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初中语文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阅读技法
考点: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针对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记叙文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一、记叙的要素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二 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故乡》以“回故乡”这一事件为线索串起了全篇。通篇文章分为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1.叙述类型: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杨修之死》《故乡》《羚羊木雕》
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四、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小提示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语的调换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具体如下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五、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六、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1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2、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3、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4、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七、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八、 根据详略,把握记叙文的要点。
一般来说,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的情节、场面写得详,其余则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数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详写的是第二次在车站送别场面中,父亲买橘子爬铁道时的背影,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父爱子”的主题。阅读时,注意文章的详略安排,有助于抓住文章的中心。
九、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描写的内容
描写的方法
环境描写
语言
动作
心里
外貌
神态
正面
侧面
细节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社会环境 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
历史背景的描写。
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
作用
1、能烘托气氛
2、表现人物的心情
3、表现人物的品质
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各类描写答题技巧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十、标点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一、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
补充一段文字。
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十二、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十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
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伏笔、铺垫、留白、
泛叙、渲染、铺排、突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四、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了表达。
整体感知:标题 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开放性试题题型例举:
1、文中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说说理由?
2、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3、文中人物在现实社会是否存在?有什么现实意义?
4、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请你把最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边。
……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材料.中心.标题
材料 是作者根据创作意图从生活中选 取加工而成的人物、时间、景物等。要围绕中心取舍。主要材料详写,用墨如泼;次要材料略写,惜墨如金。
中心 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必须明确集中。
标题 通常称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
首页
要素.人称.线索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称:常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可不便于广泛展开事件。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文章叙述人称应始终一致,即使改换,也应有必要交待。人称变换利于抒情。
线索: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使零散材料有序地组成文章整体。
首页
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读来脉络清楚又头有尾。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是文章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有助于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首页
首尾.过渡.照应
常见的开头方法:交待事件的基本要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提示内容,引人注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突出中心;交待动机,唤起共鸣。
常见的结尾方法:自然交待结果;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翻出新意;创造气氛,激励感情,引人深思。
过渡与照应:过渡犹如桥梁,把文章前后内容连接起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后面对前面内容作必要的回应。文章过渡、照应得好,才能使文章前后连贯、首尾一致。
首页
情节.场面.细节
情节 a 起因、经过、结果
b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场面 人物活动构成的画面。要突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细节 对人物某些典型的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典型的细微事件的描写。细节描写有助于细致的刻画人物性格。
首页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有时在开头和结尾出现,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中心;有时穿插在记叙的中间,或渲染气氛,或揭示事物的意义。
首页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表——
记叙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和 结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顺叙(脉络清楚、有头有尾)
记叙的人称 第二人称(适于变换、利于抒情) 记叙的顺序 倒叙(设下悬念、引人入胜)
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不受限制) 插叙(丰富内容、突出主题)
中心思想
(感情)
突出 点明 服务
深化
详写—用墨如泼
叙述、描写为主 材料 (突出中心)
表达方式 兼有议论、抒情: 略写—惜墨如金
(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 (结构完整)
表现手法—联想、象征、对比、夸张
描写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描写角度—正面、侧面(直接、间接)
二、说明文阅读技法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为: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便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本质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以下几种:
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
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列图表。
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下:
一、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二、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三、打比方: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子: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五、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六、作比较: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七、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八、画图表: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九、摹状貌: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2) 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3) 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4) 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三、议论文阅读技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点
1、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2、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②开篇 ③ 中间 ④结尾 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论据
1、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道理论据:(1)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论据分为两种: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四、小说阅读技法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等服务的。
小说按篇幅分为: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中千字左右的叫做微型小说(小小说)
五、散文阅读技法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不同,散文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性散文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情。
抒情散文:
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
六、诗词曲阅读技法
诗歌:
诗歌是一种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的主要特点:
集中性、凝炼性、音乐性。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以分为:
叙事诗、抒情诗。
按形式,诗歌可以分为:
格律诗、自由诗,民歌。
散文诗:
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诗 歌
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
抒情诗
叙事诗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借人、事的描述
按形式分
格律诗
自由诗
散文诗
按来源分
民歌
文人作品
按每句字数分
四言 五言 七言 杂言
说理诗
按时间分
古典诗歌
现代诗歌
古体诗
(旧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
辞赋
乐府诗
绝句
律诗
词
曲
小令
中调
长调
散曲
剧曲
小令(短小的曲子)
套数(散套)
传奇
杂剧
新诗(新体诗)
旧体诗
自由诗
格律诗
四言古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约产生于西周和春秋时期。《诗经》
五言古诗:产生于西汉,处汉末至魏晋南北朝为鼎盛时期,汉末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代表作品。
七言古诗:是古代形式最活泼、体裁最样,句法韵脚最自由的一种诗歌形式,完整而成熟出现的七言诗是三国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
杂言诗:指古代诗歌里各句字数不整齐的作品。
古体诗与近体诗
二者是从诗的音律来分的。古体诗往往是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偶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但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作丰体诗的。
辞:又名“楚辞”、“骚体”,产生于战国时代的楚国,内容以抒情为主,语言上常用口语化的“兮”字加强语气。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诗体。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天问》、《九歌》、《九章》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赋: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原是《诗经》铺陈叙事的一种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
唐代:由骈体转入律体,称为“律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的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如: 《敕勒歌》 《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歌行体
汉乐府中民歌诗题。这类诗歌多以“吟”、“歌”、“行”、“曲”为题,如《长恨歌》 《琵琶行》 《游子吟》 等。
律诗和绝句
二者的区别主要地于句数上。绝句又叫“截句。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对偶:绝句可以对偶,也可以不对偶,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偶。
押韵: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要求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的首、尾联:首联以叫“起联”,是全诗的起手处,一般写景、状物、叙事;尾联是全诗的收束处,一般抒情、议论,收束全诗。
词
诗余
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原名叫“曲子词”,后简称“词”。
词是配合音乐的,诗却不一定,说词是“乐府”的一种是正确的,词是唐宋的“乐府”,所以苏轼的词集叫《东坡乐府》。
词句十之八九是长短不齐的,所以宋人就把称作“长短句”。如辛弃疾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秦观的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1、词调(写词所依据的乐谱),即“词牌”,有的词牌下面另有题目。如《沁园春·长沙》,作词又叫“填词”。最初,词牌同词的内容是一致的,五代、宋以后,在多数词的内容跟词牌无关。填词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有标题。
2、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从分段看,词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个字以上)。
豪放派·婉约派
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谊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抒写的感情婉约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或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散曲
是金元时代兴起的,同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和词相近,但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城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是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最后用“尾”结束全套曲。套数只供清唱,不能搬演,却是杂剧的基础。
元杂剧
是在宋金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
结构:四折一楔,每折戏只能用一宫调。
剧本由科、唱、白组成。
动作表情
唱词
对白独白旁白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角色:旦(配角:副旦、外旦、小旦)、净、末(配角:副末、外末、小末) 、丑。另:老年妇妇称卜儿。
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白、独白等)、唱词。
角色有生(男角)、旦(女角)、
净(花脸)、丑(丑角)。
新诗
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新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