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国小古文,完成作业。
人饷(xiǎng)魏式一杯酪,魏式啖(dàn)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4.多读几遍。联系语境。说说下面汉字的意思。
示众:_____________ 解:_____________
5.联系请境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杨修是怎么知道魏武题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完成13-15小题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①,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日:“汝见我不②?”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①自障叶:遮蔽自己的树叶。②不:同“否”。③ 绐(dài):哄骗。④嘿:同“默”。⑤赍(jī):携带。
7.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 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
B.扫取数斗归(shǔ, 好几) 不能复分别( biàn,辨别)
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 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
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
8.借助注释,翻译句子。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面取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0.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为”字的解释:A.因为 B.同“谓”,说 C.是 D.认为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2)孰为汝多知乎?( )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的节奏(标三处)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2.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最好用文言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到)鬻(yù卖)金(金子)者之所(地方),因攫(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14.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衣冠_________ ②之所_________③因_________④因攫(抢)其金而去_________⑤取金之时_________
15.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上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7.写出文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衣:_________________。
恶: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19.造成齐国“五素不得一紫”这种局面的根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管仲的建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或: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自护其短。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给文中处加上标点符号
2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①。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②担而立,睨③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④十中八九,但微颔⑤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⑥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⑦酌油沥⑧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⑨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①自矜:自夸 ②释:放下 ③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④矢:箭⑤颔:点头⑥酌:舀⑦杓(sháo):同“勺”,勺子。⑧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⑨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25.解释下面带点字的意思(2分)
(1)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解释句子的意思(2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你读完了这个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完成练习。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 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28.在下列语段的正确停顿处用/断开。
2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欲:__________
乃:__________
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踞傲乎——骄傲自大 B.麒麟生诞——这里指诞辰
C.何以贺与——语气词,表示疑问 D.如今世上恶薄——厌恶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这个故事中的蝙蝠类似于生活中的哪种人?作者是讽刺还是赞美这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引、拉 不如 2.C 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援:引、拉。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弗若:不如。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此句是判断句,“也”“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作战,靠的是士气。此句是判断句。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意思: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句是判断句。
C.“甚矣,汝之不惠”的意思:你太不聪明了。此句是倒装句,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D.“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意思:莲花,是花中的君子。此句是判断句。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主旨。
文中对二人学棋的表现有明显的描述,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虽听之,—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作者用一个设问“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来加以揭示主旨,那就是学习要“专心致志”。
回答时围绕“专心”“专注”等关键词回答即可。示例:做事、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点睛】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4. 展示给大家看 理解 5.“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6.“合”字可分解为“人一口”,故可理解为“一人吃一口”。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盖头上题“合”宇以示众: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故“示众”的意思是展示给大家看。众莫能解: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故“解”的意思是理解。
5..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教”同“叫”;“啖”吃的意思;“复”又的意思;故答案是“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做此题,要认真理解“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曹操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合”字可分解为“人、一、口”,这三个汉字,杨修是通过把“合”字分解来知道魏武题字的意思,故理解为“一人吃一口”。
【点睛】参考译文: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7.C 8. 螳螂等待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凭树叶隐蔽自己。 对面的人拿对方的东西。 9.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贪婪、愚蠢的人
【详解】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县官当堂审问,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县官大笑,放他走了没有治罪。
13题中A选项中“遂”读“suì”,B选项中“数”读“shù”,D选项中的“诣”读“yì”,所以选择C,此题考查学生对小古文字音、字义的理解和运用。
现阶段,小古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部编版中出现了不少小古文的教材,小古文篇幅小,语言也通俗易懂,因此选择了这一篇小古文,培养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文言知识,学会看懂文章,帮助学生学习小古文。
14题和15题都是根据文中的信息,也可从选择题中找到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①螳螂等待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凭树叶隐蔽自己。②对面的人拿对方的东西。15题从对小古文的人物特点的两个方面来揣摩,发现此人不仅愚蠢,而且妄图用这个方法盗取财物,是个贪婪的人。因此答案是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贪婪、愚蠢的人。
10. C B 1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3.看来我这个圣人真是徒有虚名,惭愧惭愧!竟不能解答两个孩子的问题,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的看书,并解答你们的问题。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字词的解释,结合原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所以“为”的意思是“是”
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所以“为”的意思是“说”
11.本题考查的是划分节奏,根据原句的内容进行节奏划分,注意要结合现代汉语的含义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即可分析得出答案。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3.本题考查的是主观性题目,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相应的答案即可。注意答案要符合原文的主旨和内容。
14. 穿衣戴帽 到,去 于是 跑开 的 15.金子的主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抢别人的金子? 16.讽刺了社会上见钱眼开,为了利益盲目做事的人。
【分析】译文: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买了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解答时要结合自己已学知识,通读全文,理解全文意思。
15.此题考查翻译句子能力。解题时,必须结合文本去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金子的主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抢别人的金子?
16.此题考查文本的感悟能力。这则短文讽刺了社会上见钱眼开,为了利益盲目做事的人。
17. 穿 厌恶 18.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19.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因而齐国的百姓纷纷效仿。 20.①齐桓公自己不要穿紫色衣服;②齐桓公要明确表示自己厌恶紫色衣服。
【分析】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正在那个时候,几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
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正巧身边大臣中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齐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那个大臣说:“好的。”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国都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17.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的含义。“何不试勿衣紫也”意思是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衣解释为穿。“吾甚恶紫之臭”翻译为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恶是厌恶的意思。
18.本题考查给句子加标点,要在熟知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结合句意进行作答。画线句子的意思是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正巧身边大臣中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齐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应是“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作答。根据文中“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可知,造成齐国“五素不得一紫”这种局面的根源是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因而齐国的百姓纷纷效仿。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作答。根据文中“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吾甚恶紫之臭”可知,管仲的建议是齐桓公自己不要穿紫色衣服、齐桓公要明确表示自己厌恶紫色衣服。
21. 有人 缺点 22.:“ ?” 23.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24.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分析】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分析,作答本题,重点在于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第(1)句的意思是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其中“或”的意思是“有人”。第(2)句的意思是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其中“短”的意思是“缺点”。
22.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理解与运用。“曰”的意思是“说”,所以第一个空要用冒号和前引号。“北土亦有此物否”的意思是“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这是一个问句,而且话到这里就说完了,所以第二个空要用问号和后引号。
23.本题考查句的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要注意“并”、“欲”、“以”、“去”的翻译。
2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本文讲述的是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却说自己知道菱角,结果闹出了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道理: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25. 无他, 但手熟尔 指卖油翁 (各1分) 26.(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2分) 27.道理可以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久而久之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也可以是不要仗着自己有本事就自负自夸,只有勤奋与努力才是成功的秘诀。(意思对即可)(1分)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可得出“之”的指代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比较基础。
28.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29. 想要 于是 错 有的人
【分析】译文:赵高想作乱,恐怕群臣不听他的,于是他先做了一个实验,牵着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说错了吧!为何说鹿是马?”赵高问身边的人,身边的人有的说是马奉承顺从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于是就暗中用刑法陷害说鹿的人。此后大臣都怕赵高。
28.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断句。古文一般没有句读,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之便于理解的过程。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应该掌握一些有关断句的常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2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字词翻译。
“赵高欲为乱”的意思是,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欲”的意思是“想要”。
“乃先设验”的意思是,于是先安排了一次检验。“乃”的意思是“于是”。
“丞相误邪”的意思是,丞相错了吧?。“误”的意思是“错”。
“左右或言马”的意思是,左右大臣有的说是马。“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30.D 31.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只有蝙蝠没有来。 32.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作者讽刺这类人。(意对即可)
【分析】凤凰做寿,百鸟都来祝贺,唯有蝙蝠没有来。凤凰责问它说:“你处在我的管辖之下,有什么好骄傲的呢?”蝙蝠说:“我有脚,属于走兽,朝贺你有什么用?”一天, 麒麟做寿,蝙蝠也没有去。麒麟也责问它。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凭什么向你朝贺?”后来麒麟和凤凰见了面,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恶劣,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办法!”
3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
D.如今世上恶薄:恶劣的
3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句子的翻译,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即可。
3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明白文言文说明的道理。完成此题,抓住关键句“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即可分析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