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三峡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三峡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20: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知识帮
拓展帮
第11篇  三峡 〔北魏〕郦道元
知识帮
三峡
第11篇 
【作品拓展】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峡
第1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叠的山岩和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三峡
第1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三峡
第1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三峡
第1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凄寒肃杀,时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啼叫,(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第11篇 
【全文主旨】
描写三峡地貌和四季景色,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峡
第11篇 
【实词释义】
一、一词多义
三峡
第11篇 
【实词释义】
一、一词多义
三峡
第11篇 
三峡
第11篇 
三峡
第11篇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
三、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隐天蔽日 隐:  
蔽:    
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夜分:      
【实词释义】
三峡
第11篇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 同“缺”,空隙、缺口
三、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完全没有      
2.隐天蔽日 隐:  隐匿,隐蔽
蔽:  遮挡,遮蔽  
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正午   
夜分:  半夜     
【实词释义】
三峡
第11篇 
4.不见曦月 曦:   
5.至于夏水襄陵 襄: 
6.沿溯阻绝 沿:   
溯: 
7.或王命急宣 宣:   
8.虽乘奔御风 奔: 
9.不以疾也 疾:     
三峡
第11篇 
4.不见曦月 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5.至于夏水襄陵  襄: 冲上、漫上   
6.沿溯阻绝 沿: 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7.或王命急宣 宣: 传达  
8.虽乘奔御风 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
9.不以疾也 疾:  快      
三峡
第11篇 
10.则素湍绿潭 素湍:   
素:    
湍:    
11.回清倒影 回清:   
12.绝 多生怪柏 :  
13.清荣峻茂 荣:  
14.良多趣味 良:      
   
三峡
第11篇 
10.则素湍绿潭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素:   白色  
湍:   急流  
11.回清倒影 回清:  回旋的清波  
12.绝 多生怪柏 :   山峰
13.清荣峻茂 荣:   茂盛 
14.良多趣味 良:   甚,很    
三峡
第11篇 
15.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   
霜旦:   
16.林寒涧肃 肃:  
17.属引凄异 属:    
引:    
凄异:   
18.空谷传响 响:    
三峡
第11篇 
15.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  天刚放晴  
霜旦:  下霜的早晨  
16.林寒涧肃 肃:   肃杀,凄寒
17.属引凄异 属:   连接  
引:   延长  
凄异:  凄惨悲凉  
18.空谷传响 响:   回声  
三峡
第11篇 
【虚词释义】
1.其间千二百里 其:   
2.则素湍绿潭 则:  
3.故渔者歌曰 者:     
三峡
第11篇 
【虚词释义】
1.其间千二百里 其: 指示代词,那(这)  
2.则素湍绿潭 则: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3.故渔者歌曰 者: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人”
三峡
第11篇 
【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特殊用法 并提的修辞手法,可拆分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特殊用法 并提的修辞手法,可拆分为:春冬之时,则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特殊用法 省略句:(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良多趣味。
三峡
第11篇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特殊用法 并提的修辞手法,可拆分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在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特殊用法 并提的修辞手法,可拆分为:春冬之时,则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特殊句式 省略句:(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良多趣味。
【句子翻译】
三峡
第11篇 
【问题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 请具体分析。
【答案】 作者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写山,突出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水势大,流速急,展现奔放美;春冬,水退潭清,展现清幽美;秋季,水枯气寒,展现凄婉美。
三峡
第11篇 
【问题探究】
2.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举一例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1: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了山的高峻、连绵。
示例2:如“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船行之快,从侧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
示例3: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写猿鸣,从侧面写出了三峡秋季的萧瑟及渔民生活的悲惨。
拓展帮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1】
(1)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2)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4)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6)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1】
(1)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介词,在  
(2)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对,对于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介词,从   
(4)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介词,对,对于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介词,对,对于  
(6)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介词,在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2】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征于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5)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6)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2】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词,给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3)征于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词,在 
(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介词,对,对于
(5)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至 
(6)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介词,在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3】
(1)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2)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3】
(1)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2)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与“至”连用,表示另提一个话题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介词,在    (4)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介词,给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词,在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介词,到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4】
(1)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善鼓琴》)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3)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4】
(1)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善鼓琴》)  介词,在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介词,至     
(3)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介词,在   
(4)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介词,从,自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介词,在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5】
(1)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2)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3)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4)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5)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5】
(1)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介词,在   
(2)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介词,在  
(3)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与“至”连用,表示另提一个话题 
(4)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在   
(5)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词,从,自   
   
三峡
第1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得分技巧
①用于地点前,作为介词,常取“在”“至”“从,自”等义项。
②用于人物前,作为介词,常取“对,对于”“向”等义项。
③用于两者比较时,作为介词,可解释为“比”。
④与“至”连用,用在(后语段)句首,常表示另提一个相关、相对的话题。
三峡
第11篇 
2帮 全突破·课外迁移
[2021安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仰视天如匹练然。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①。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②。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节)
三峡
第11篇 
2帮 全突破·课外迁移
【乙】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
(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有删节)
【注】 ①罅:裂缝。②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指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三峡
第11篇 
【虚词“于”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1)人大呼于旁则泉出     
(2)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3)导泉于寺    
(4)周于廊下    
(5)群赴于左    
三峡
第11篇 
【虚词“于”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1)人大呼于旁则泉出  介词,在  
(2)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3)导泉于寺  介词,至,到达 
(4)周于廊下  介词,在  
(5)群赴于左  介词,至   
 
三峡
第11篇 
【拓展强化练】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仰视天如匹练然。
(2)日射清流,写影潭底。
三峡
第11篇 
【拓展强化练】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仰视天如匹练然。
【答案】 仰望天空,(天空)好像一匹白绢的样子。
(2)日射清流,写影潭底。
【答案】 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
三峡
第11篇 
【拓展强化练】
2.文言断句强化练
引 入 殿 前 为 池 界 以 石 梁 下 深 丈 许 了 若 径 寸。(用“/”标三处)
【答案】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三峡
第11篇 
【拓展强化练】
3.文意理解强化练
(1)甲文中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山高而陡峭(或高峻)。
三峡
第11篇 
【拓展强化练】
3.文意理解强化练
(2)阅读乙文,说说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观赏游乐时闲适愉悦的心情。
三峡
第11篇 
【参考译文】
【甲】二十六日,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两岸石壁对峙耸立,高高地插入云霄,仰望天空,(天空)好像一匹白绢的样子。经过圣姥泉,那泉实际上是岩石上的一条裂缝。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晚上到达瞿塘关,唐代故郡夔州,与白帝城相连。瞿塘关的西门正对着滟滪堆。滟滪堆,由碎石堆积而成,高出水面几十丈。当地的人说:“在夏秋季节水涨的时候,水又高出滟滪堆几十丈。”
三峡
第11篇 
【参考译文】
【乙】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激荡,奏出幽婉的韵律。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着寺廊流动,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引石渠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就,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澄碧)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朱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鱼儿)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左,鱼群便蜂拥向左,投在池右,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咀嚼之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