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目录(河北·中考帮)
知识帮
拓展帮
第21篇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知识帮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作品拓展】
柳宗元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湖南永州。在永州时,他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嬉戏。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还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全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着力渲染一种凄寒寂寥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孤寂凄苦之情。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写作特色】
①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中引领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②景中传情。作者并非单纯描写景物,而是融入了复杂的情感。③巧用比喻。如溪流“斗折蛇行”的比喻。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水尤清冽”正面写潭水清澈,同时通过对潭中游鱼的描写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⑤动静结合。“影布石上”为静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为动态描写。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实词释义】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一、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二、重点实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隔篁竹 篁竹:
3.水尤清冽 尤:
冽: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
嵁:
5.青树翠蔓 翠蔓: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二、重点实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向西
2.隔篁竹 篁竹: 竹林
3.水尤清冽 尤: 格外
冽: 寒冷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 水中高地
嵁: 不平的岩石
5.青树翠蔓 翠蔓: 翠绿的藤蔓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二、重点实词
6.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7.日光下澈 澈:
8.佁然不动 佁然:
9.俶尔远逝 俶尔:
10.往来翕忽 翕忽:
11.悄怆幽邃 悄怆:
邃:
12.乃记之而去 去:
13.隶而从者 从:
小石潭记花源记
第21篇
二、重点实词
6.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依傍,依靠
7.日光下澈 澈: 穿透
8.佁然不动 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9.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10.往来翕忽 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11.悄怆幽邃 悄怆: 凄凉
邃: 深
12.乃记之而去 去: 离开
13.隶而从者 从: 跟随
小石潭记
第21篇
1.全石以为底 以:
2.卷石底以出 以:
3.似与游者相乐 与:
4.以其境过清 以:
【虚词释义】
小石潭记
第21篇
1.全石以为底 以: 介词,把
2.卷石底以出 以: 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
3.似与游者相乐 与: 连词,和,同
4.以其境过清 以: 连词,因为
【虚词释义】
小石潭记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以全石为底。主谓倒装句:石底卷以出。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21篇
【句子翻译】
小石潭记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 (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以全石为底。主谓倒装句:石底卷以出。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嬉戏。
特殊句式 省略句:(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21篇
【句子翻译】
小石潭记
第21篇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潭西南而望,(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特殊用法 犬牙:名词用作状语,指像狗的牙齿那样。
小石潭记
第21篇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特殊句式 省略句:潭西南而望,(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特殊用法 犬牙:名词用作状语,指像狗的牙齿那样。
小石潭记
第21篇
1.作者用了哪些精准的动词来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有什么作用
2.作者因小石潭环境凄清,心情由乐转忧,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忧乐观
3.通读全文,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问题探究】
小石潭记
第21篇
1.作者用了哪些精准的动词来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有什么作用
【答案】 “隔”“闻”“伐”“取”“见”。作用: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小石潭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作者因小石潭环境凄清,心情由乐转忧,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忧乐观
【答案】 示例1:我认为这种忧乐观不可取。生活中,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不管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以最开阔的心胸、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笑对生活。
示例2:我认同作者的这种忧乐观。人生遭遇挫折,再加上周围凄清环境的触发,难免会悲从中来,我们应该给予理解。
【问题探究】
小石潭记
第21篇
3.通读全文,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情感变化: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即由“乐”变为“悲”。原因分析: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
【问题探究】
拓展帮
小石潭记
第21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小石潭记
第21篇
(1)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4)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6)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题组1
小石潭记
第21篇
(1)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
(2)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竟然
(3)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副词,表示肯定,就是,原来是
(4)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5)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6)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题组1
小石潭记
第21篇
(1)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2)乃入见(《曹刿论战》)
(3)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5)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伯牙善鼓琴》)
(6)乃悟前狼假寐(《狼》)
题组2
小石潭记
第21篇
(1)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副词,表示两事顺承,才
(2)乃入见(《曹刿论战》)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3)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4)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表示两事顺承,才
(5)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伯牙善鼓琴》)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6)乃悟前狼假寐(《狼》) 副词,表示两事顺承,才
题组2
小石潭记
第21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翟公为廷尉,宾客填门。及废①,门外可设雀罗。后复为廷尉,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乙】抱真子,乃顺德李孔修也。混迹阛阓②,人莫之识。平居冠管宁帽③衣朱深衣惟攻《周易》。一日,输粮至县,令异其容止,问姓名,不答,第④拱手。令叱曰:“何物小民,乃拱手耶!”再拱手。令怒,笞之五,竟无言而出。令疑焉。徐得其情,乃大敬礼之。吴延举藩臬⑤于粤,引为布衣交。
2帮 全突破·课外迁移
小石潭记
第21篇
【丙】服虔字子慎,善《春秋》。闻崔烈集门人都讲⑥,乃匿姓名,赁诸生作食。每当讲时,窃听。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疑是虔。明早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定交。
(选自《夜航船》,有删节) 【注】 ①废:废黜。②阛阓:街市。③管宁帽:即“管宁皂帽”,管宁居家时戴的黑色帽子。④第:只管,只。⑤藩臬:藩司和臬司。明清时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⑥都讲:主持讲学的人。
2帮 全突破·课外迁移
小石潭记
第21篇
虚词“乃”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1)交情乃见
(2)乃顺德李孔修也
(3)乃拱手耶
(4)乃大敬礼之
na i
(5)乃匿姓名
小石潭记
第21篇
虚词“乃”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1)交情乃见
副词,表示两事顺承,才
(2)乃顺德李孔修也
副词,表示肯定,就是,原来是
(3)乃拱手耶
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竟然
(4)乃大敬礼之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5)乃匿姓名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小石潭记
第21篇
拓展强化练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令异其容止,问姓名,不答。
(2)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2.文言断句强化练
平 居 冠 管 宁 帽 衣 朱 深 衣 惟 攻 《周 易》。(用“/”标两处)
小石潭记
第21篇
拓展强化练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令异其容止,问姓名,不答。
【答案】 (县令)对他的仪容举止感到惊异,(就)问他的姓名,(他)不回答。
(2)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答案】 略微(可以)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
2.文言断句强化练
平 居 冠 管 宁 帽 衣 朱 深 衣 惟 攻 《周 易》。(用“/”标两处)
【答案】 平居冠管宁帽/衣朱深衣/惟攻《周易》。
小石潭记
第21篇
【参考译文】
【甲】翟公做廷尉时,宾客挤满家门。等到(他)被废黜,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网捕雀。后来他复任廷尉,宾客们想前往(拜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生死患难之时,才知道交情深浅。贫富之间,才知道交往的态度。经历了富贵贫贱,交情才能显现。”
小石潭记
第21篇
【乙】抱真子,就是顺德的李孔修。(他平时)混迹于街市中,没有人能认出他。日常起居戴着管宁帽,穿着深红色的衣服,用心攻读《周易》。一天,(他)运送粮食到县里,(县令)对他的仪容举止感到惊异,(就)问他的姓名,(他)不回答,只是行了个拱手礼。县令呵斥道:“(你是)什么平头百姓,竟然行拱手礼!”(李孔修)又行了一个拱手礼。县令大怒,(命令)鞭打他五下,(李孔修)竟然没有说话就离开了。县令(为此)很疑惑。慢慢得知内情后,(县令)于是行大礼以示尊敬。(当时)吴延举在广东任藩臬,(和李孔修)成为朋友。
小石潭记
第21篇
【丙】服虔字子慎,善于读《春秋》。(他)听说崔烈召集门人和主持讲学的人,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做饭。每当(崔烈)讲授的时候,(他就)偷偷听讲。略微(可以)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崔烈猜想是服虔。第二天一大早(崔烈)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便大声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结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