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3张PPT。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授课:怀化市三中历史教研组 肖 军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1.印章、红色与诚信 :红色的东方之光将燃起所有人心中的圣火;篆刻、书法象征文化中国 。 2.印信中的篆字又似一“京”字。3.字形幻化为一个飞奔撞线、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3.会徽下部是以中国书法写成的富于古意的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以毛笔撰写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根据这一标志说说中国文字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第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等。一、汉字和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图画文字----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斧”或锛 之后,文字逐步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于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商朝——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五车出,万里路,三尺剑,一张琴。”文中“五车”、“一张”运用甲骨文中之合体文字,即两字合写为一字。 甲骨文根据自己的属相,学写甲骨文动动手 鼠牛虎兔猴羊马蛇龙狗鸡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图画 象形字 汉字 文字演变脉络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商朝西周盛行于汉朝盛行于隋唐总趋势由繁到简.金文在甲骨文之后,出现了新的字体,这种字体多是铸在青铜器上,故称为铭文或钟鼎文。因为青铜在古代又称为“吉金”,故又把它称为金文。字体整齐遒劲,古朴厚重小篆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缘于当时六国的文字过于混乱而决定“书同文”。秦 李斯 峄山石刻 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有图案美隶书的出现---书法的形成期 隶书的出现是秦代书法发展的结果。相传是一位当时的狱吏程邈把大小篆的笔划由圆转改为方折,使得书写速度提高,后这种字体在公文中广泛使用,因当时写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于是这种字体就被称为“隶书”。
隶书字型结构平衡对称,整体安定。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趋势。起源:文字图画 文字图画汉字
成熟与演变
(1)形成:商代
(2)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总趋势:由繁到简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的两个发展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以实用功能为主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魏晋自发阶段自觉阶段总特点:实用、审美价值书法的源流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因此,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殷商的甲骨文起至唐楷书形成之前,中国文字的发展就是书法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可以分成篆、隶、楷、行、草五种,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书体的发生期(二)秦代的小篆发展到汉代的隶书—书体的形成期(三)从汉代隶书发展到魏晋之后的楷书、行书、草
书—书体的成熟期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楷书的发展
(1)始于东汉,通行至今。魏晋时期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各具特色,分别称为欧体、颜体、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范式。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睢⒚鞔?尼缑鳌⑶宕?紊芑?榷际敲?夷苁帧??樘氐悖罕驶?瓯浮⒔崽逖险??涤眉壑导?摺! ∮殖普?椋????媸椋?蚱渥中畏秸??驶?轿龋?峁咕?龋?哂薪锨康氖樾垂娣叮?勺骺?#?拭??椤J怯闪ナ檠荼涠?础4词加诤耗??⑿杏谖航?媳背?⒌剿逄剖贝锏蕉シ濉V郁?(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他的书法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宣示表》
钟繇---小楷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故宫博物院藏本) 柳公权《玄秘塔碑》“颜体”肥硕丰润、刚健雄强、显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
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
之称。欧阳询《化度寺碑》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长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劲瘦硬” 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北宋黄庭坚《送四十九姪诗帖》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 ,凡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共46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羁?椤妒俅禾眉恰肥橛谠?首谘佑尤??(1316年),是融合二王、李邕而又出以劲肆之作。墨迹为清人陈廷庆所藏 楷书《西厢记全本》??明: 文徵明 清:何绍基书法作品《楷书册》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草书怀素《自叙帖》 特点:结构简便,笔划纠连。书写流畅、快速。但不易识别。张旭?《肚痛帖 》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单刻帖。无款。草书,6行30字。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趣,内撅外拓,千变万化,神彩飘逸,极至情趣。)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睢⒚鞒?尼缑鞯热说男惺椋??幢甘苁廊讼舶?P惺椤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贴》 苏轼名家作品赏析:天下第三行书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 ?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米芾
黄庭坚详备
严整
实用
简约
流畅
审美兼具魏晋(定鼎)钟、王
唐(盛世)欧、颜、柳魏晋以来,名家辈出,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张旭、怀素东晋王羲之、唐颜真卿、北宋苏轼、元赵孟睢⒚魑恼髅鞴鄄焱计?家?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片中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字体?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讨 论:
汉字为何具有如此的生命力?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通畅无阻
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
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笔墨丹青中国画远古中国绘画艺术,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颧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秦汉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彩陶画萌芽—成熟帛画以形写神顾恺之吸收外来风格展、阎、吴
敦煌壁画宫廷画、风俗画张择端文人画-特点王冕、徐渭、郑板桥根据表格阅读课文谈谈我国绘画发展基本脉络二、笔墨丹青中国画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
岩画、壁画、陶画 游牧渔猎等生活画面线条稚拙 色彩简单自然 生动 质朴 粗犷战国至汉
帛 画珍禽异兽 神仙鬼怪色彩鲜艳 气势宏大浪漫 神秘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质朴与浪漫,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原始黑山岩画狩猎图原始花山岩画战争庆典牧放图《鹳鱼石斧纹》 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马王堆帛画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魏晋时期顾恺之盛世唐朝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铜镜为圆形,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梳妆盒。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 布局严整,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魏晋的凸显个性:佛教、道教的发展,崇尚气节的社会风气,使这一时期的绘画凸显个性。顾恺之 “以形写神”(布局严整,线条流畅)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顾恺之-----洛神赋图送子天王图---吴道子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人物动态、神情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以形写神”和离时于空的一大杰作。展子虔-----游春图步辇图--------阎立本 640年唐太宗会见吐蕃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情景唐朝的雍容华贵: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代的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盛唐气象。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一)文人意趣1、文人山水画的兴起 衬景 独景 写实 写意 2、宋元山水画北宋 阳刚豪放
南宋 墨色恬淡3、明清花鸟画朱耷(八大山人)、郑板桥
王维诗意画元朝王冕的墨梅图元王冕《墨梅图》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徐渭:《牡丹蕉石图》 徐渭晚年又号青藤道人。性情奔放,不拘礼节。画法学米南宫。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极佳妙;笔简意赅,善于概括事物的形象,实开明代以来水墨写意一画的新风格。此幅墨韵气势,奔放横溢。其特点更在于他以笔墨形象寄予浓烈的思想感情。“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 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由于地域、理念、师友等各种原因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明清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一团和气图》
明宪宗朱见深 清初八大山人朱耷《安晚册》之四。郑板桥的《兰竹图》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二)民间风情
1、市井生活画
2、木刻版画3、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 1、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2、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按技法分: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
设色与墨笔
按艺术风格分:工笔重彩画、水墨淡彩画中国画分类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内容概述三、京剧的出现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1.产生背景【思考】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
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思考】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2.傩的发展【讨论】怎样设计一种曲艺形式能博采众长,吸引观众?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产生背景 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原因】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探究】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
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曲创作之中?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总结】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九儒十丐,他们的地位仅高于乞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群众,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元代杂剧的出现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窦娥冤》插图《窦娥冤》书影《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代剧本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以后的各戏种不断将之改编并搬上舞台。元曲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①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②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
③为什么这些戏种都要到北京表演?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1.产生背景 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昆曲由于脱离群众、曲辞深奥,逐渐衰落。“花部”的地方戏高度繁荣,最为流行的是弋阳腔体系。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如果京城要搞什么庆典活动,就更成为各戏种展示自己的良机。①京剧的发端遇到了什么契机?
②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③在北京地区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情况下,假设你是徽班的班主,你要怎样才能使你的徽班在北京站住脚跟,吸引观众,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2.产生过程标志事件是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京剧的发端的契机是: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 清乾隆年间弋阳腔系统的四大徽班入京后,对秦腔、昆曲等诸腔调兼收并蓄,并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使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2.产生过程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综合性唱念做打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形成:
a、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b、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c、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发展:
a、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b、清末明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c、民国以来,走向世界问题探究: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京剧的表演特色A、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B、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C、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D、唱、做、念、打结合;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E、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清·沈容圃作《同·光十三绝》老生、武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
小生:徐小香,
旦角:梅巧玲、朱莲芬、时小福、余紫云,老旦:郝兰田,
丑角:杨鸣玉、刘赶三。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课堂练习怀化市第三中学 肖 军D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课堂练习怀化市第三中学 肖 军D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局部)3.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了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决定其如此演变的因素有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
②受书写工具影响③有利于交流传播 ④摒弃文化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课堂练习怀化市第三中学 肖 军DA. B. C. D.4.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下列书体中属隶书的是
课堂练习怀化市第三中学 肖 军D5.“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课堂练习怀化市第三中学 肖 军B【知识卡片】 文房四宝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工具。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依赖于毛笔的发明。
1、笔 毛笔可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软毫多用羊毛、鸡毛等制成,含墨能力强,书写时笔画可以有丰富的变化,行文连贯饱满,气势不断。在书写行书与草书时更能表现书写者的情感。硬毫弹性及利墨性好,书写气势锐利稳健,且较容易控制,适合用于书写楷书等结构要求严格的书体。兼毫由两种动物的毛发制成,兼有软毫与硬毫的特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有了一支好的毛笔,书法家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创作。
2、墨 古时书法家写字用墨颇为讲究,用墨块加水研磨成墨汁使用。由此又可以分为油烟墨、松烟墨等等。
3、纸 在书写和创作书法作品时我们用的纸通常都是“宣纸”。宣纸有生宣与熟宣之分,生宣未经加工,发墨、渗水能力极强,书写流畅,笔划变化丰富,中间浓,两边淡立体感强烈,所以适合用于书写行书和草书,使书法作品更具表现力。熟宣在经过加工以后,其发墨性受到了控制,书写时笔画线条的凝聚加强,适合于书写小楷等笔画线条较小的作品。
4、砚 砚是在书写时盛墨用的。我国共有四大名砚即端砚(广东端州),红丝石砚(山东青州),澄泥砚(山西绛县),和洮河砚(甘肃临洮县)。好的砚台质地坚润,发墨细腻,蓄香持久,且极为珍贵,历来为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