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四)(共8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四)(共8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8 09: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第三部分 专题特训卷 (实现单点突破)
2023年广东中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四)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甲】岳阳楼记(原文略)
【乙】
仲淹遭母忧①。服除②,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母忧:母亲的丧事。②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凡.万余言( 总共,共 )
(2)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 率领,带领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晏 殊 大 惧 召 仲 淹 怒 责 之 以 为 狂
总共,共
率领,带领
/
/
/
3.结合【甲】文,简要分析【乙】文中范仲淹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3分)
①范仲淹守孝期满,立即上书陈述朝廷政令的得失以及民间利弊。②对于礼官想要讨好章献太后的做法,他敢于上奏,直言不可,履行自己作为臣子的职责,以保政治清明。(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范仲淹遭逢母亲的丧事。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回到京城,(他)向宰相上书,陈述朝廷政令的得失以及民间利弊,总共一万多字,(宰相)王曾看了后很称赞他。不久,(为了庆祝)冬至设立仪仗,主管礼仪的官员们商定意见想讨好章献太后,奏请天子率领大臣们在大殿上给太后献礼祝寿,范仲淹上奏认为不可以(这样)。晏殊很害怕(得罪太后),召来范仲淹,愤怒地责备他,认为他太狂傲。范仲淹端正脸色反驳说:“仲淹
受到您错误的赏识,常害怕不称职,不知道羞耻,没想到今天却因为正确的言论而得罪您。”晏殊惭愧,无言以对。
(二)【甲】醉翁亭记(原文略)
【乙】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①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有删改)
【注释】①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给予,赠送 )
(2)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 得到,获得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至 于 荫 长 松 藉 丰 草 听 山 流 之 潺 湲
给予,赠送
得到,获得
/
/
3.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最后一段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乐”。(3分)
【甲】文最后一段运用了衬托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乙】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把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进行对比,指出“其不能两得”,而李侯却做到了“两得”,从侧面证明了“李侯可谓贤矣”。
【参考译文】【乙】嘉祐二年,李侯凭借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攀登蒋山,品尝泉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这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漫流的那种水。喝了一口感到泉水味道甘美,就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
取尽天下的万物,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在松荫下乘凉,枕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然而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让他们动心的。或许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隐居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者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得到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
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现在李侯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林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到达了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
(三)【甲】湖心亭看雪(原文略)
【乙】金山夜戏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④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⑤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⑥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⑦,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⑧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兖(yǎn):兖州,位于山东省。②晡(bū):申时,即下午3时至5时。③舣(yǐ):停船靠岸。④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⑤傒(xī):仆人。⑥韩蕲(qí)王:南宋名将。⑦喧阗(tián):喧闹。⑧摋(sà):按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余道.镇江往兖( 取道 )
(2)呵欠与笑嚏俱.至( 都,全都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徐 定 睛 视 为 何 许 人 以 何 事 何 时 至 皆 不 敢 问
取道
都,全都
/
/
/
3.有人评价张岱金山夜戏是“狂”行,湖心亭赏夜雪是“痴”行,请简要概括他“狂”和“痴”的具体表现。(4分)
“狂”表现在:半夜划船到金山寺佛殿,盛张灯火,彻夜唱戏,锣鼓喧哗,惊吵众人,吓煞寺僧,甚至让其“不知是人、是怪、是鬼”;“痴”表现在:雪夜独自去湖心亭赏雪,遇到知音更是“强饮三大白”。
【参考译文】【乙】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午后三五点时,我就到达北固山,在江口停船靠岸。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将天空都喷洒成白色。
我十分惊喜。划动小舟经过金山寺时,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到处都漆黑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仆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
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闹,寺里所有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年老僧人,用手背按揉着眼睛,看得目瞪口呆,呵欠声和笑声、喷嚏声一起响起。(他们)慢慢地定睛,看(我)到底是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以及什么时候来的,可是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天将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要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人、是怪、还是鬼。
(四)【甲】鱼我所欲也(原文略)
【乙】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诚:忠诚。②廪(lǐn)丘: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③未之行: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快,赶快。⑥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万乘之君的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听说 )
(2)取舍不苟.也夫( 苟且,随便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君 子 之 自 行 也 动 必 缘 义 行 必 诚 义
听说
苟且,随便
/
/
3.【甲】文中的乞人和【乙】文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3分)
【甲】文中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是因为他虽然饥饿却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乙】文中的孔子拒不接受赠地,是因为他认为“君子当功以受禄”,君子的言行都要符合“义”的标准,在取舍上要做到“义”而不苟且。
【参考译文】【乙】君子自身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行为一定要忠诚于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给他廪丘邑作为孔子的食邑。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出来以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赶快驾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平民百姓,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但万乘之君的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这是因为孔子对待取舍都不苟且啊!
(五)【甲】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⑤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
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⑦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⑧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gǔ)稽:能言善辩,使人发笑。③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十日曰旬;每月初一曰朔,文中指一个月。④惩艾(yì):惩戒。⑤曩(nǎng)时:过去,从前。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然负.此自放( 依靠,倚仗 )
(2)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大概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每 阅 一 事 必 寻 绎 数 终 掩 卷 茫 然 辄 复 不 省
依靠,倚仗
大概
/
/
/
3.读了上面两篇选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示例:①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努力解决困难,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②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③学习必须讲究方法。
【参考译文】【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爱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我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愤读书以此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年龄渐长,记忆力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篇文章,一定会从头到尾翻寻几次,(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我虽然有勤奋刻
苦的辛劳,却常常因善忘而荒废了学业。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我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若干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六)【甲】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略)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不相说.( 同“悦”,愉快 )
(2)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派遣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战 不 胜 田 忌 不 进 战 而 不 死 曲 挠 而 诛
同“悦”,愉快
派遣
/
/
/
3.【甲】【乙】两文中的邹忌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甲】文中的邹忌有着自知之明并且勇于进谏、善于进谏,是个贤能的臣子。【乙】文中的邹忌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缺乏容人的度量,采用公孙闬的伎俩,因私废公(因一己私利而使齐国人才外流,使国家利益蒙受了损失)。
【参考译文】【乙】成侯邹忌做齐国的相国,田忌做齐国的大将,两人相处很不愉快。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什么不为大王谋划讨伐魏国?如果打赢了,那是您谋划的结果,您可以立功;如果打不赢,那是田忌畏缩不前,交战而不敢拼命,不勇往直前,遭受挫败,就会被诛杀。”邹忌认为很对,于是就劝说齐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田忌屡战屡胜,邹忌把此事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着不少金子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派来的人,我们屡战屡胜,声势威名震动天下,想要干(建立国家的)大事,是否吉祥?”来算卦的人刚走出去,邹忌就派人逮捕了算卦的人,在齐王的面前验证算卦人所说的话。田忌(听到这事)就逃走了。
(七)【甲】三峡(原文略)
【乙】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
四处不摧②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削:陡峭。②摧:崩裂。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余竟.仰攀而上( 竟然,居然 )
(2)间.得一稍粘者( 间或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其 上 甚 削 半 里 之 后 土 削 不 能 受 足 以 指 攀 草 根 而 登
竟然,居然
间或
/
/
/
3.【甲】【乙】两文均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山。请分别对两文的侧面描写作简要分析。(3分)
由【甲】文中“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甲】文通过写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情形,从侧面突出山的高峻;【乙】文通过写作者攀爬的艰难与惊险重重,从侧面突出山的高峻和陡峭。
【参考译文】【乙】忽然发现层层山崖之上,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想登一次但不见有上去的路,想要舍弃它,又始终不能离去,于是命令顾仆放下行李,在路旁守住木胆,我居然仰面攀登而上。那山上非常陡峭,半里之后,陡峭的山崖上的土不能承受脚踩的力量,就用手攀草根而上。过一会儿后,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碰到了石头。然而石头也不牢固,踩上去就坠落,手攀岩石也坠落,间或到了
一处稍黏的地方,双腿绷紧手指抓牢,像平贴在崖壁上一样,不能挪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攀缘之物,想往下也没有立足之地。生平所经历的险境,没有超过此处的。很久之后,(我)先试着摸到那能承受两手两脚、四处都不会崩裂的石头,然后悬空移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移动一只脚,一边的手脚牢固了,接着再悬空移动另一边的手脚,幸好石头没有坠落;可又手脚无力想要下坠。过了很久,(我才)侥幸攀登上去。
(八)【甲】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不可名.状( 说出 )
(2)佳木异.竹( 珍奇的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为 溪 在 州 右 遂 命 之 曰 右 溪 刻 铭 石 上 彰 示 来 者
说出
珍奇的
/
/
/
3.【甲】【乙】两文分别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谢中书书》:借对山川之美的描写,抒发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右溪记》:借写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以及右溪长期不为人知、无人赏爱的状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参考译文】【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阴影相互遮蔽。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以及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的人。
(九)【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略)
【乙】
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初惧阽危①,屡有哀矜②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③。谋谟所及,遂无骨鲠④之臣;权要所在,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⑤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⑥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
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⑦,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
(选自姚思廉《陈书》,有删改)
【注释】①阽(diàn)危:危险,面临险境。②哀矜:哀怜,怜悯。③衡轴:古代天文仪器的转轴,这里比喻中枢要职。④骨鲠:原指鱼骨、鱼刺,这里比喻个性正直、刚健。⑤尸素:“尸位素餐”的略写,此指居位食禄而不尽职的人。⑥嬖(bì)宠:特指受君主宠爱的妃嫔。⑦寤:通“悟”,醒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皆委.之以衡轴( 托付,交付 )
(2)冀.以苟生( 希望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政 刑 日 紊 尸 素 盈 朝 耽 荒 为 长 夜 之 饮
托付,交付
希望
/
/
3.“亲贤远佞”是治国之道,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其重要性。(3分)
【甲】文中,“国恒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即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可见亲近贤臣的重要性。【乙】文中,陈后主亲近小人,对他们委以要职,致使国内的政务、法令日渐混乱,谋求私利之辈充斥朝廷,最终导致亡国,可见亲近小人的危害性。由以上分析可知,“亲贤远佞”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参考译文】【乙】陈后主出生在深宫之中,经妇人的手抚养长大,当上皇帝时,恰逢国家衰微,不知耕种的艰难。起初(他)畏惧危险,屡次发布同情百姓的诏书,后来局势逐渐安宁,(他)又煽动起荒淫、奢侈的风气。礼待公卿,只知道陶醉于文章美酒之中;亲近小人,都委以要职。所参与谋划的,没有正直的臣子;在当权职位的,无不是剥削民众的官吏。政治刑法日益紊乱,尸位素餐的人充满朝廷,荒废政事,通宵饮宴,宠爱妃嫔。
危亡不顾及,上下相蒙骗,众叛亲离,(陈后主)面临危难仍不醒悟,自投于井中,企图苟且活命。看他如此寻求保全自己,或许也就是民众中的下等了。
(十)【甲】桃花源记(原文略)
【乙】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①。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②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④,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选自梅曾亮《游小盘谷记》,有删改)
【注释】①陂陀(pō tuó):倾斜不平的样子。②謦欬(qǐng kài):咳嗽。③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④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探之不可穷.( 穷尽 )
(2)日且.暮( 将要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寺 傍 有 草 径 甚 微 南 出 之 乃 坠 大 谷
穷尽
将要
/
/
3.【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分别说说两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既表现了小盘谷的幽深难测,又增添了小盘谷的神秘色彩。
【参考译文】【乙】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然而到了那里,当地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只见高大的竹林遮天蔽日,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有犬吠声,急忙赶过去,终又见不到人。
大约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便来到一个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阔,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可见一条小小的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随山势高低而生长。大谷的形状像一个敞口的大钵,凭空发出的响声沉积在谷中,连咳嗽的声音也不能泄散出去;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涌出,一直流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躲避战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的地址应该在这里。”
到了傍晚,我们便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低垂,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在波涛中起伏。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这里了吧。”
(十一)【甲】小石潭记(原文略)
【乙】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①,三向皆水也。杠②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③。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
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④小舟,幅巾⑤以往,至则洒然忘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⑥,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⑦,有删改)
【注释】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杠(gāng):独木桥,小桥。③亏蔽:遮掩。④榜(bàng):摇桨,划船。⑤幅巾:古代男子以一幅绢束头发,称为幅巾,这里表示闲散者的装束。⑥磨戛:折磨。⑦北宋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遭受弹劾,罢职闲居苏州。后来,他建沧浪亭,并写下《沧浪亭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东顾.草树郁然( 看,视 )
(2)不类.乎城中( 像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前 竹 后 水 水 之 阳 又 竹 无 穷 极
看,视

/
/
3.【甲】【乙】两文均借景抒情,其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何不同?(3分)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描写沧浪亭旁水、竹、光影的优美、宁静,表现了作者对庸俗、势利的官场的厌弃,以及彻底醒悟后安适、怡然的心境。
【参考译文】【乙】一天去拜访学宫,向东看到郁郁葱葱的草木,高大的山和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和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四百多尺,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土地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我询问年老的人,他们说,这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祐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个地方,在这里来回地走,就用四万钱把它买了下来。我在
北面建造亭子,起名为“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房屋旁边是澄澈的小河和翠绿的竹子,阳光的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景致)会更加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而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十二)【甲】北冥有鱼(原文略)
【乙】
庄周游于雕陵①之樊②,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③,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④不逝目大不睹。蹇裳⑤躩步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⑦逐而谇⑧之。
(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注释】①雕陵:栗园名。②樊:此处指园圃。③感周之颡(sǎng):触到了庄周的额头。④殷:大,广。⑤蹇(qiān)裳:此处指提起衣裳。⑥躩(jué)步:快步行走。⑦虞人:看管栗园的人。⑧谇(suì):责骂。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物固相累.( 牵累 )
(2)捐弹而反走.( 跑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庄 周 曰 此 何 鸟 哉 翼 殷 不 逝 目 大 不 睹
牵累

/
/
/
3.《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乙】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2分)
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形,否则会后患无穷。(或:只顾眼前利益者必有后患。或:万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物物相得亦相牵累,利害是并存的。或:应多角度看待问题。)
【参考译文】【乙】庄周到雕陵之圃游玩,看见一只异鹊从南方飞来。异鹊双翼宽广有七尺多长,眼睛又圆又大足有一寸,触到了庄周的额头后,停在了栗林中。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广却不能远飞,眼睛大却看不清东西。”于是提起衣裳快步走去,手拿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看见有一只蝉因为找到了一块浓荫,正在得意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全。而螳螂正在利用树叶做遮蔽,准备攻击这只蝉,因为见到猎物可得而忘记了自
己的形体。异鹊见到螳螂有利可图便跟了过去,只贪图捕到螳螂却不顾自己的性命。此情此景使庄周惊恐,警惕地说:“哎!万物原本就是相互牵累,彼此两两相互招引呀!”想到此,他便扔掉弹弓,急忙返身往回走,而看管栗园的人发现后,一边责骂着一边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