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 求解平行线问题的三招
在学习平行线这节内容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一方面对平行线的性质、判定定理背得头头是道,另一方面题目到手却又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平行线问题的解题策略领会不够,分析问题思路不畅所至。下面向同学们推荐求解平行线问题的三个妙招.
题中出现平行线这个条件.有什么用?如何思考: 联想平行线的性质。题设实质上就是告诉了我们可得相等的同位角、内错角或互补的同旁内角.此法可简记为”平行找角等或补”。
例1 已知:如图1,AB∥CD, BC∥DE
求证:∠B+∠D=180°分析:由AB∥CD可知内错角∠B=∠C,类似地,从BC∥AD可得∠C+∠D=180°,故∠B+∠D=180°。 ??例2??????? 已知, 如图2,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70°,∠ACB=50°,
求∠EDC与∠BDC的度数。 分析:从条件联想。
由DE∥BC可得到很多相等和互补的角,到底选用哪些角呢?这是此题和上题的不同之处,也是初学几何证明或计算时感到为难的地方。一般地说,应选用与已知条件和求解结果有关系的角。本题中,选用∠1=∠2,∠3+∠2+∠B=180°这两个关系较好。由CD平分∠ACB知∠1=∠ACB=×50°=25°,由∠B=70°知∠3+∠2=180°-70°=110°,故∠BDC=∠3=110°-∠2=85°。
题中出现的角相等或互补有什么用? 结合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可能推出两线平行。 同样地,在判定两线平行时,应从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等方面去挖掘条件。 这一过程可记为“角的等补推平行”。例3 已知:如图4,∠1+∠2=180°,求证:∠3=∠4
分析:∠1、∠2和∠3、∠4在位置上没有直接联系,更无数量关系。∠1、∠2互补有何用? 可以推出两线平行吗?但∠1、∠2不是同旁内角,是否可以转换?从图形中不难发现:∠1=∠5,∠2=∠6。故∠5+∠6=∠180°。由此可得AB∥CD。所以∠3=∠4立即可得。 大家知道,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建立在“三线八角”这样一个完整图形之上的,因此,一旦题中的图形缺少平行线或第三条直线(通常称为截线),应设法添补直线,以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或判定定理。 ? ????例4? 如图,已知AB∥DE。
求证:∠BCD=∠B+∠D。
F1分析一 从条件联想联想(1) 条件AB∥DE有何用?按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相等的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同角。为此,延长BC交DE与F,则∠B=∠1。又∠BCD=∠D+∠1(一外角等于不 相邻的两内角之和),从而∠BCD=∠B+∠D。 类似地,延长DC交AB也可证得此题。联想(2)F12BC、CD作为AB、DE的截线是短了些,为此过C作CF∥AB,由AB∥DE知CF∥DE,从而∠1=∠B,∠2=∠D,故∠BCD=∠1+∠2=∠B+∠D。分析二 由结论分析。1 本题求证结论是∠BCD=∠C+∠D, 从其结构看很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但图中没有三角形。故延长BC交DE于F(或延长DC交AB), 此时∠BCD=∠1+∠D=∠B+∠D。F注:分析二和分析一(1)中所添辅助线完全一样,但其思维过程却不尽相同。分析一(1)是从找一条完整的截线为出发点延长BC,分析二却是从构造三角形使∠BCD为一外角作为出发点而延长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