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1 21: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追求高效 “和美”的课堂文化预习效果检查环节一:完成学案填空环节二:构建知识结构《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
景。“马背上得天下”,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
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探究一:改革背景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皮里阳秋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骑虎难下
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你对这个时代 还知道些什么?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材料: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
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
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
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
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
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
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请思考: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
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答:不能较好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
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冯太后与孝文帝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探究二:改革的内容 请看书思考:
什么均田制?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
所有?
7、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
8、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北魏南迁图迁都洛阳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
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问题:为什么孝文帝要把都城迁到洛阳?洛阳牡丹洛阳踏雪洛阳初春的雪景洛阳的楼台偏居塞上,
控制中原困难;
北方有柔然的威胁。地处中原和黄河流域的中心,可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交通不便,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交通便利,气候适宜。附近产粮有限,不足满足生活供应。农业发达;可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作为北魏都城有近100年,
保守势力强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改革阻力较小。①减小改革阻力,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落后状态。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永别了,故乡的云! 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⑶迁都洛阳的意义?①对改革的发展:②对洛阳的发展:③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迁都洛阳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革除旧俗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了洛阳的城市建设,使“宫阙壮丽,列树成行”,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国际性商业城市。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2)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令,而且也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胡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地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卑服,才满意啊!”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探究三:改革的评价你当专家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总体评价·看法⑴积极:
①经济上:使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洛阳发展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民族关系上: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流和交往。
④总之,这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成功改革,以上情况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北魏孝文帝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⑵局限性:全盘汉化,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 所以,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史料探究9、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2分)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分)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2分)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2分)巩固练习(1)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经济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中描述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一措施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有哪些?
——措施是均田制。具体内容是: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为露田,这种领种的土地因农户年老身死后应还给北魏政府,不得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可以终身耕种,可以买卖。同时,农民要承担相应的徭役赋税。
(2)材料二反映了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措施是迁都洛阳。意义:(1)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北魏的统治。(2)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推进改革;(3)有利于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民族融合;(4)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可以为北魏政府提供稳固的统治基础等等。(3)材料三中的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相对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简要评述一下,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的历史意义。
——仿效汉族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令士民改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增加汉人在官僚中的比重,等等。
意义:(1)有利于北方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3)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