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20: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8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知识帮
拓展帮
知识帮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作品拓展】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典籍。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身高八尺多,且体形外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说:“我与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丽)。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地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侍妾和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严重啊。”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接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接受中等奖赏;能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使我听到的,可接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兴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写作特色】
①设喻说理。以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②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字数不多,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之”等情节,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一、一词多义
【实词释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一、一词多义
【实词释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二、通假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同“熟”,仔细
孰视之        孰:  。 
三、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3.形貌昳丽 昳丽:   
4.朝服衣冠 服:   
5.窥镜,谓其妻曰 窥镜: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7.君美甚 甚:   
三、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 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长,这里指身高 
3.形貌昳丽 昳丽: 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 服: 穿戴 
5.窥镜,谓其妻曰 窥镜: 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7.君美甚 甚: 非常,很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8.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9.明日徐公来 明日:   
10.私我也 私:   
11.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畏:   
1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13.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8.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第二天 
9.明日徐公来 明日: 次日,第二天 
10.私我也 私: 偏爱 
11.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畏: 怕,害怕 
1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确实,的确 
13.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地域方圆 
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没有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5.王之蔽甚矣 蔽:   
1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刺:   
17.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市朝:   
18.闻寡人之耳者 闻:    
19.时时而间进 时时:    
20.期年之后 期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5.王之蔽甚矣 蔽: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1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当面 
刺: 指责 
17.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指责讥刺 
市朝: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18.闻寡人之耳者 闻: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9.时时而间进 时时: 常常,不时 
20.期年之后 期年: 满一年 
【虚词释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与: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   
3.窥镜而自视 而:   
4.吾妻之美我者 之:   
5.臣之妻私臣 之:   
6.皆以美于徐公 以:   
7.虽欲言 虽: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   
【虚词释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与: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与……相比”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 疑问代词,怎么 
3.窥镜而自视 而: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4.吾妻之美我者 之: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 
5.臣之妻私臣 之: 助词,相当于“的” 
6.皆以美于徐公 以: 动词,认为 
7.虽欲言 虽: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 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
组,指代事物 
【句子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文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君甚美,徐公何能及君也?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忌)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徐公美)。
【句子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文  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君甚美,徐公何能及君也?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丽)。 
特殊句式 省略句:(忌)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能于市朝谤讥(寡人),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所有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接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接受中等奖赏;能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使我听到的,可接受下等奖赏。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能于市朝谤讥(寡人),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问题探究】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宫里的侍妾和左右的近侍之臣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都有求于齐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2.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 不盲目轻信,善于思考,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够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3.文章对齐王的形象着墨不多,其应答过程中的语言描写仅有一个“善”字,请谈谈你对这一个“善”字的理解。
【答案】 “善”是齐王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扬,写出了齐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和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同时衬托出邹忌劝谏的说服力之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4.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案】 文章最后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表现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5.邹忌的劝谏艺术有什么特色?
【答案】 邹忌采用了设喻类比的方式婉言进谏;以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把家事与国事巧妙类比;道理由浅入深,说理透彻,极具启发性与说服力。
拓展帮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4)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5)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代词,指他的 
(2)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感叹语气 
(3)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代词,指大鹏 
(4)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代词,指它的 
(5)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代词,指邹忌的 
(6)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  代词,指先达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2)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3)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4)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5)人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    
(6)其真无马邪(《马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连词,表示选择,还是 
(2)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指示代词,那 
(3)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代词,指众人的 
(4)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代词,指小石潭的 
(5)人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  指示代词,那种 
(6)其真无马邪(《马说》)  副词,表示反诘,岂,难道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飞漱其间(《三峡》)    
(2)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3)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5)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飞漱其间(《三峡》)  代词,指山峰的 
(2)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代词,指曹刿 
(3)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指示代词,那 
(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代词,指它的 
(5)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代词,指他的 
(6)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代词,指桃花源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5)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6)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代词,指大鹏的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代词,指渔人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指示代词,这种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代词,指千里马 
(5)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6)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代词,指他们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2)其一犬坐于前(《狼》)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4)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5)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指示代词,这 
(2)其一犬坐于前(《狼》)  代词,其中的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代词,指他们 
(4)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代词,指小石潭的 
(5)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代词,指他的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代词,指他们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得分巧记
①“其”做人称代词时,用在名词前,可译为“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②“其”做人称代词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司徒北平王家,猫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死焉。有二子饮于死母,母且死,其鸣咿咿。其一方乳其子,若闻之,起而若听之,走而若救之。噫,亦异之大者也。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①者乎哉?北平王牧②人以康,伐罪③以平。国事既毕,家道乃行,父父④子子,兄兄弟弟,雍雍⑤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夫如是,其所感应召致,其亦可知矣。客有问王之德者,愈以是对。客曰:“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⑥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⑦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
(韩愈《猫相乳》,有删节)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注】 ①畜:饲养。②牧:治理。③罪:有罪者。④父父:指父亲像父亲的样子。⑤雍雍:形容人际关系和谐、融洽。⑥持:守,保持。⑦祥祉:吉祥福祉。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其一死焉    
(2)其鸣咿咿    
(3)其感于所畜者乎哉    
(4)其所感应召致    
(5)其亦可知矣    
(6)其善持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其一死焉  代词,其中的 
(2)其鸣咿咿  代词,指猫的幼崽的 
(3)其感于所畜者乎哉  副词,表示反诘,岂,难道 
(4)其所感应召致  代词,指北平王 
(5)其亦可知矣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6)其善持之也  代词,指北平王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噫,亦异之大者也。
(2)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1.课外翻译强化练
(1)噫,亦异之大者也。
【答案】 噫,(这)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了。
(2)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
【答案】 (但)得到它们的难度,不如守住它们的难度(大)。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2.文言断句强化练
  得 之 于 功 或 失 于 德 得 之 于 身 或 失 于 子 孙。(用“/”标三处)
3.文意理解强化练
  选文借事喻理,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
【答案】 示例:统治者要保有一颗仁爱之心,以仁爱治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参考译文】
司徒北平王家,有同一天产子的猫,其中的一只猫死了。有两只幼崽喝死去的母猫的奶,(因为)母猫死了(吃不到奶),它们发出“咿咿”的叫声。另一只猫正在哺乳自己的幼崽,好像听到了(那两只幼崽的)叫声,(它)站起来倾听,跑过去救它们。噫,(这)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了。猫,是人饲养的畜生,不是本性就懂得仁义的。(这只猫)难道是被饲养它的人感召的吗?北平王治理人民,使他们平安康乐,惩罚有罪者,使他们得到公平。国家大事已经处理得当,家道也就得以推行,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像儿子的样子,兄长像兄长的样子,弟弟像弟弟的样子,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对待外人就像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对待家人,一家人就像是一个人。像这样,他感召的情况,大概也就可以知道了。有位客人问(我)北平王的德行,我就对他讲了这些。客人说:“俸禄、官位、富贵,是每个人都非常喜爱的,(但)得到它们的难度,不如守住它们的难度(大)。通过功绩得到它们,有可能因为道德(败坏)而失去;自己得到了它们,有可能被子孙败毁。如今(北平王)功德这样高,吉祥福祉这样多,可以明白他能很好地守住这些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8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