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
(一)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________。突然,远处的江面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________,漩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________,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______ 好像——______ 景象——______
(2)下面的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①开始,远处的江面______。
②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______,漩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
③潮水涌来,______,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3)请按照秋潮发生变化的先后顺序给下列词语排序。(写序号)
①小白点 ②水墙 ③细长的白线 ④七米多高的浪头
①→______→______→______
(二)索溪峪的“野”(节选)
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结合选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望而生畏:______
不拘一格:______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 。
(3)山的野性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 )的方法描写了山的“野性”美。
(三)狐狸和猴子
河中央有一个土墩,墩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大桃子。
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
猴子想吃桃子,可是也过不了河。
狐狸便和猴子商量,一同想办法架桥过去,摘下桃子各分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同花了很大力气,扛来一根木头,从这边架到河中央的土墩上,成了一座独木桥。这座桥太窄了,它们不能同时过去。
“让我走过去,你再过去吧!”狐狸对猴子说。
狐狸走过去了。狐狸想独自吃桃子,便故意把木头推到河里去。
“猴子,请你回去吧!”狐狸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你没有口福吃桃子。”
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马上也笑了起来说:“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回不来啦!”
狐狸听了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只好苦苦哀求猴子说:“猴子大哥,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办法让我回去吧!”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
(1)“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是因为( )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喜欢短文中的狐狸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 ,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的_____月_____,除了吃粽子的习俗,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节日赋诗也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下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 )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碧艾香蒲处处忙 C.玉颗珊珊下月轮
2.选文写了家乡端阳节时的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母亲教育“我”要用心看待乞丐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___________
(2)何不炳烛乎? ___________
(3)臣闻之 __________
(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阳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孺,寻作复褌。”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注释:①襦:短袄。 ②复褌:夹裤。 ③国器: 治国之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家酷贫 ___________ (2)止得襦 ___________
(3)已足 ___________ (4)知为国器 ___________
2.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①寻作复褌 不须复褌也 ②母问其故 故不须耳 ③止得襦 今既著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康伯告诉母亲自己可以用熨斗取暖,不再需要夹裤。
B.韩康伯的母亲给自己做了短袄,让儿子帮她熨烫。
C.韩康伯的母亲通过儿子的语言发现了他的智慧,认定他将会成就一番大业。
D.韩康伯孝顺母亲,懂得节俭,因此成为治国之才。
(七)
【甲】
田真哭荆
京兆(zhào)①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zī)②,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③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zhuó)④,所以憔悴(qiáo cuì)⑤,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⑥,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⑦。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⑧。
【注释】 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赀:财产。③破:劈开。④斫:砍。⑤憔悴:枯萎,凋零。⑥悲不自胜:悲伤得自己受不了,形容极度悲伤。胜:承受,控制。⑦荣茂:繁荣茂盛。⑧孝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
【乙】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①作羹(ɡēnɡ)②,漉豉以为汁③。
萁(qí)④向釜(fǔ)⑤下然⑥,豆在釜中泣。
本⑦是同根生,相煎⑧何⑨太急。
【注释】 ①持:用来。②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③漉豉以为汁: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④萁:豆秸,即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⑤釜:锅。⑥然:同“燃”,燃烧。⑦本:原本,本来。⑧煎:熬煮,这里指迫害。⑨何:何必。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皆平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堂前一株紫荆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树即枯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复解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1)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甲】【乙】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这则故事通过主人家堂前紫荆树的前后变化说明兄弟团结、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B.【乙】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兄弟,用萁煮豆来比喻兄弟相残,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悲愤之情。
C.【乙】中“本是同根生”与【甲】中的“树本同株”意思相近。
D.【甲】【乙】两部分内容都表现了兄弟相争、骨肉相残,都说明了人不如事物团结的道理。
(八)
水浇灌成功的出路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句名言:①“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是对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然而,这么多的汗水,都洒在了攀登“顶峰”的路上吗?不尽然,事实上,所有成功者无不在寻找②“路口”的过程中洒下了大量汗水。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从梯子上摔下来,人们惊慌失措地跑向爱因斯坦,可谁想到,爱因斯坦已经完全忘记了身体上的疼痛,正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笔直地摔下来?哦,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这一小小的事故,为他研究③“广义相对论”带来了很大启发。
也许你同时想起了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瓦特与蒸汽顶壸盖的故事吧?这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人能对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进行思考,从而有了重大发现和发明。这三个主人公都被后人称为“科学巨匠”,他们是否天生运气好呢?
一个一心想当飞行员的男孩来找空军上将,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上将没有回答他,而是带他一起去郊游。回来后他对男孩说:“我发现四件小事会妨碍你成为飞行员:一是你只知道敲门,没发现有门铃;二是你在车站忘记了车票搁在哪里;三是由你做记录时,你不确定是否带了铅笔;四是你把我家门牌号记错了。你说人们会把一架飞机交给一个这样的④‘细心人’吗?”
事实证明,从偶然中发现真理的科学家们并不是运气好,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养成留心观察、潜心研究的习惯的人才能够发现成功的“路口”,从而踏上成功之路。
1.文中标序号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讽刺或反语 D.表示特定称谓
2.短文第1自然段中,“顶峰”的意思是 ,“路口”的意思是 。
3.用“”画出文章的观点。与这句话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B.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4.短文为了说明观点,选择了两类事例,一类是正面的,一类是反面的。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例子,并在括号里用“正”“反”注明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事例1: ( )
事例2: ( )
事例3: ( )
事例4: ( )
(九)种一片树叶
冰心
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便是儿时最美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部分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
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树吐芽……
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却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根支柱,替我们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
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作“幼稚”而随手抛弃吗 人每走一步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也是最珍贵的。
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从画线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我”( )的心理。
A.忐忑不安 B.认真严肃 C.紧张慌乱
2.“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中的“那件事”指的是________。
3.种树叶后,“我”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用自己的话概括。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________。
A.说明儿童内心的幼稚
B.表现童心的珍贵
C.展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十)
材料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qí x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z n 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朝花夕拾》
材料二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 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后,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脖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鲁迅《故乡》
材料三
这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1.用“√”标出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阅读材料一,用“ ”标出与“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相照应的一句话,从文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材料一第二段中,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用“﹏﹏﹏”标出,并说说你的体会
4.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主要讲了什么。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景色?请简要说明理由。
6.理解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中的“厚障壁”需要阅读材料_____和材料_____。“厚障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厚障壁”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