地球演化史—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矿产:
2、地球演化史—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形成许多稳定的陆地
存在较多游离氧
藻类日益繁盛
地层中富含铁矿
3、古生代(距今5.41-2.52亿年)
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两栖动物在石炭纪繁盛
泥盆纪——“鱼类时代”
古生代石炭纪蕨类植物繁盛
距今5.41亿年
距今2.52亿年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古生代
构造运动强烈,陆地面积扩大,形成联合古陆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三叶虫
珊瑚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鱼类时代”
两栖类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
成煤时代
古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95%的物种消失
4、中生代(距今2.52—6600万年)
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因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而得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距今2.521亿年
距今0.66亿年
中生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地壳
运动


“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繁盛;中后期,爬行动物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
植物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主要的的成煤期
中生代想象图
原始鳄鱼类和早期恐龙出现
恐龙成为地球的主导,数量种类逐渐繁盛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占领着三叠纪大陆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
鳄鱼—两亿多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的最古老爬行动物,也是迄今生存着的最原始动物之一。
高大的裸子植物进入鼎盛期被子植物也开始繁盛
恐龙长出了羽毛开始飞向天空
1996年
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
5.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
“最近的生物时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在古地中海和环太平洋地带又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5、地球演化史—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
第四纪猛犸象
新近纪的南方古猿
人类文明正在出现
距今0.66亿年
现在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新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喜马拉雅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代趋于一致。
地壳
运动


哺乳动物极为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的时代”
在第四纪初,出现了人类。是生物史上的重大飞跃
植物
以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的时代”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地球的演化过程——海陆变迁过程
联合古陆形成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大陆漂移
大陆逐渐漂移至现代位置
海洋和陆地形成
地球的演化过程——动物演化过程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原始单细胞动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鸟类



地球的演化过程——植物演化过程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藻类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没有果皮,种子是裸露的
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孢子繁殖
种子有果皮包裹,绿色开花
出现于前寒武纪,大多生活在水中
地球的演化过程——重要成矿期
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矿期。以矿种多、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著称。
铁矿—60%
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
中生代———裸子植物
单细胞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鱼类
爬行类动物
鸟类
哺乳动物
两栖动物
棘皮动物
藻类植物
苔藓动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归纳总结:生物进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归纳总结:生物进化规律---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课堂练习
1.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宙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2.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出现的地层是( )
A.元古代地层 B.前寒武纪地层
C.古生代地层 D.中生代侏罗纪地层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大气中有了氧气,才有了生物的发展演化
B.蓝藻属于真核生物
C.人类的出现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D.目前地球处于寒冷期
A
B
C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