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惊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 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中华民族无比重要的精神基因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
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能够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勇者不惧外在的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C.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第三段结合抗疫现实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D.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勇者不惧”的大勇。
3.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分别论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项是( )
A.“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节选)
冯骥才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此后据消息灵通的裁缝老婆说,矮男人又出了什么现行问题,进了监狱。高女人成了在押囚犯的老婆,落到了生活的最底层,自然不配住在团结大楼内那种宽敞的房间,被强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她搬到离楼十几米远孤零零的小屋去住。这倒也不错,省得经常和楼里的住户打头碰面,互相不敢搭理,都挺尴尬。但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单单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生活,上班下班,走进走出,点着炉子,就提一个挺大的黄色的破草篮去买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但有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时节,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人大变了样子,浑身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褪去了光泽和血色。他回来径直奔楼里自家的门,却被新户主、老实巴交的裁缝送到门房前。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地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一切如旧。大楼里的人们从他俩身上找不出任何异样,兴趣也就渐渐减少。无论有没有他俩,都与别人无关。
一天早上,高女人出了什么事。只见矮男人惊慌失措从家里跑出去。不会儿,来了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一连好些天,那门房总是没人,夜间也黑着灯。二十多天后,矮男人和一个陌生人抬一副担架回来,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走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 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这草篮就是一两年前高女人天天使用的那个。如今提在他手里便显得太大,底儿快蹭地了。
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看。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她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的病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没有更多的福气,在矮小而挚爱她的丈夫身边久留。死神和生活一样无情。生活打垮了她,死神拖走了她。现在只留下矮男人了。
偏偏在高女人离去后,幸运才重新来吻矮男人的脑门。他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只剩下被裁缝老婆占去的房子还没调换回来。团结大楼里又有人眼盯着他,等着瞧他生活中的新闻。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
“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度过了她的极盛时代,如今变得谦和多了。权力从身上摘去,笑容就得挂在脸上。她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去到门房找矮男人。照片上这女人是她的亲侄女。
她坐在矮男人家里,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几年过去,至今矮男人还是单身寡居,只在周日,从外边把孩子接回来,与他为伴。大楼里的人们看着他矮墩墩而孤寂的身影,想到他十多年来一桩桩事,渐渐好像悟到他坚持这种独身生活的缘故……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6.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入狱后,高女人被迫与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搬到孤零零的小屋去住,静静地坚强地等待矮丈夫的归来,表现出她坚强而忠贞的品质。
B.矮丈夫出狱回到家后,夫妻见面,没有言语,只见妻子跑回屋里,丈夫拿起斧头劈柴。这些无言的动作,真实展现了他们悲喜交加的心理状态。
C.“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一个枯槁”“显得更高”等多处描写,表明高女人身心已遭摧残。
D.这对夫妻遭受了众人的冷眼和中伤,自始至终却没有对任何人进行过言语上或者肢体上的还击,他们只是过他们自己的平静生活,相伴到老。
7.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房子主人的变换,巧妙地反映了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矮丈夫和高女人在生活方面的变迁,展现了他们身上隐忍大度的精神品格。
B.“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看”中,作者用“刷一层粉”来形容高女人病情严重,为下文高女人病死埋下了伏笔。
C.文中“团结大楼的人们”虽然生活在“团结大楼”中,但缺少真正的团结,他们时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夫妇,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D.本文以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通过大量的描写,展现了夫妇二人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践踏人性的社会环境。
8.文中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情节上?请简要概括。
9.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裁缝老婆”这个角色,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B.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C.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D.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游”意思不相同。
B.“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与《论语·颜回》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相同。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D.“知与之为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年轻时就认识管仲,知道他贤能。虽然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还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B.管仲回顾自己与鲍叔牙的多年友情,从借钱、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谈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由此可见鲍叔牙的大度。
C.管仲主张国家下达政令要如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他任齐相时,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可见管仲的民本思想。
D.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为理由攻打楚国,是为了表示齐王不是为了少姬之事,而是为了周王室的利益。表现了管仲的政治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
14.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劳劳亭①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③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④。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且。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16.请分析本诗最后两句中景的特点和所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借舆马舟楫作比,从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杜甫《登高》中诗人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集体奖花落13位“银发知播”。他们平均年龄77岁,有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馆研究院副馆长,也有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借助短视频与直播,他们将毕生所学授以他人,孜孜不倦地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在全国网友之间掀起了一场知播狂欢。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直播间,“银发知播”无疑是一股可贵的清流。直播过程中,他们从不求打赏,也从不通过和其他主播PK来吸引粉丝、增加流量,而是凭借着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将毕生所学 ① 。他们通过扎实功底和丰富阅历的加持,主动求变,“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最专业的知识”,让许多“门外汉”都能听得 ② ,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了770多万粉丝。
不老的心态,自信的容颜,积极的探索,热情的奉献—— ③ ,更是他们感动中国的深层原因,就像颁奖词写的那样“春蚕不老,夕阳正红”。对于粉丝学员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既幸福又奇妙的知识之旅; ④ ,这又是一段多么带劲、多么高光、多么有意义的人生体验。
18.请在文中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成语;在③④两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相比游戏主播、才艺主播、美妆主播等说法,“银发知播”这一称呼有什么特别之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中国各地饮茶习惯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喝红茶、花茶,南方人爱喝绿茶,边疆各少数民族爱喝紧压茶,比如蒙古人爱喝奶茶,藏族人爱喝酥油茶。有饮茶谣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a。”各地的茶馆也各具特色。四川的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苏杭的茶馆以幽静雅致著称,广东的茶馆与“食”结合,北京的茶馆富于文化韵味。北京作为古代帝都,历史上的茶馆名目繁多,有大茶馆、书茶馆、清茶馆、野茶馆等,老北京的大茶馆是具有多种功能的饮茶场所。
茶文化是介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文明,它以物质为载体,在物质生活中渗造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饮茶品茗开始的。进入中唐,茶成为日常生活饮料,禅寺茶风的兴盛推动了文人茶文化的形成,禅寺成为文人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会”则成为b连接茶与文人的桥梁,一般由僧人邀请文人到寺院中品茶,借此机会赋诗酬唱,进行c切蹉交流,茶会实际上是一种品茶会兼赋诗会的形式。唐代陆羽组织的大型茶会——杼山茶会,也是一种大型诗会,这种茶会一直到清代都延续不绝。随着文人对饮茶的参与和推动,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人茶文化,给亲朋寄茶,一般都是茶和诗同寄,而收到茶后,也需以诗相谢。茶兴助长诗兴,茶与诗构成了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唐代杜甫和白居易、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诗词大家给我们留下诸多咏茶佳作。白居易一生d嗜茶成癖,留下多首咏茶诗。苏东坡所写的咏茶诗也不乏佳作,他曾把“佳茗”比作“佳人”,且自己嗜茶到了梦中也不忘饮茶的地步,成为一段佳话。
人们品啜香茗时,往往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煮叶索句、乐在清茗的东方饮茶习俗,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还孕育了中华儿女的生命之躯。
20.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a处的标点符号句号放到引号的外面才正确。
B.文中b处的“连接”不可换为“联结”。
C.文中c处的“切蹉”应改为“切磋”。
D.文中d处嗜茶成癖的“癖”与“洁癖”的“癖”读音不同。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2.民间歌谣是民间口耳相传的篇幅短小、抒情性强的韵文作品,常被简称为“民歌”。民间歌谣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传播,表现手法多样。请简要赏析上文中的饮茶谣。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人们享受着互联网等现代工具带来的资讯便利,但同时,也越来越养成了依赖心理,产生了伸手党一族,任何问题的答案都只想经过他人直接获得而不自己思索,或者随意向别人索要他人成果,久而久之,“有困难,上网查”成了一种共识,人们自我主动去发现、探索、创造的能力慢慢消退,然后又更加依赖别人,如此循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D 3.A 4.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语言,是引用;如第五段举出孔子的事例,是举例论证。 5.①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②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③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
6.D 7.C 8.鼓励并协助身患重病的妻子行走;谢绝许多人帮他续弦;保留当年的结婚照片:雨天上班时,仍保留高高举伞的习惯。 9.以裁缝老婆的妄下断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自私庸俗、趋炎附势的小市民这类人;用裁缝老婆的狠毒欺压与高女人、矮丈夫的善良忍让作对比,凸显了高女人、矮丈夫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用裁缝老婆的势利不改与“团结大楼”里的居民“友善地点头”作对比,肯定了这些居民身上人性的复苏。
10.D 11.A 12.A 13.(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放逐,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2)粮仓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服和食物充足了,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国君遵守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14.①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②其次是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他“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并因势利导地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失误。
③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事。
15.D 16.①结尾两句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勾勒了一幅独宿空船图,景象凄凉;
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羁旅思乡的孤单和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苦闷之情。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①倾囊相授 ②津津有味(明明白白)
③这是他们吸引网友的人格魅力
④对于退休后的老人来说(对于“银发知播”来说/对于他们自身来说) 19.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突出参与者的年龄特征,又点明了他们的身份和直播的内容,是一种新颖、形象、时尚的表达。
20.C 21.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孕育了中华儿女的生命之躯,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 22.①全篇采用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通韵法,使节奏富于韵律,给人以美感。
②运用排比、夸张的手法,将人们已离不开茶饮的日常生活情形展现出来,表达民众对茶饮的喜爱。
③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加上篇幅短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利于口头传播)。
试卷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