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领
先
于
世
界
中国古代艺术汉字书法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书法:楷书、草书、行书(特征)绘画写实:风俗、人物画等
写意:山水、花鸟、文人画等戏曲元杂剧——明昆曲——清京剧 辉煌灿烂的文学近七年古代中国的文学考点考情观察2013年 全国新课标卷 第27题选择题
2013年 大纲全国卷 第15题选择题
2013年 上海卷 第8题选择题
2013年 浙江卷 第13题选择题
2012年 江苏卷 第1题选择题
2012年 全国新课标卷 第25题选择题
2010年 安徽文综 第13题选择题
2010年 重庆文综 第14题选择题
2009年 广东卷 第1题选择题
2009年 四川卷 第14题选择题
2008年 广东理基 第62题选择题
2008年 上海单科卷 第4题选择题
2007年 广东单科卷 第4题选择题备考策略:
注意整体把握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成就,体现出的不同时代特征及成因。
全面把握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评价历代文学家作品要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元曲春秋《诗经》战国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1.《诗经》内容:收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孔子整理编订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奠定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孔子整理编定,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地位: 风(“国风”)——民间歌谣(精华部分) 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一)、先秦文学 2、楚辞(骚体):--诗歌体裁
(1)含义: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
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及作品:
屈原《离骚》创楚辞体裁,开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源头。《诗经》、楚辞并称为“风”、“骚”,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2009·广东历史)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2012年江苏)“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二)、两汉——赋
1.含义: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源于楚辞,是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势恢弘
3.代表:司马相如(成就最高)、杨雄、班固、 张衡是当时著名的“汉赋四家 ”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 《二京赋》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上林赋》王勃、陈子昂(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小李杜)李商隐、杜牧1.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三)唐诗:【重点突破】: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典型高考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材料题解析方法:
第一步,审问题。
1、看答题依据
2、分析问题的限定词。确定答题角度和范围
第二步,分析材料。
1、找关键词、句。
2、联系所学。
3、将所学与材料实现嫁接。
第三步,组织答案。
1、问什么答什么
2、要点化
3、序号化 【材料一】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材料二】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发达原因 【材料三】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活力。【材料四】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某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1)政治因素(社会条件):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统治者政治开明与否(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3)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4)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5)前代基础及封建教育因素(人才条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规律小结
(1)政治:
(2)经济:
(3)文化: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重点突破】: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四)、宋——词
1.词的含义:一种新体诗歌,又称“长短句”,可配乐演唱。唐朝出现,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3.繁荣原因:
①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②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文学家的思想情感4.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1)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代表:北宋柳永、两宋之交李清照
(2)豪放派:风格豪迈奔放,气势雄伟,
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代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五)、元——曲
1.含义: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散曲是民间兴起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人物:
关汉卿(“曲圣”) :《窦娥冤》
马致远(“曲状元”):《天净沙·秋思》(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六)、明清小说: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②唐朝——传奇(短篇小说)《柳毅传》③宋代——话本——(新阶段、奠基)④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空前繁荣)(六)、明清小说: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社会不满,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③社会结构: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加3、特点:数量繁多、 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 文学成就大大超过前代(六)、明清小说:4、明清小说的代表作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典型例题】下列文学体裁的繁盛,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汉赋 ②唐诗 ③宋词 ④元曲 ⑤明清小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C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都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的结果,这些文艺形式适合市民阶层的情趣和欣赏口味。列举古代各阶段主流文学的特点:
(1)《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2)楚辞——句子参差不齐,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比较自由活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汉赋——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而形成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4)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5)宋词——句子长短参差,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
(6)元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散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7)明清小说——数量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前代,对现实提出深刻的批判。
(2007·广东单科·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中国古典文学,继产生之初的古朴的《诗经》以后,经历了一段趋向华丽、高雅的发展(汉赋、唐诗),最终又下移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质朴到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2008·广东理基·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