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仿真模拟卷 触摸最新考情
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卷(一)
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u-64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木炭吸色素 B. 水的电解
C. 分离液态空气 D. 酒精挥发
B
【题1解析】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需要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B。
物质变化 分类 关键词
物理变化 状态变化 融化、熔化、蒸发、升华、结晶、凝固、挥发等
形状变化 弯曲、破碎、榨汁、剪纸、雕刻等等
实验 溶解、过滤、蒸发、蒸馏、吸附、稀
释等
其他 海水晒盐、工业制氧气、风力(或水水力)发电、轮胎爆炸、灯泡(稀有气体)通电发光、石油分馏等
化学变化学变化 燃烧 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等等
缓慢氧化 发酵、腐烂(败)、酿酒、发霉、变质、锈蚀等、纸
其他 光合作用、酸除水垢、呼吸作用、冶炼金属、物质分解、指示剂变色、煤的干馏等
做题技法:根据关键词识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下列各项警示标识与存放的物质不相符合的是( C )
C
3.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D )
A. 赤铁矿
B. 矿泉水
C. 石灰石
D. 液态氧
D
4. 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 )
A. 2CH4:表示两个甲烷分子
B. Mg2 + :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C. 2H:表示两个氢元素
D. 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A
5. 金属材料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刊登了一篇关于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用于外太空核反应堆的高强韧钼合金的文章。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钼属于金属元素
B. 钼的原子序数是42
C. 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g
D. 钼合金比钼单质的硬度大、强度高
C
【题5解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故选C。
做题技法: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判断元素种类
元素名称中有“钅”字旁的是金属元素(金、汞例外),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元素。
6. 2022年5月10日,中国科学家因发现千金藤素(C37H38N2O6)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千金藤素属于有机物
B. 千金藤素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构成
C. 千金藤素分子中C、N的原子个数比为37∶2
D. 千金藤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
【题6解析】千金藤素由千金藤素分子构成,不是由原子构成,B错误。故选B。
做题技法:有关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语言表述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若物质由分子构成,描述时按“原子→分子→物质”的层次不能跨越。初中试题一般考查有机物,有机物绝大多数是由分子构成的。
以千金藤素(C37H38N2O6)为例:
有关千金藤素的表述 正误 分析或正确说法
千金藤素是化合物,是有机物,是氧化物 × 千金藤素是化合物、有机物,不是氧化物
千金藤素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 元素是宏观概念,不讲个数,只讲种类,和组成搭配
千金藤素由四个元素组成 ×
千金藤素由37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 千金藤素由千金藤素分子构成;千金藤素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构成;1个千金藤素分子由37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千金藤素由碳原子、氢分子、氮原子、氧原子构成 ×
千金藤素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构成 √
千金藤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6 g ×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
千金藤素分子中C、H、N、O的原子个数比为37∶38∶2∶6 √ /
千金藤素中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7∶38∶2∶6 × 千金藤素中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 37)∶(1 × 38)∶(14 × 2)∶(16 × 6)
千金藤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4.5% ×
6.06 g 千金藤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4 g √
7. 下列制作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B )
A. 冬奥迎春对联 B. “雪容融”腈纶抱枕
C. 金镶玉纪念章 D. “冰墩墩”陶瓷公仔
B
8.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常需要施用化肥。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 C )
A. NH4HCO3 B. Ca(H2PO4)2
C. KNO3 D. KCl
C
9.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美食深受各国运动员的喜爱,例如饺子、北京烤鸭、麻婆豆腐、担担面等,其中北京烤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 D )
A. 糖类 B. 无机盐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D
10. 化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化学家与其成就对应一致的是( B )
A. 拉瓦锡——元素周期律
B. 侯德榜——制碱工业
C. 门捷列夫——原子论
D. 道尔顿——测定空气成分
B
11. 规范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 )
D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pH < 5.6的降雨称为酸雨
B. 工业上,常用过滤法、沉淀法和中和法等方法处理污水
C. 钾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D.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
C
13. 劳动成就梦想,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D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家务劳动:用洗洁精去除餐具的油污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B 学校劳动:实验后清洗仪器、处理废液 废液随意排放会造成污染
C 学农劳动:用厨余垃圾制肥料 厨余垃圾富含N、P、K等元素
D 社区劳动:用酒精对图书馆的桌椅消毒 酒精可以燃烧
D
14. 化学实验中常用到对比的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中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是( B )
B
【题14解析】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B. 图中实验,稀盐酸的浓度不同,不能用于探究锌、铁的活动性顺序,故错误。C. 图中实验,根据燃烧的情况,可以探究氧气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故正确。D.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另外两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故正确。故选B。
15.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
B. 1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C. 将20 ℃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甲溶液中析出的固体最多
D. 丙可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曲线
D
【题15解析】A. P点在丙的曲线下面区域,表示丙的不饱和溶液,错误;B. 10 ℃时,丙的溶解度最大,错误;C. 由于不知道溶液的质量是否相同,因此不能比较析出的固体质量,错误;D.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故选D。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1)《辞源》:恬(蒙恬)始作笔(毛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的方法为 取样,灼烧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有特殊气味的为合成纤维 。
取样,灼烧闻气
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有特殊气味的为合成纤维
(2)《天工开物》: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烟(主要成分为炭黑)由松木 不完全 (填“完全”或“不完全”)燃烧形成,用墨汁写绘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
(3)《后汉书》:伦(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古法造纸是将竹子或木材经过蒸煮、抄纸、漂白等步骤制得。
不完全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①蒸煮原料时往浆水中加入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和石灰水,成浆效果更佳。写出K2CO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 K2CO3 == CaCO3↓ + 2KOH 。
②抄纸是把浆料加入竹帘中,形成薄层,水由竹帘流出,其原理与 过滤 (填实验操作名称)相同。
(4)《唐国史补》: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紫端石为富含铝、钾、铁的硅酸盐类岩石,其中“铝、钾、铁、硅”是指 元素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Ca(OH)2 + K2CO3 == CaCO3↓ + 2KOH
过滤
元素
17. CO2对人类生存、生活有着重大影响,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近年来化学研究的热点。
(1)据悉,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当前最先进的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实现CO2的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固态CO2能制冷的原因是 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 。
干冰升华吸热,温
度降低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CO2 (填化学式)。
(3)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请分析“搭积木”式的合成路线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光合作用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
CO2
光合作用
②写出如图①中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CO2 + 3H2 CH3OH + H2O 。在制备淀粉的过程中使用了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 化学性质 不变。
③淀粉(C6H10O5)n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8 。
化学性质
1∶8
④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非常接近,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ABC (填字母)。
A. 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 可以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
C. 可以节约耕地资源
ABC
18. 具备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保证。某化学兴趣小组分别通过以下Ⅰ、Ⅱ两组实验提高化学实验技能。
Ⅰ组:如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2)实验室常用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 O2↑ ,氧气能用装置G收集是因为氧气 不易 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不易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酒精灯 。
酒精灯
(4)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实验室常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为了便于连接尾气处理装置,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氯气应选择的装置为 CFH (填字母)。
CFH
(3)若用装置F干燥二氧化碳气体,装置F中应盛装的试剂为 浓硫酸 。
浓硫酸
Ⅱ组:在归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发现有些实验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现象,需要进行改进或继续实验来验证。小杰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 红 色变为无色,说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往上述试管中再逐滴滴入过量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 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 ,可证明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红
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
(2)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该同学又设计了实验二:将足量的稀硫酸滴入到NaOH溶液后,再滴入甲溶液,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甲溶液可以是 CuSO4溶液 (指示剂除外)。
CuSO4溶
液
(3)其他同学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的现象,例如稀硫酸与 氢氧化钡溶液 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氢氧化钡溶液
19. 茶垢是茶中的有机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不易清洗,但使用茶垢清洁剂可以轻松地将茶垢除去。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的除垢原理、使用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小吴按照说明书将适量茶垢清洁剂放入到有茶垢的杯子中,加入热水浸没茶垢,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冲洗茶杯,茶杯光亮如新。
【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Na2CO4)。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对该气体的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O2
猜想2: 只有CO2
猜想3:既有O2又有CO2
只有CO2
【实验验证1】小吴按如图装置对猜想进行如下验证:
操作 现象 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向A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B、C,向D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到B中 无明显现 ,D中木条复燃 猜想1正确
无明显现象
【拓展实验】小周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持续的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该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 温度较低时反应速率缓慢,氧气的浓度过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温度较低时反应速率缓慢,氧气的浓度过低,不能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交流与讨论1】老师提示,茶垢清洁剂是利用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使茶垢分解、剥离、脱落。所以,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加入 温度较高 的水,效果更好。
温度较高
【提出问题2】过碳酸钠与热水反应后所得溶液E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2】同学们查阅资料后,作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Na2CO3 猜想2:只有NaOH
猜想3:既有Na2CO3又有NaOH
【实验验证2】小施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探究:稀盐酸、饱和C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溶液、Ba(OH)2溶液。
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溶液E于试管中,滴加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溶液中一定有Na2CO3,猜想2不正确
步骤2:取少量溶液E于另一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液 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猜想3不正确,猜想1正确
稀盐酸
酚酞溶液
【交流与讨论2】步骤2中选用CaCl2而不用Ca(OH)2的原因是Ca(OH)2与Na2CO3反应能生成NaOH,干扰后续NaOH的检验 。
【总结提升】(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 密封、防潮、避免高温 。
Ca(OH)2与Na2CO3反应能生成NaOH,干扰后续NaOH的
检验
密封、防潮、避免高温
(2)过氧化钠(Na2O2)常用作供氧剂,其与水反应的历程与过碳酸钠类似,即先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一种碱,之后过氧化氢迅速分解。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0. 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
(1)毒重石要进行粉碎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毒重石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O3 + 2HCl == BaCl2 + H2O + CO2↑ 。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BaCO3 + 2HCl == BaCl2 + H2O + CO2↑
(2)反应后忽略盐酸的残留,滤渣是废弃物,水洗的目的是 防止钡离子污染环境 和 提高毒重石的利用率 ;若选用Na2CO3溶液检验滤渣是否洗净,则利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l2 + Na2CO3 == BaCO3↓ + 2NaCl ;若选用的试剂是AgNO3溶液,则生成的沉淀的化学式为 AgCl 。
防止钡离子污染环境
提高毒重石的利用率
BaCl2 + Na2CO3 == BaCO3↓ + 2NaCl
AgCl
(3)滤液2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氯化钡(或BaCl2) 。
氯化钡(或
BaCl2)
(4)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是 C (填字母)。
A. 30 ℃水
B. 30 ℃饱和氯化钠溶液
C. 30 ℃饱和氯化钡溶液
C
【解析】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是30 ℃饱和氯化钡溶液,因为氯化钡不溶于30 ℃饱和氯化钡溶液,氯化钡能够溶于30 ℃水、30 ℃饱和氯化钠溶液。
21. CuSO4是化学实验中的常见试剂。
(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步骤1: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塞好橡胶塞。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把盛有CuSO4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m1。
步骤2:将铁钉浸入到CuSO4溶液中,塞好橡胶塞。观察实验现象,待反应有明显现象后,把盛有CuSO4溶液和铁钉的锥形瓶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m2。
①用砂纸将铁钉打磨干净的作用是 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
②步骤2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是 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
(2)将16.0 g CuSO4置于坩埚中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650 ℃时,CuSO4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X。X的化学式为 SO3 。
②1 000 ℃时,CuO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u2O和O2。计算图中m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除去铁钉表面的铁
锈
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出
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SO3
答:m的值为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