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知识帮
拓展帮
第37篇 陋室铭[唐]刘禹锡
知识帮
陋室铭
第37篇
【作品拓展】
本文是作者刘禹锡被贬和州期间为自己居住的简易房子所写的一篇铭文。
陋室铭
第37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神仙(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栖居)就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或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弹琴,读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
第37篇
【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作者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极力说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
第37篇
【实词释义】
一、一词多义
陋室铭
第37篇
【实词释义】
一、一词多义
陋室铭
第37篇
二、重点实词
1.有龙则灵 灵:
2.惟吾德馨 惟:
馨:
3.苔痕上阶绿 上:
4.草色入帘青 入:
5.谈笑有鸿儒 鸿:
鸿儒:
陋室铭
第37篇
二、重点实词
1.有龙则灵 灵: 神异
2.惟吾德馨 惟: 只,只有
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苔痕上阶绿 上: 蔓延到
4.草色入帘青 入: 映入
5.谈笑有鸿儒 鸿: 大
鸿儒: 博学的人
陋室铭
第37篇
6.往来无白丁 往来:
白丁:
7.可以调素琴 调:
8.无丝竹之乱耳 丝:
竹:
乱:
9.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形:
10.何陋之有 陋:
陋室铭
第37篇
6.往来无白丁 往来: 交往的(人)
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7.可以调素琴 调: 调弄
8.无丝竹之乱耳 丝: 指弦乐器
竹: 指管乐器
乱: 扰乱
9.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指官府文书
形: 形体、躯体
10.何陋之有 陋: 简陋
陋室铭
第37篇
【虚词释义】
1.有仙则名 则:
2.斯是陋室 斯:
3.无丝竹之乱耳 之:
4.何陋之有 之:
陋室铭
第37篇
【虚词释义】
1.有仙则名 则: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2.斯是陋室 斯: 指示代词,这
3.无丝竹之乱耳 之: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何陋之有 之: 标志宾语前置,不译
陋室铭
第37篇
【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惟吾德馨”后省略了“就不感到简陋了”,翻译时不要遗漏。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易错点 “绿”“青”误用作形容词,应为“使……绿”“使……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有何陋
陋室铭
第37篇
【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特殊句式 省略句:“惟吾德馨”后省略了“就不感到简陋了”,翻译时不要遗漏。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易错点 “绿”“青”误用作形容词,应为“使……绿”“使……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有何陋
陋室铭
第37篇
【问题探究】
1.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案】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或从居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两方面)描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
第37篇
2.本文的标题是《陋室铭》,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写到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用意
【答案】 ①从山、水写起,自然地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②以类比的方式开头,构思新颖,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答案】 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节操。
拓展帮
陋室铭
第37篇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陋室铭
第37篇
题组1
(1)何陋之有(《陋室铭》)
(2)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3)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何以战(《曹刿论战》)
陋室铭
第37篇
题组1
(1)何陋之有(《陋室铭》) 疑问代词,什么
(2)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疑问代词,哪一个
(3)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何故,为什么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代词,怎么
(5)何以战(《曹刿论战》) 疑问代词,什么
陋室铭
第37篇
题组2
(1)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2)水何澹澹(《观沧海》)
(3)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何当共剪西窗烛(《夜雨寄北》)
陋室铭
第37篇
题组2
(1)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疑问代词,什么
(2)水何澹澹(《观沧海》) 副词,多么
(3)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疑问代词,什么
(4)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疑问代词,怎么,怎么样
(5)何当共剪西窗烛(《夜雨寄北》) 疑问代词,什么(时候)
陋室铭
第37篇
题组3
(1)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2)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3)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5)问君何能尔(《饮酒》<其五>)
陋室铭
第37篇
题组3
(1)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疑问代词,什么
(2)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什么
(3)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疑问代词,何故,为什么
(4)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疑问代词,什么
(5)问君何能尔(《饮酒》<其五>) 疑问代词,怎么,怎么样
陋室铭
第37篇
2帮 全突破·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①被台榭,菽粟②食凫雁③。出而见殣④,谓晏子曰:“此何为死 ”晏子对曰:“此馁⑤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 ”景公曰:“何谓也 ”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⑥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 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万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⑦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之,一殣何足恤⑧哉!”
(选自《说苑·至公》,有删节)
①文绣:彩色的刺绣。②菽粟:豆类和谷子。③凫雁:泛指野鸭水鸟。④殣(jìn):饿死的人。⑤馁:饥饿。⑥营内:经营内宫。⑦婴:指晏子,晏子名婴。⑧恤:顾及,体恤。
陋室铭
第37篇
虚词“何”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1)此何为死
(2)何甚矣
(3)何为无德也
(4)何谓也
(5)则何殣之有
(6)一殣何足恤哉
陋室铭
第37篇
虚词“何”强化练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1)此何为死
疑问代词,何故,为什么
(2)何甚矣
副词,多么
(3)何为无德也
疑问代词,何故,为什么
(4)何谓也
疑问代词,什么
(5)则何殣之有
疑问代词,什么
(6)一殣何足恤哉
疑问代词,怎么
陋室铭
第37篇
拓展强化练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惠不遍加于百姓。
(2)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
2.文言断句强化练
君 如 察 臣 婴 之 言 推 君 之 盛 德 公 布 之 于 天 下。(用“/”标两处)
3.文意理解强化练
“至公”,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政者应如何做到“至公”。
陋室铭
第37篇
拓展强化练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惠不遍加于百姓。
【答案】 恩惠不能普遍地施加给百姓。
(2)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
【答案】 那士人百姓之所以会反叛,都是因为偏私。
2.文言断句强化练
君 如 察 臣 婴 之 言 推 君 之 盛 德 公 布 之 于 天 下。(用“/”标两处)
【答案】 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
3.文意理解强化练
“至公”,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政者应如何做到“至公”。
【答案】 心中要时刻装着人民,把人民的幸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陋室铭
第37篇
【参考译文】
齐景公曾经赏赐遍及后宫,将彩色的刺绣覆盖到楼台亭阁上,豆类和谷子用来喂养池中的水鸟。(齐景公)出宫看见一个饿死的人,问晏子说:“这人是为什么死的 ”晏子回答说:“这人是饿死的。”齐景公说:“唉!我没有恩德,多么严重啊!”晏子对他说:“君王的恩德显著彰明,为什么说没有恩德呢 ”齐景公说:“这话什么意思 ”(晏子)回答说:“君王的恩德遍及后宫和楼台亭阁;君王的玩物,披上彩色的刺绣;君王的水鸟,用豆类和谷子喂养;君王经营内宫自己享乐,还扩展到后宫众多的人;怎么能说君王没有恩德呢!但我还想向君王请求:请君王把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共同享乐,那么会有什么饿死的人呢 君王不推广这种恩德,却只顾经营内廷,喜欢独自享乐,恩惠不能普遍地施加给百姓,公平的心意不能遍及所有的国家,这就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那士人百姓之所以会反叛,都是因为偏私。君王如果能体察我晏婴说的话,推广君王的盛德,公平地分布到天下,那么商汤、周武王的事业也能做到,怎么需要体恤一个饿死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