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积极 对稳定恢复经济和工业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特征: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票证为体现)评价:消极 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一 沈阳有一个铜厂和电缆厂,两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说明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 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 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 到1977年,人均口粮 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材料二说明 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和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一、经济体制改革背景本质:改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1、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经济体制改革 2、文革结束后的真理标准讨论解放了思想3、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的序幕①时间:1978年12月②方针:经济重心转移、改革开放③意义:揭开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含义:前提:特征:意义:承包……自负盈亏公有制包产到户,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意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农业向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早晚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1.农村人口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民生产力水平低,生活困苦不堪
3.人民公社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企业活力 试点阶段(1978)简政放权中心城市厂长负责制全面展开(1984)——中心环节和目标深化阶段(199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背景 中心环节 农村改革的推动过程 影响积极:增强企业竞争力,利于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消极:下岗职工增加带来社会问题等,完善保障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立法保障:1993年修改宪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
(非公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21世纪初(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过
程影响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
是依靠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自我调节来进行价格控制的。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市场经济体制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背景 内容(进程)1、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文革”以后,中国现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3.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A课堂练习BC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