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能力提分卷
(原卷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
1.(2022年山东烟台)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2022年湖南邵阳)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员是( )
A.翟志刚 B.杨利伟 C.叶光富 D.王亚平
3.(2022年重庆B卷)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4.(2022年山东菏泽)下表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开国大典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土地私有制
C 一五计划的完成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 两弹一星的成功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A B.B C.C D.D
5.(2022年山东济南)2022年4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创造了新的航天壮举。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6.(2022年广西贵港)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 B.
C. D.
7.(2022年四川自贡)小李同学正在搜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板报素材,下列书籍可供参阅的是( )
A. 《焦裕禄:把我埋在沙丘上》 B. 《袁隆平:东方“稻神”》
C. 《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D. 《雷锋:大海里的一滴水》
8.(2022年四川南充)今年5月22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 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 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 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9.(2022年江苏扬州)他们走进戈壁荒滩、深山峡谷,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包括( )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邓稼先 D. 屠呦呦
10.(2022年辽宁盘锦)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袁隆平 D.钱学森
11.(2022年四川广安)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12.(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屠呦呦评价恰当的是( )
A.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13.(2022年黑龙江绥化)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14.(2022年广西桂林)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15.(2022年山东枣庄)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16.(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2008年9月,神舟七号裁人飞船开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 )
A.翟志刚 B.杨利伟 C.王亚平 D.叶光富
17.(2022年重庆A卷)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18.(2022年内蒙古赤峰)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9.(2022年浙江宁波)如下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2年海南)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21.(2022年广西贺州)目前,贺州市一些县区的农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反映了计算机网络( )
A.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尚未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D.使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
22.(2022年广东)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23.(2022年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24.(2022年江西)下图反映了2013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A.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 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25. (2022年陕西)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国防力量的壮大 B. 教育事业的繁荣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26.(2022年广东广州)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反映了我国( )
A.核能技术的进步 B.航天技术的发展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共同富裕的实现
27.(2022年贵州铜仁)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以下内容与“两弹一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成功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28.(2022年四川绵阳)2022 年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 给同学们展示科技 发展的魅力。这堂课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 B.核能技术与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 D.基因技术与核能技术
29.(2022年山东潍坊)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以下图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符合大众审美 B.顺应时代潮流 C.创作技法高超 D.表现形式多样
30.(2022年贵州六盘水)2021年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的中国10米跳台选手全红婵碾压式夺冠!她的教练告诉记者:贫困的家庭、湛江体校简陋的训练条件都未能阻挡全红婵前进的脚步,她对待训练的态度在同年龄同一批的运动员里面是最投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能够 ( )
①降低要求从容面对 ②接纳自己乐观坚强 ③直面困难自信自强 ④孜孜不倦我行我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本题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了原子反应堆……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多倍,美国氢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归纳这类新式武器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弹一星”的研制, 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 、 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 。 他们在戈壁荒滩、 深山峡谷建立基地, 风餐露宿, 披星戴月 , 艰苦创业。 出于保密的需要, 他们隐姓埋名, 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 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 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钱学森、 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等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 以钱学森、 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材料三:“北京时间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
——央视网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 .哪位航天员第一个进入太空?他乘坐的是神舟几号载人飞船?请你阐述载人航天精神的具体内容。
材料四 “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为我国“两弹一星”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并举出“两弹一星”研制中的一个具体成就。
材料五: 2021 年 5 月 28 日 至 30 日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习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革命、 建设、 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5)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 坚韧不拔、 勇攀高峰、 追求卓越, 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 请你写出人们对图 1、 图 2 科学家的赞誉称号? 并回答图 3 中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怎样的科学成就?
(6)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综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请你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谈谈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可结合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科学 等学科知识)。
3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图1 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 图2 改革开放后的衣着
(1)上述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1分)
(2)比较图1和图2,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差异。(1分)
材料二
1978-2017年农村发展情况表
(3)仔细阅读表格数据,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2分)
材料三 以下是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年人均食品购买量统计表(单位:千克)
(4)依据表格信息,说明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有何特点。(2分)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有2万多千米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千米,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由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上升到24%以上。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约2.2万千米,居世界第一位。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
(5)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4分)
(6)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原因。(2分)
33.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阅读下列材料, 进行探究。(14分)
【科技复兴】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 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 年, 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 1967 年, 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 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2分)
【科技强大】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弹一星”的研制, 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 、 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 。 他们在戈壁荒滩、 深山峡谷建立基地, 风餐露宿, 披星戴月 , 艰苦创业。 出于保密的需要, 他们隐姓埋名, 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 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 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钱学森、 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等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 以钱学森、 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4分)
【辉煌成就】
材料三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四 看图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4)上图是什么卫星?每年的4月24日是我国的航天日。1970年,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4分)
【感悟】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 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品质。(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能力提分卷
(解析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
1.(2022年山东烟台)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结合所学知识,邓稼先是中国两弹元勋,所以“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项正确;东方红一号是人造地球卫星,排除B项;神舟一号飞行试验属于载人航天工程,排除C项;籼型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年湖南邵阳)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员是( )
A.翟志刚 B.杨利伟 C.叶光富 D.王亚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B项正确;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是神州十三号的宇航员,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2年重庆B卷)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可见与载人飞船相关,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工匠、能源二号网络等信息,排除ACD。故选B项。
4.(2022年山东菏泽)下表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开国大典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土地私有制
C 一五计划的完成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 两弹一星的成功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蒋介石败退台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排除A项;1950--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年山东济南)2022年4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创造了新的航天壮举。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22年4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可知表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属于核领域的成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B两项;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不属于“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年广西贵港)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图A是是2003年服役的歼10战斗机,图C是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图D是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排除AD,C项正确;图B是1964年成功爆炸的的原子弹,属于国防科技成就,排除B项。故选C项。
7.(2022年四川自贡)小李同学正在搜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板报素材,下列书籍可供参阅的是( )
A. 《焦裕禄:把我埋在沙丘上》 B. 《袁隆平:东方“稻神”》
C. 《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D. 《雷锋:大海里的一滴水》
【答案】C
【解析】材料“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指原子弹爆炸。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C项正确;焦裕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心一意服务老百姓的党的好干部,排除A项;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水稻育种专家,排除B项;雷锋是毫不利己专门做好事的共产主义战士,排除D项。故选C。
8.(2022年四川南充)今年5月22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 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 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 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答案】C
【解析】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 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项正确;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是焦裕禄,排除A项;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是王进喜,排除B项;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是雷锋,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2年江苏扬州)他们走进戈壁荒滩、深山峡谷,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包括( )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邓稼先 D. 屠呦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C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模范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呈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排除AB项;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2年辽宁盘锦)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袁隆平 D.钱学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陈宫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C项正确;屠呦呦在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B项;邓稼先、钱学森在“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方面作出伟大成就,排除AD项。故选C项。
11.(2022年四川广安)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青蒿素、抗疟药物”可知,本题考查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青蒿素对于治疗疟疾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A项正确;钱学森涉及国防工业,排除B项;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排除C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D选。故选A项。
12.(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屠呦呦评价恰当的是( )
A.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屠呦呦研制成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A项正确;两弹元勋是钱三强、邓稼先等,排除B项;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排除C项;飞天揽月,漫步太空,是航空航天事业,与屠呦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2年黑龙江绥化)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答案】A
【解析】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A符合题意;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神舟七号是宇宙飞船,BCD排除。故选A。
14.(2022年广西桂林)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故题干说明了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2022年山东枣庄)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杨利伟是中国首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B项正确;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没有载人,排除A项;CD项不是首次进入太空的载人飞船,排除。故选B项。
16.(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2008年9月,神舟七号裁人飞船开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 )
A.翟志刚 B.杨利伟 C.王亚平 D.叶光富
【答案】A
【解析】2008年9月,神舟七号裁人飞船开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成为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A项正确;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排除B项;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驾乘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圆满完成以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排除CD项。故选A项。
17.(2022年重庆A卷)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B、C两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2年内蒙古赤峰)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和“70年代的农村”“现在的美丽乡村”分析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排除A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B项;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9.(2022年浙江宁波)如下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可知,从2017年我国在教育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领域财政支出为3.42万亿、2.46万亿、1.45万亿;2020年我国在教育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领域财政支出为4.29万亿、3.39万亿、1.92万亿。我国的这些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这说明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无法从图示中反映出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20.(2022年海南)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答案】C
【解析】柱状图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C项正确;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长并不能说明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排除A项;图示显示出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不能说明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排除B项;柱状图更不能看出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2年广西贺州)目前,贺州市一些县区的农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反映了计算机网络( )
A.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尚未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D.使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贺州市一些县区的农民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反映了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不是安全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信息技术明显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排除C项;D中“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22年广东)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形成,有利于加速区域协调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电信网络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军备无关,排除B项;材料三个城市圈都不位于西部,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2年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直播带货”,直播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活动,表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销售渠道单一,物资,市场监管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C项。
24.(2022年江西)下图反映了2013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A.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 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2013—2017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在不断提升,这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项正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并不能证明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更不能说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 (2022年陕西)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国防力量的壮大 B. 教育事业的繁荣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答案】C
【解析】前一组图片体现的是旧社会的交通,后一组图片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交通变化。前后对比说明社会生活变迁巨大,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交通巨变,不是国防力量、教育事业以及民族关系等,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26.(2022年广东广州)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反映了我国( )
A.核能技术的进步 B.航天技术的发展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共同富裕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结合所学可知,人造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核能技术的进步、高考制度的恢复、共同富裕的实现与题干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2022年贵州铜仁)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以下内容与“两弹一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成功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D
【解析】“两弹”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与“两弹一星”无关,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8.(2022年四川绵阳)2022 年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 给同学们展示科技 发展的魅力。这堂课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 B.核能技术与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 D.基因技术与核能技术
【答案】A
【详解】s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大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了大发展,神舟十三号顺利升空,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A项正确;核电站体现了核能技术的和平利用,克隆技术体现了 生物技术、 基因技术的成果,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9.(2022年山东潍坊)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以下图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符合大众审美 B.顺应时代潮流 C.创作技法高超 D.表现形式多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狂人日记》、《愚公移山》、《黄河大合唱》”并结合所学可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著作,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创作之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这些作品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A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
30.(2022年贵州六盘水)2021年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的中国10米跳台选手全红婵碾压式夺冠!她的教练告诉记者:贫困的家庭、湛江体校简陋的训练条件都未能阻挡全红婵前进的脚步,她对待训练的态度在同年龄同一批的运动员里面是最投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能够 ( )
①降低要求从容面对 ②接纳自己乐观坚强 ③直面困难自信自强 ④孜孜不倦我行我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全红婵之所以能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这与她艰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启示我们实现梦想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直面困难,扎实苦干,自信自强,接纳自己,乐观坚强,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④做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本题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了原子反应堆……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多倍,美国氢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归纳这类新式武器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弹一星”的研制, 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 、 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 。 他们在戈壁荒滩、 深山峡谷建立基地, 风餐露宿, 披星戴月 , 艰苦创业。 出于保密的需要, 他们隐姓埋名, 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 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 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钱学森、 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等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 以钱学森、 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材料三:“北京时间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
——央视网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 .哪位航天员第一个进入太空?他乘坐的是神舟几号载人飞船?请你阐述载人航天精神的具体内容。
材料四 “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为我国“两弹一星”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并举出“两弹一星”研制中的一个具体成就。
材料五: 2021 年 5 月 28 日 至 30 日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习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革命、 建设、 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5)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 坚韧不拔、 勇攀高峰、 追求卓越, 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 请你写出人们对图 1、 图 2 科学家的赞誉称号? 并回答图 3 中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怎样的科学成就?
(6)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综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请你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谈谈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可结合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科学 等学科知识)。
【答案】
(1)威力和杀伤力越来越大。(2)1960 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3)杨利伟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等。(4)邓稼先;原子弹爆炸,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等。(5) 图 1: “两弹元勋”; 图 2: “杂交水稻之父”; 图 3: 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答出发现青蒿素即可得分)。(6)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变革。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给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解析】(1)根据材料一 “ 美国……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多倍,美国氢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可知,美英苏法等国展开军备竞赛,积极研制新式武器,所研制出的新型原子弹和氢弹,威力和杀伤力越来越大。(2) “巨大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1960 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可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他乘坐的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第二问开放性试题,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等方面来回答即可。(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可以从邓稼先、钱学森等列举;成就依据所学可知,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5)“赞誉称号”,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图 1 是邓稼先, 被称为“两弹元勋”; 图 2 是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成就”,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图 3 是屠呦呦, 科学成就是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6)开放性题目,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回答。如: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变革。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给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3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图1 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 图2 改革开放后的衣着
(1)上述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1分)
(2)比较图1和图2,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差异。(1分)
材料二
1978-2017年农村发展情况表
(3)仔细阅读表格数据,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2分)
材料三 以下是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年人均食品购买量统计表(单位:千克)
(4)依据表格信息,说明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有何特点。(2分)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有2万多千米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千米,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由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上升到24%以上。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约2.2万千米,居世界第一位。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
(5)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4分)
(6)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原因。(2分)
【答案】
(1)服饰。
(2)20世纪70年代服装色彩和样式比较单调,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
(3)我国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得到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从“粗放型”转化为“营养型”,由“主食型”转化为“副食型”。
(5)铁路里程增加;铁路布局更加合理;铁路设备国产化;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
(6)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升。
【解析】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
(2)根据图1、图2并联系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穿着打扮比较单一,服饰色彩和样式比较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和展示个性的方式。(3)读取表格数据可知,我国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得到发展。(4)20世纪70年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中粮食占比较大,肉、瓜果、奶占比较少。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更趋合理,肉、瓜果、奶的比例提高。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从“粗放型”转化为“营养型”,由“主食型”转化为“副食型”。
(5)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即可。(6)综合本题材料可知,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原因是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升。
33.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阅读下列材料, 进行探究。(14分)
【科技复兴】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 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 年, 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 1967 年, 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 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2分)
【科技强大】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弹一星”的研制, 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 、 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 。 他们在戈壁荒滩、 深山峡谷建立基地, 风餐露宿, 披星戴月 , 艰苦创业。 出于保密的需要, 他们隐姓埋名, 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 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 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钱学森、 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等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 以钱学森、 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4分)
【辉煌成就】
材料三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四 看图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4)上图是什么卫星?每年的4月24日是我国的航天日。1970年,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4分)
【感悟】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 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品质。(2分)
【答案】
(1) 新中国的成立; 科技体系的建立;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1960 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3)变化: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 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
(4)是“东方红一号”。第五个。
(5)艰苦奋斗、 牺牲奉献、 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品质。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可得出新中国成立作
用; 依据材料“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得出科技体系建立的作用, 依据所学还可以得出与广大科技工作
者的努力有关。
(2)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1960 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是: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 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1978 年 12 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 中国历史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 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4)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精神品质”, 根据材料信息“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 历久弥新, 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 根本宗旨、 优良作风, 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 牺牲奉献、 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深深融入我们党、 国家、 民族、 人民的血脉之中, 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得出: 艰苦奋斗、 牺牲奉献、 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