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3 16: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花阴》  
教学目标  
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教法建议  
1、朗读;2、讨论;3、比较拓展;4、多媒体技术支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大家知道郭老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吗?李清照!  
我们从对联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1、金石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一起写的一本研究考古金石的论著。2、漱玉集是李清照的作品集。后主,南唐后主李煜,沈谦《古今词话》里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说二李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漱玉集》中一篇重要作品《醉花阴》。  
二、组织诵读  
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  
三、切入提问  
1、找出全诗的词眼——愁  
“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2、李清照表达的什么愁?从何处看出来?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即“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  
3、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讨论。  
把握表达手段:细节,形象,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季节:佳节又重阳点出愁的原因。一个“又”字说出了与亲人分别的时间长。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用时间的推移写出在家的空虚,无聊。  
细节:愁永昼(时间长)、销金兽(空虚、无聊)、凉初透(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寒冷,彻夜难眠)、把酒(借酒消愁)  
意象:人比黄花瘦 A、用人瘦胜似花瘦,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蓄表达离思之重。B、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映衬,形神相似。C、花瘦而触及己瘦,物我交融。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  
这是“一个人”的独守,是一个失眠女子的倾诉。  
4、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  
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讨论。  
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闺怨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闺怨诗的作者都是男诗人。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要知道这是封建社会,而不是今天的现代语境,不是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所以我们从《醉花阴》委婉、含蓄的文字中看见了一个真诚、率真的李清照  
5、背诵  
在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了,可以安排检查背诵,看学生是否能够背出,是否能够以声传情达意。  
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再播放视频朗诵。  
5、处理“研讨与练习”  
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做一个当堂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对《醉花阴》的艺术表达作一个深入的讨论。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但点到为止。因为仅仅这一首词就不必多说了。  
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具有感人的魅力。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也是我们对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  
可以就中国古典诗歌“人”与“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设计一个练习,看看学生的积累如何。要注意集中,不可散开。突出“花”的行色与人的情感的对应关系。诗意的表达都是具体形象的。  
训练学生的想像与联想。并由此引入写作方法的借鉴,点拨之。  
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板书:  
“人面桃花相映红。”“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向脸两边开。”  
B、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仍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向下一课引导: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庭妇女吗?引出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  
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这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  
六、附录板书  
醉花阴  
李清照  
   
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  
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  
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  
   
《声声慢》  
一、解题  
慢 就是慢词表示长调,语气比较舒缓。  
二、 出示学习目标:在诵读中体会语言、感受形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先同学自己吟读,(再次打开“二泉映月”音频做背景音乐),  
评点(语速,语调,轻重缓急,韵律,感情),后然让同学评点。再让同学诵读。  
四、分析鉴赏  
1、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眼:愁(板书)。  
2、知人论世,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早年生活(前期)李清照出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郁凄怆。(《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之一。是她在遭受一连串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历来人们公认是她的代表作。)  
明确: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  
社会意义: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  
3、《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愁”的。  
A、 在抒发情感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首先是她是用叠词,那种感情那种氛围更浓厚,可以让愁使人感觉更加丰富。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有层次感。  
因为她写《声声慢》的时候她的丈夫已经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所以说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开始寻觅。从生活常识来看,人在下列情况下才寻觅: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寻觅,但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她以前那段所有的美好时光,美好的日子。但最后找的结果只是冷冷清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是非常凄惨。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冷冷清清。这里的冷清不仅描写环境,更暗示出内心的环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是写心情或者说心理。  
动作――环境――心理(板书)  
恍惚――寂寞――悲伤(板书)  
古人有时只是连用几个叠字,就有无限的妙处。比如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如果要我们来写可能会是“很深的庭院”,或是深深的庭院。而这就是叠字的妙处。写作时要借鉴。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么理解啊?愁字写不完,愁字概括不了“我现在的心情”,愁啊,不尽的愁!  
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本文是借景抒情。  
酒秋风过雁黄花雨梧桐  
选一意象,小组讨论: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假如你是李清照你看到这些景物你会想到些什么?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入:酒淡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2、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雁”有离愁的象征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此处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意象来抒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此,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同:明确: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②节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 http: / / www.21cnjy.com )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总结:《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  
六、结尾: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批注:一生怀愁绪,念国、念家、念人。 后世颂美名,颂词、颂画、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