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香菱学诗教学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1 14:40:22

文档简介

《香菱学诗》教学实录与思考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为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一个片段,我想,我们需要通过教学解决三个问题,以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理解香菱学诗能成功的原因,获得学习上有益的启发;第二,理解对香菱学诗过程传神的描写,获得艺术上醉人的熏陶;第三,理解香菱形象的特点,获得阅读《红楼梦》的一点方法和趣味。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的教学便分成了三个基本环节。下面依次叙之。
  一、成功原因
  〔实录〕
  为了深入探究原因,我先给学生8分钟的阅读时间,要求他们围绕“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圈点文本关键句,并进行概括。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时间到,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先表达自己观点?
  生1:她有一个好的引路人,林黛玉。
  师:你说得很好(板书:有好的引路人——林黛玉),文本什么地方交代的最清楚,读给大家听听。
  生1: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师:同学们继续。
  生2:她有好的资质,文中有黛玉说的句子:“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师:(板书:有好的资质——极聪明伶俐)说得很完整,哪位同学继续说。
  生3:她有勤奋忘我的态度。
  师:表现在什么地方?文本依据呢?
  生3:文中的描写很多,我举一个例子,“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师:小说中有没有概括性交代?
  生3:有,在结尾处,“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很好(板书:有勤奋忘我的态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还有没有?
  生沉默良久。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大家。
  生4:文中除了写黛玉教香菱写诗外,其他人也教了她,有好的学诗环境。
  师:你太有才了(板书:有好的学诗环境——),能否说说是什么环境?
  生4:大观园。
  师:大观园是学诗的好环境吗?大观园有诗的美,但更多的是污垢,谁能换个词表达?
  生5:潇湘馆。
  师:能不能再换一个?或许更恰当一点?
  生6:诗社。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6: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文章在《红楼梦》中的原回目是什么?
  生沉默。
  师:(板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回目中有个词点明了香菱有个好的学诗环境,是——
  生齐:雅集。
  师:(板书——雅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香菱学诗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教师引领学生看板书):
  有好的引路人——林黛玉
  有好的资质——极聪明伶俐
  有好的学诗环境——雅集
  有勤奋忘我的态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无论什么事情,其结果的产生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香菱学诗成功的结果也不例外,大家能将四点归结为两点吗?
  生(部分):客观和主观。
  师:甚好,也就是说,香菱有学诗的智力、环境和指导者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上的努力,她方才成功。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生(七嘴八舌):我们有更好的客观条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主观努力……
  师:我也有启发,就是向黛玉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生笑)
  〔思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几点需要指出。首先是对“大观园说”的引导,学生能说出“学诗环境”是很不简单的,但用“大观园”来概括有失恰当,抓住这个时机,步步引导,最后得出“雅集”这个结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问题,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相机诱导。第二,本节课的板书完全背离了课前的设计(课前设计的板书全用“黛玉指点学诗迷津”等类似主谓结构的短语),从第一个学生用“有……”的句式开始,后面的同学全用了类似的句式表达,本着“教学是生成”的原则,我采用了学生的表达。第三,对香菱学诗成功的四个原因进行“主客观”归类,一是启发学生认识到好的客观基础需要加倍的主观努力,二是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事物结果的产生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帮助他们提升思考的层次。
  二、传神描写
  〔实录〕
  师:香菱学诗成功的四个原因,哪个最重要?
  生齐:第四个。
  师:(指着板书)齐读。
  生齐读:有勤奋忘我的态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圈点描写香菱“勤奋忘我”学诗的句子,并做一点评析,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5分钟阅读)
  师:谁先说?
  生7:我觉得作者把香菱学诗的过程写活了,写得很传神。
  师:举例,做点分析,怎么传神?
  生7:比如写香菱第二次写诗的时候,写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默默”表明她在一边走路一边思考,此时她完全沉浸在写诗的情景之中,“越性连房也不入”则说明她是全身心的投入。这整段话写得都非常传神。
  师:这一段确实写得非常好,有同学能做点整体分析吗?
  生7:这段话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在一起,表现香菱学诗的痴迷。
  师:概括得很准确,能否具体一点,正面怎样写,侧面怎样写?
  生7:正面写香菱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她的痴迷,侧面通过宝钗、宝玉等的对话表现她的痴迷,比如通过宝钗的话我们知道香菱学诗“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师:(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部分中有一处写香菱神态的句子“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写得非常传神,谁能分析一下?
  生8:“皱眉”是苦思的表现,此时她或许正在推敲词句。“含笑”说明她思考有了结果,或许是有了好句子,因而感到满意。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现在,我们将圈下来的句子全朗读一遍,回家后我们再慢慢琢磨他们的精妙之处。
  生9:朗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只得随他去了。”
  生10:朗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一面作了一首。”
  生11:朗读“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叫他醒一醒才好。”
  生12:朗读“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师:作者将香菱学诗的过程写得如此传神,如此美妙,我们一定要细细琢磨,课下一定不要忘记。
  〔思考〕
  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引领学生细细琢磨文本,揣摩字词句篇的佳妙之处。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虽然已经引导学生关注了文本关键句,但那是为“概括和提炼”的关注,思维的指向是“集中”。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关键句,目的是“揣摩和分析”,思维的指向是“发散”。如果说前一个环节是“从文本中来”,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到文本中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就香菱读诗和三次写诗过程中的“神态、动作”进行琢磨,就香菱学诗过程中相关人物的表现进行分析,认识作者如何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传香菱学诗之神,从而让学生感受细节艺术的魅力,接受《红楼梦》醉人艺术的熏陶,达到间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此分析不能全面完整,只能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三、形象评价
  〔实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三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香菱这个形象的?作者在她的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
  (4分钟阅读)
  师:谁先说?
  生13:我认为香菱是个执著的人,她不达目的不罢休,为了写好一首诗歌,她反复修改。
  生14:香菱不仅有很好的天资,悟性很好,读诗有自己的观点,而且非常勤奋,废寝忘食。
  生15:香菱态度诚恳,善于学习,从作者的传神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十分喜爱这个人物。
  师:刚才几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的分析都源于现有文本,现在我们拓展一下,给同学们补充几项材料(幻灯片):
  写香菱的几个回目名:
  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80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同学们从这几个回目上能看到香菱形象的一些特点吗?我们挑出几个关键词看看。
  生(七嘴八舌):薄命女、慕雅女、呆香菱、美香菱
  师:我们暂且放一放,再看看香菱的判词:
  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出夏金桂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师:从判词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部分):香菱是个命运悲惨的女子。
  师:我们再看看脂砚斋对香菱的一段评价,你的结论是什么?
  脂砚斋评语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
  生(部分):香菱是个美的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想起鲁迅的一句名言: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香菱是美的——我们学习的选文集中表现了她的美,但她的身世又是悲惨的,也就是说从《红楼梦》全书看,香菱是个悲剧形象。
  (离下课还有2分钟)
  师:作者既然要写一个“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的美丽形象,又为什么为她安排一个极为悲惨的身世呢?作者在她的身上究竟倾注了怎样的感情呢?她和其她的红楼女性究竟又有着怎样共同和不同的命运呢?欢迎同学们课后走进《红楼梦》,探究这些问题。
  〔思考〕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是以现有文本为依据,因此,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再次阅读了文本,同学们根据文本也很快解读出了香菱形象的几个特点,认识到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情感。但是,问题不能就此结束,我想,编者之所以选编这样一个片段,其目的之一一定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因此,我精心挑选了三段材料(实际是四段,限于时间,临时删除一段)拓展教学,其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更立体地认识香菱,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从多个侧面分析人物的方法,三是想让同学们认识到《红楼梦》是一本很有趣味的书,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激发他们课下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但是,这样处理也有欠妥的地方,由于要拓展对人物的分析,我们缩减了“评析传神描写”的时间,使对传神描写的分析不够透彻。再者,这样的拓展,对于多数初三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他们对于悲剧的理解,对于悲剧人物意义的理解是有困难的。但是,从激发探究欲望的角度看,这样的尝试还是利大于弊的。
香菱学诗 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香菱学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二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2、教材简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文、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读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这一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的训练重点、难点是: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香菱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它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创设情境
  一首《红楼梦》片尾曲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索性我就用歌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歌声入手,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我的激情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板书)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1、介绍香菱,为什么要介绍,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
  2、学生复述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3、“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发现,让他们自主地提出问题,师把问题分类。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想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为什么能够成功,这是关键,从香菱学诗中,你知道香菱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这一环节的设置依据是,分析问题从文章的重点着手,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们感悟到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板书)
  曹雪芹能够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香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文本中,有精彩的语段,描写了她的苦读,我们共同的体会一下。再进赏读文本的5、6自然段。
  从中,学生也会谈到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自然也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苦志,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板书)
  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四)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香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从香菱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中考再即,你打算怎样做?从香菱身上,你能获得一些感悟吗?学生只要围绕着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即可,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懂得学习小说的方法。
  黛玉教香菱学诗,可以看出他的诗词功底很深,我要和黛玉比一比,看看我教的这课如何,出示两幅画面,看看我们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也出一对联,试试看
  师给出上联:黛玉多愁善感悲葬花下联:香菱如痴如醉苦吟诗
  学生对下联,教师都可以适度点评。
  我这样设计理念是抓住小说人物这一核心要素,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
  学生提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创新型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红楼梦》
《香菱学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 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
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香菱 学 诗 ”,你能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 宝、探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 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我们且把文中宝钗对香菱的评价连缀起来看:
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
可真是诗魔了
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 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先看她如何教香菱学诗的——
立意要紧:“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多读经典:“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鼓励练笔:“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5. 香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香菱如何学诗:
寻常生活常自修——“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但有机会即苦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遇见良师多请教——“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全心投入废寝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不惧挫败苦用心——“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学诗的经历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为什么会如此苦学诗呢?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多舛。再看她名字的变化:英莲(谐音“应怜”)——香菱(落于泥沼,不再是“莲”了,但“香菱”依然年轻,正值芳龄)——秋菱(夏金桂入门后,第一便改香菱的名字,且看这段对话:
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
“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她的悲苦结局。 
这样的香菱为什么学诗呢?学诗对其生活有什么用呢?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
6. 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除了从整部作品来看,这个章节有着间接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外,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显然,他对香菱有着特别的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说她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先说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
从作者的生平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由盛转衰”,于是,他辛苦经营的《红楼梦》便在揭示着这样一个无法逆转的命题——“盛极而衰”。香菱不过是“众芳”中的一枝,一切个别的局部的美好在巨大的厄运面前都难逃劫数,只是迟早而已。
那么,“香菱学诗”只是为了反衬她最后的悲惨结局?只是作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的一声啜泣?这未免让人太压抑了。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她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族走向了没落。
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香菱是一个侍妾,她的实际地位有时比丫鬟还低。作者为什么要写她苦心学诗呢?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生:作者要表现香菱不向命运屈服。
师:表现人物不向命运屈服的方式有很多种,作者为什么要写其学诗呢?
生:因为作者笔下的香菱是慕雅女,她羡慕众姐妹会作诗。
生:因为作者同情香菱这个人物,希望她能有一段和众姐妹一样的诗意经历,希望她也加入海棠诗社。
生:因为作者偏爱香菱,认为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受压迫的苦命女子。他想塑造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
生:我认为这一章节还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看法。比如陆游的浅近而造作的诗句,作者就认为不及王、杜、李,而作者更看重的则是魏晋时代的诗歌。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者为什么选择学诗作为香菱慕雅的方式呢?
生: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里说的。
生:也许作者认为诗是良药,是可以给予香菱的最好的安慰。
生:我觉得在香菱、晴雯等人的身上,作者都隐约透着黛玉的影子。因为黛玉是大观园中诗界魁首,让香菱学诗,既能提供黛玉表现的可能,又更接近黛玉洁身自好的个性特点。
师:“性相近,习相远。” 香菱与黛玉的接近,确实能更好地反映香菱的精神。联系香菱一生的发展,作者在开篇“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展示了这样一幅画:“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结合这画与诗,再看看作者讲述香菱学诗的用意。
生:塑造香菱的美好,是为了突出这样美好的人结局却很悲凉,引起读者的同情。
生:构成鲜明的对比,香菱的“好”与香菱的“苦”反差很大。
生:香菱的一生命运变化无常,生在乡绅人家,本来是“好”的,年幼却被拐卖,这就很“糟”;遇到多情公子冯渊,本来是“好”的,却遇薛蟠,冯渊被打死,自己被强抢,这又很“糟”;在薛家委曲求全的生活,风平浪静,本来是“好”的,却又遇到不讲理的夏金桂,这又很“糟”;差点被夏金桂 毒死,却死里逃生,得以扶正,本来是“好”的,却又难产,并得干血症而亡,这又多么不幸啊!所以作者让香菱学诗,是为了给她惨淡的人生增加点亮色。
师:这位同学读《红楼梦》读得很深啊。
生:作者想借香菱表达与其他姐妹相同的命运,生如夏花灿烂,死却凄凉惨淡,
师:(笑)能说成“死如什么惨淡”吗?
生:(迟疑)死如?冷月惨淡吧。
师:好,“冷月葬花魂”。作者就是想借香菱告诉我们人生无常,命运惨淡吗?联系整部《红楼梦》,你认为呢?
生:作者借香菱也暗示着四大家族覆灭的结局。这样好的一个人竟然在薛家被迫害致死,可见其不善。
生:我觉得虽然世道险恶,命运多艰,但美好的终究是美好的,香菱和其他姐妹一样,是文学史上最美丽的花。
师:说得真好。这也许恰是作者以香菱学诗传递给我们的独特的感受吧。
教学反思:
“观照”是佛家用语,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学批评中常用变换角度审视的方法,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入领悟,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是否可以改变小说阅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交代—情节梳理—形象分析—语言揣摩”套路呢?课文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阅读量(千字文)的两三倍,必须一个课时完成;初三学生的小说阅读知识早已具备,小说阅读经验已然不少,我便由此作了一个尝试,感觉此课教学还是颇为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结构清楚,主线分明。围绕如何看待“香菱学诗”的圆心,展开丰富的多维观照,深入的文本对话。一个“主问题”串起方方面面,绝不旁逸斜出。
二、资料翔实,运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必须在事先研读的基础上,掌握最管用的资料,或者将资料转换成中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阅读阻塞处当钥匙用,方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三、尊重个性,鼓励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最是见仁见智的,读者往往在变换角度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也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尊重与包容。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该被肯定。
阅读教学究竟有何意义?我想,主要是让学生在其间获得人生与表达的借鉴,倘能激发起学生课余阅读的热情,那就是意外收获了。而千篇一律的文体教学显然不能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因为作品千差万别的个性,怎么能用统一的阅读方式解读呢?
这节课也留给我一个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何引导男同学用心欣赏《香菱学诗》,由此派生如何引导女生愿意欣赏《智取生辰纲》呢?
课件6张PPT。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老舍《红楼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曹雪芹香菱学诗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它的韵味来,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透出来的!—葛红兵品评香菱 香菱之笑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都尽读了”
香菱笑道:“姑娘何须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做了一首先给宝钗看。
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身世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是甄世隐的女儿。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香菱从小遭受灾难,三岁那年元宵节被骗子拐走,长大后又被拐卖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最后受夏金桂凌辱和折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