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平二中2013-2014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每课一练+专题测试: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4份)(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广平二中2013-2014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每课一练+专题测试: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4份)(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2 20:30:13

文档简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训练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期间,一位清朝将领想出一个打败英军的主意,建议在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抛到停泊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甲板上,这一主意竟然被批准实施。由此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清政府无力抵抗侵略 B.清政府视战争为儿戏
C.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D.清朝统治者愚昧腐朽
2.有研究学者称“开海禁,启欧西列强竞争之机,辟数千年国是之局者,实以□□战争为始”。其中“□□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虎门销烟 D.攻占香港
3.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是 (  )
  A     B     C     D
4.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观察下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
①是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 ②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 ③激发了清政府英勇抗敌的斗志 ④永远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6.下图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7.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8.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是 (  )
A.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B.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潮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2)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1.D 2.A 3.A 4.C 5.B 6.C 7.D 8.A 
9.(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
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各地,列强已经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保证镇压反帝官吏和人民,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解析 第(1)问,从材料内容和材料出处的日期判断,是哪三个条约。第(2)问,仔细阅读分析材料,“寄居”和“通商”是相同点,材料一“贸易通商”,材料二“从事工艺制造”即“投资设厂”,一个是商品输出,一个是资本输出,是为不同点。第(3)问,提炼关键词“炮台……削平”,“留兵驻守京师至海通道”得出“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朝官员“保平安……”“伤害诸国人民……违约之行”“立时弹压”,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训练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维护封建经济
C.反对封建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
2.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身处广东的英国军官在日记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景:“30日上午,一大群一大群的当地居民集合在我们的军营后面,他们衣着简陋,以长矛、盾牌和剑为武器,向我们包围而来……”你认为这段文字应是描写 (  )
A.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反割台斗争 D.虎门销烟
3.左宗棠病逝后,有人评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左宗棠哪些行为受到人们如此称颂 (  )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③兴办洋务,创办军事工业 ④建立新疆行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4.2012年4月2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3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获得圆满成功,世昌号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防动员舰。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
A.虎门销烟 B.丰岛海战
C.黄海战役 D.东交民巷战役
5.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它承载的历史是 (  )
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B.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就是在此打响的
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
D.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6.下图反映了1895年台湾军民在新竹痛击日本侵略军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日本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B.日本赞同“门户开放”政策
C.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 D.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7.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说:“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
A.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B.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C.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
8.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战士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从事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服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 ——赫德《中国实测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人民除了“抗议卖国罪行”,还进行了哪些抗击侵略的行动?
(2)材料二、三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
答案
1.D 2.B 3.B 4.C 5.C 6.C 7.B 8.A 
9.(1)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开展反割台斗争。
(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看到了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训练3 伟大的抗日战争
1.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有一位女委员提交“应该将抗日战争由八年更改为十五年(注:实为十四周年)”的提案。在她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最早发生在 (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华南地区
2.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 (  )
A.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
B.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C.违反国际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D.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
3.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的律师,下列资料中,你会选择哪些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国际法庭 (  )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⑤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4.“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北宋以来的民间俗语,但图中却出现了“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的标语。这主要是因为 (  )
A.军人地位的提高 B.土地革命的影响
C.国民革命的高涨 D.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5.《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际上反映了 (  )
A.周恩来深谙历史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7.“中国军队入缅的目的,全在协助友邦,伸张正义,维护人道,争取其他国家最后胜利,建立世界和平。”上述材料反映了 (  )
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
④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了沉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 (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
洋战

东南亚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战场
中国战
场(不含
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
战场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
师团
15个
师团
111多
万人
不到10.9
万人
材料四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四中罗斯福设想了什么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
1.A 2.C 3.D 4.D 5.B 6.D 7.D 8.D 
9.(1)相同:都表示要抗战。
(2)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解析 第(1)题关键在于归纳材料主旨。第(2)题应结合材料三中的数字和材料四中的信息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3)题“结局”在材料中有明确信息,其原因应结合中国战场的概况分析归纳。第(4)题要结合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与该现象有关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950年,刘少奇在“五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放在帝国主义的袋子里。”下列条约中,严重损害中国关税主权,“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帝国主义的袋子里”的是 (  )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望厦条约》 D.《马关条约》
3.据《大清律》规定:“凡是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下列各项打破这一规定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 D.居住及租地权
4.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  )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1951年,周总理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  )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进行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解析下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  )
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
A.中日甲午战争 B.巴黎和会
C.抗日战争 D.明治维新
7.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下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8.“(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文中这样评价左宗棠是因为 (  )
A.左宗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B.左宗棠以武力收回了伊犁
C.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
D.左宗棠在新疆建立了行省
9.“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光绪帝写这副挽联祭奠的海军将领是(  )
A.刘永福 B.左宗棠
C.邓世昌 D.邱逢甲
10.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  )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11.1932年,日本威逼利诱我国优秀短跑健将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当年的奥运会,刘长春严词拒绝。刘长春严词拒绝日本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
A.伪满洲国复辟帝制,冒天下之大不韪
B.伪满洲国为虎作伥,镇压抗日联军
C.中国人不应该代表外国参加奥运会
D.满洲乃中国领土一部分,应该代表中国参加而不是伪满洲国
12.“……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影响其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1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热而无情的。”史沫特莱所指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  )
A.徐州会战 B.枣宜会战
C.太原会战 D.百团大战
15.五四运动主将之一、著名学者罗家伦在为迎接抗战胜利的《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声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抗战胜利的历史功绩包括 (  )
①消除了中国党派间的分歧 ②促进了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③取得了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3年、1844年、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一家著名的伦敦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钢琴,但是中国人仍然热爱自己的锣鼓,不能接受这种美意。”——摘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这样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引自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1)1843年至1845年,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找出材料一中的错误,并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9分)
(2)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采取了什么对策?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11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6分)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8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6分)
答案
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A [通过“竹枪”、“烧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鸦片输入的危害,与之有关的战争即“鸦片战争”。所以选A。]
2.A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严重损害中国关税主权”这一信息。在《南京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相关规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据此可知选A项。]
3.A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维护司法主权。A项领事裁判权侵犯了我国的司法主权,打破了《大清律》维护司法主权的规定。]
4.B [“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所以选B。]
5.B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付之大火。保留圆明园遗址有重大历史意义,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热爱世界和平、进行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故选B。第④项说法与圆明园被焚烧无关。]
6.A [从漫画中日本人、中国人的穿着等可判断,当时的中国人应是“满清官员”,联系到所学可知,这一事件应该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的中日甲午战争,对华进行侵略。]
7.D [从材料中可知洋人占据了北京城,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D。而B项发生在1860年,不是光绪帝在位,故不符合时间要求。]
8.C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这一信息。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祖国的安全,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9.C [从“1894年光绪帝”、“海军将领”可判断是邓世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10.C [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它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但作为一场农民运动,它并没有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但是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从此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因此C项是最佳答案。]
11.D [D项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日本侵华期间在东北扶植傀儡政权的事实。]
12.C [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等信息。日本全面侵华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中华民族由此展开了全民族的抗战。故选C项。]
13.C [图中日本教科书宣扬日本发动大东亚圣战是“造福了亚洲”,为其侵略行径贴金,最有力的反证是揭露其罪行,因此,C项是最有力的驳斥证据。]
14.D [注意“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即是百团大战。]
15.B [抗日战争后中国因为国共两党的分歧又出现了三年解放战争。故排除①。]
16.(1)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错误:北方各商埠。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只开辟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
(2)对策: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后,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十口通商;通过《北京条约》通商天津。
有帮助。原因:《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四个通商口岸和允许其在华办厂等;英国援引《南京条约》附件中“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在上述四口通商和在华办厂等。
17.(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一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等,任答两点即可;第二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苏联等因素;显然这些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三问,主要是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