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温故知新:苏联(苏俄)经济建设之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新经济政策
(1921—1928)斯大林模式
1928—光芒背后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
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这两幅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答案要点: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出现以党代政,法制受到严重破坏,干群关系紧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
1953.9-1964.10勃列日涅夫
1964.10-1982.11戈尔巴乔夫
1985.3-1991.12.25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表现突出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 一、赫 鲁 晓 夫 改 革摇 摆 不 定经济政治农业: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3、结果:收效甚微
失败1.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2.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
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4、评价:赫鲁晓夫之后,苏联上台的是?勃列日涅夫(1964——1982)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前期有所发展: 后期:70年代初,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前二夫(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不容乐观
1985年54岁的————上台,他会采取什么措施?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釜底抽薪改革过程改革结果改革失败原因: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
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
“加速战略”。失败经济政治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内容: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苏联改革已经是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喷发来……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8?19”事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阿拉本图宣言》的签署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请你比较:请你从背景、指导思想、改革性质、目标、政治前提、策略、结果比较中国和苏联改革?谈谈你的看法?好吗?讨论一:体制僵化、丧失活力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全盘西化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削弱、放弃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推进,比较稳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失败、解体成就辉煌 学完本课内容,请你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讨论二: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国际舞台,风云变幻,祖国的命运和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同学们小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请思考: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
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1980年,76岁的柯西金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他的是75岁的吉洪诺夫。
勃列日涅夫之后,从1982年到1985年苏联三年三易领导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2.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3. 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 4. 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
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1.(2011·龙岩市普通高中高一质量检测)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解题关键是赫鲁晓夫作为“蛮干家”,即不顾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而盲目采取措施大规模种植玉米,正体现了“蛮干家”的做法,故C项正确。
答案: C3.有人曾把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解析: 大船喻指苏联。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答案: D4.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须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5.阅读下列政治笑话,回答问题:
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
列宁发出号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 进行调查,视情节给以处分。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
(1)请你补充“……”处的内容。
(2)五位领导人的话反映了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你知道是哪些政策吗?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答案: (1)解体了。
(2)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斯大林:强调阶级斗争,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缓慢,苏联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苏联最终解体。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一、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