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7 23: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字词含义,疏通文章大意,背诵全文。(重点)
2.学习文章简洁的语言和层层设疑的方法,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难点)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朗读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在《道德经》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幸福社会。在陶渊明的笔下,也有过这样的幸福社会,良田、美池、桑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桃花源,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美景。
二.自主学习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诗文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统治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3.文体知识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认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记景抒情,托物言志。“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2)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
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4.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①舍: 便舍船(放弃、舍弃) 屋舍俨:(房屋)     ②志: 处处志之(做记号) 寻向所志(标记,记号) ③寻:
寻向所志(寻找)
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④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这)
既出,得其船(他的)
⑤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5、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③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邮电或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距离)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2)古今异义
(3)文言句式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②问所从来(倒装句。“所从”是介词结构“从所”的倒装)
③林尽水源(省略句。“尽”后省略介词“于”)
 
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朗读要求。
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句子节奏。
②带着感情,读出韵律。
6.整体感知
一、情景导入
习主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美好的生活是漫步田野,看青草发芽;美好的生活是畅游碧波,闻两岸花香;美好的生活是仰望蓝天,听大雁啼鸣;美好生活是红泥火炉,品清茶茗香。美好的生活更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之乐......
第二课时
1.合作探究
(1)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桃花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埋下伏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去桃源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2.品悟语言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来表达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的传奇性开头和归来复寻“遂迷”“未果”的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1)说说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2)课文在情节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层层设疑,情节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4.扩展延伸
围绕下列辩题开展班级辩论赛。
辩题:
正 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
反 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
5.反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