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重难点突破——溶解度
一、单选题
1.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食盐的溶解度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打开汽水瓶盖后有气泡冒出,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C.α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3
D.α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溶液,降温至α1℃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溶液多
4.下列各图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相符的是
A. 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
B. 在恒温条件下,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蒸发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C. 电解水时,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变化
D. 往硫酸铜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沉淀的质量变化
5.已知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现将 a gA、b gB、c gC 分别在 10℃。20℃、30℃时加入 100g 水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c 三点表示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B.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
C.c 点恰好形成无色、均一、稳定的溶液
D.升温至 30℃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C>B
6.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将20℃的碳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30℃时,将25g碳酸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75g
D.40℃时,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100g水中加入40g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C.t2℃时甲和乙各6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D.t2℃是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均没有晶体析出
8.20℃时,将45g氯化钠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氯化钠质量/g 9 18 27 36 45
溶液质量/g 109 118 127 136 136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实验④所得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g 水
D.将实验①所得溶液蒸发50g水,冷却到20℃,溶液达到饱和
9.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时,KNO3的溶解度比KCl大
B.K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KNO3大
C.60℃时,P点表示的KNO3溶液还能继续溶解KNO3固体
D.将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10℃,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0.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饱和溶液
B.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的溶解度最大
C.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D.20℃时,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
(2)使氯化钾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
(3)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
(4)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钾,提纯硝酸钾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1℃时:向盛有3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13.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①,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②,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③。请结合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_____(填“A”或“B”)。
(2)图②中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 _____B(填“>”、“<”或“=”)。
(3)图③中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是 _____(填“甲”或“乙”)。
(4)当温度为_____℃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5)60℃时,要使A、B的饱和溶液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较多的是 _____(填“A”或“B”)的饱和溶液。
三、实验题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
①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__(填序号)。
③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④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火焰熄灭。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降低了温度和______(填序号)。
A.隔绝空气 B.降低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2)下列选项中,对相应实验描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选项
实验
实验描述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烧杯中溶液温度降低 水溶液呈紫色,汽油的颜色不变,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A.A B.B C.C
15.下表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某同学进行了如图的溶解实验。
温度 溶解度g/100g水 物质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
(2)上述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
(3)实验中升温和搅拌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6.工业制碱的基本原理是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CO2,得到NaHCO3,再煅烧NaHCO3制得纯碱。已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5.9 g。
(1)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NaCl固体配制饱和食盐水,需加入NaCl的质量至少为______g。
(2)煅烧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 + CO2↑+ H2O。煅烧168 g NaHCO3最多可得到Na2CO3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随着蒸发的进行溶剂会不断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因为有晶体析出,所以溶质的质量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为该溶液下的饱和溶液,同一温度同一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食盐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A
【详解】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是常温下,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常温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符合题意;
C、打开汽水瓶盖后有气泡冒出,主要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不符合题意;
D、溶液是透明的,但是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A、由于甲和乙溶液所处温度不确定,所以二者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不确定,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时,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α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甲的质量为50g,所以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故C错误;
D、由于α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不能确定,所以降温至α1℃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质量和乙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关系不确定,故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小,无限接近中性,所以溶液pH无限接近7但不会超过7,故A错误;
B、在恒温条件下,将接近饱和的KNO3
溶液蒸发水,溶液由不饱和溶液逐渐变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先逐渐变大,当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图像最后应保持水平,故B错误;
C、电解水时正极生成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图示正确,故C正确;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往硫酸铜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变大。当硫酸铜完全反应时,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但是在0时刻时,硫酸铜中没有沉淀,所以沉淀质量应该是从0开始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水平,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恰好饱和的溶液,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溶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故a、c点表示饱和溶液,b点表示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b<a=c,10℃时agA不能全部溶于100g水中,30℃时cgC恰好溶于100g水中,20℃时bgB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故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C;
C、c点形成的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是无色的,与是否饱和无关,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升温至30℃时,A的溶解度大于ag,agA能够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 C的溶解度等于cg,cgC能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B的溶解度大于bg,bgB也能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等量的溶剂中,溶质越多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由图像可知a=c>b,故升温至 30℃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C>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A.由图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是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0℃后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该选项说不正确;
B.将碳酸钠饱和溶液由20℃升温至30℃,碳酸钠的溶解度变大,则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40g碳酸钠,则50g水中最多溶解
,则将25g碳酸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20g+50g=70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50g,则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而不是5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7.C
【详解】A、溶解度跟温度紧密相关,没有明确温度时,溶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故A错误;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30g,此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6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或者乙的质量为65g,即可形成饱和溶液。故t2℃时甲和乙各6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故C正确;
D、t2℃是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所以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均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则实验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并不最大,而是实验④和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错误;
B、实验④和⑤可知,该温度下的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因此实验④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C、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即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选项正确;
D、因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g 水,则该温度下的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因此将实验①所得溶液蒸发50g水,冷却到20℃,溶液达不到饱和,选项错误,故选C。
9.C
【详解】A、从图像上可看出,10℃时,KNO3的溶解度比KCl小,故A错误;
B、从图像上可看出,K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KNO3小,故B错误;
C、P点在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故C正确;
D、将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10℃,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温而减小,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A、由图可知,10℃时,P点位于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则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丙的溶解度最大,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甲、乙溶液中有固体晶体析出,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既与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有关,还与被降温溶液的质量有关,题文中、甲、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法比较甲、乙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2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则20℃时,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g乙物质和100g水,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正确。
故选D。
11.(1)硝酸钾##KNO3
(2)加水或升温
(3)1:2
(4)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溶解度曲线较为陡峭,所以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硝酸钾;
(2)氯化钾溶解度随温度而升高,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使氯化钾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3)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0g,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50g:100g=1:2;
(4)根据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较慢,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较快,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钾,可采用采用降温析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12.(1)t1
(2)60
(3)降温结晶
(4)a>b>c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所以对应的溶解度相等。
(2)在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也就是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物质,所以向盛有3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50g水中最多溶解10ga物质,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0g=60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因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明显。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b>c,也就是同等溶质情况下对应溶剂的关系为ab>c。
13.(1)A
(2)=
(3)甲
(4)40
(5)B
【详解】(1)图①中A烧杯的底部含有未溶解的固体,一定为饱和溶液;
(2)图②中甲、乙全部溶解,甲、乙两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都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
(3)根据溶解度曲线,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A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A溶解度小于乙,则图③中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是甲;
(4)根据溶解度曲线,当温度为40℃时,A、B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溶解度相等;
(5)60℃时,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要使A、B的饱和溶液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较多的是B的饱和溶液。
14.(1) 集气瓶 AC(或AD) BD A
(2)AC
【详解】(1)①根据图示,仪器a用于收集气体,其名称为:集气瓶。
②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选择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因此收集氧气的装置可选择C或D。故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为:AC(或AD)。
③大理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选择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B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湿抹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使酒精的温度低于着火点,同时湿抹布盖在酒精上隔绝氧气,故火焰很快熄灭。该方法使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降低了温度和隔绝氧气。该方法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也没有将酒精清除。故填A。
(2)实验A,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因为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相应实验描述正确;
实验B,将水滴入试管中,试管内的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致使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出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相应实验描述不正确;
实验C,各1粒高锰酸钾晶体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汽油中,因为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所以出现水溶液呈紫色,汽油的颜色不变的现象,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相应实验描述正确。
故填AC。
15.(1)31.6g
(2) B、C、E 升温、加溶剂
(3) 增大 NaCl的溶解度 加速溶解
【解析】(1)
由表格可读出,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故填:31.6g。
(2)
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100g水,那么10水中可以溶解氯化钠3.7g,所以C烧杯中溶液是饱和溶液,B和E两个烧杯中有固体,所以B和E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所以15g水中最多可溶解 4.74 g硝酸钾,则 F烧杯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以上述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C、E。
故填:B、C、E。
(3)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以使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故填:增大 NaCl的溶解度,加速溶解。
【点睛】本题考察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16.(1)35.9
(2)设煅烧168 g NaHCO3最多可得到的Na2CO3的质量为x。
x=106g;
答:煅烧168g NaHCO3最多可得到的Na2CO3的质量为106g。
【详解】(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5.9g,是指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5.9gNaCl,20℃时,向100g水中加入NaCl固体配制饱和食盐水,需加入NaCl的质量至少为35.9g;
(2)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