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20: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作家作品
★2018年以单篇的形式考查、2012年以单篇(节选)的形式考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诗歌精讲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着沉到池塘水中。
课下注释:①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③长(cháng):高。④坳(ào):水势低的地方。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修辞:拟人。“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秋风声势盛的特点。
炼字:◎“卷”字紧承“怒号”(听觉角度),从视觉上突出狂风威力之大。◎“三重”既写出茅屋受灾之重,又从侧面反映了风的猛烈。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飞”“渡”“洒”“挂”“飘转”“沉”等词细致地描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茅屋遭受破坏时无能为力的焦急与痛惜之情,为下文写屋漏遇雨、诗人境遇之惨蓄势。
押韵:“号”“茅”“郊”“梢”“坳”这些韵脚读起来节奏感强,增强了诗中紧张气氛。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⑤能⑥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顽童们)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课下注释:⑤忍:狠心。⑥能:如此、这样。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写法:照应。“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写出了诗人衰老的形态。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内容:“叹息”一词意蕴丰富。一叹自己贫苦;二叹周围人贫苦;三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作用:“老无力”“呼不得”“倚仗自叹息”等写出了诗人的老态,反映出诗人穷困窘迫的现实处境,为下文写诗人的悲惨遭遇蓄势。群童“公然抱茅”的举动也反映出他们十分贫困,为结尾诗人的呼告埋下伏笔。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⑨向⑩昏黑。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黑得像墨一样,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课下注释:⑧俄顷:一会儿。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⑩向:接近。
描写:景物描写。描写风定云起、天色昏黑的情景,渲染了大雨将至、阴沉迷蒙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悲凄愁苦的心境。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
译文:盖了多年的布被,冰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
课下注释: 衾(qīn):被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修辞:比喻。◎把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冰冷,进而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将不间断的雨点比作下垂的麻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反映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写法:烘托。饱蘸笔墨,渲染屋破又遭夜雨的苦况,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氛围及诗人贫寒凄苦的处境。
作用:后两句交代风卷屋茅的结局,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为下文的抒情蓄势。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
译文:自从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课下注释: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炼字:“长夜”一语双关,诗人既因屋漏而觉得夜长,又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的黑暗中挣扎而觉得夜长,反映了诗人的悲己忧国之情。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写法:对照。“何由彻”照应前文的“未断绝”,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作用:诗人由眼前的艰难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由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破败不堪的国家,最终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怎样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而高大的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课下注释: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炼字:◎“广厦”“千万间”“大庇”“俱欢颜”“安如山”等词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愿望,突出表现了诗人从屋漏床湿的痛苦生活经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呜呼”一词,运用感叹的语气,引出下文的抒情,写出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写法(情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期盼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以及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本诗通过记叙茅屋被秋风吹破后群童抱茅、茅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的凄凉情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广济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及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诗歌主旨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1.本诗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本诗写作时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统编教材思考题探究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答案】 本诗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不幸境遇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由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并非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来表达情感。如果不借助结尾的议论和抒情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2.本诗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很是精彩,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年级下册
【答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拟人化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则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