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水调歌头 课件(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水调歌头 课件(共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20: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当时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政治失意,与弟弟子由(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醉酒,怀念手足兄弟,遂作此篇。
作家作品
★ 2019年以单篇的形式考查
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诗歌精讲
译文:丙辰年中秋节,欢畅饮酒到第二天天明,喝到大醉,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课下注释: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作用:词前小序,交代写作的时间及缘由,总领全篇。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
作用:开篇发问,词人把青天当作朋友,把酒相问,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显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豪放洒脱的气魄,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链接:由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不知天上宫阙③,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中,今夜是哪一年。
课下注释:③宫阙:宫殿。
作用:紧承“明月几时有”两句,再次设疑,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为下文写“我欲乘风归去”做铺垫。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我欲乘风归去④,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⑥在人间。
译文: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禁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回月宫)哪里比得上留在人间。
课下注释:④归去:回到天上去。⑤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⑥何似:哪里比得上。
炼字:◎“归去”一词,表明词人将明月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含蓄地透露出词人在现实生活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心理。◎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词人表现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但他对天上的向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与热爱。
品析:前三句是就作者的政治遭遇而言,作者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后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
炼字:一“转”一“低”,既写出了月光流动的美感,又表明夜已深,自然而然地带出因离愁别苦正浓而“无眠”的月下人,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不应有恨,何事⑦长向别时圆?
译文:(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课下注释:⑦何事:为什么。
修辞: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看似对月亮有怨怼之意,实则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文:人总有悲欢离合之时,月亮也总有阴晴圆缺之时,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
情感:承接上文,由感性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
哲理:世界上没有永远美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像月亮时圆时缺一样。面对人生的不完美,我们要有乐观、豁达的态度。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译文:只希望人们能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亮。
课下注释:⑧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内容: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情感: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还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宽慰,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豪迈情怀。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这首词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词人对月怀人,借月抒怀。既隐含词人对仕途失意、理想难以实现的不满,也表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乐观豁达的精神。
诗歌主旨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统编教材思考题探究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答案】 这首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