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NO比N2稳定
B.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C.1molN2(g)和1mol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80kJ
D.1molN2(g)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
2.和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它们在催化转化器中能反应生成氮气和,对此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变压强不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B.使用催化剂能同时增大正、逆反应的速率
C.缩小体积能增大反应速率
D.升高温度能增大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
B.1 mol C燃烧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就是C的燃烧热
C.1 mol H2燃烧生成水时放出的热量是H2的燃烧热
D.相同条件下,1 mol H2O(l)完全分解吸收的热量与H2、O2化合生成1 mol H2O(l)放出的热量值相等
4.“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关于如图所示三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时,①中上部汇集了固体
B.加热时,②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变为无色
C.加热时,③中溶液红色褪去,冷却后溶液变红
D.三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5.观察如图所示装置,可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表中所列的M、N、P对应物质可构成该装置的是
选项 M N P
A 锌 铜 稀硫酸
B 铜 铁 稀盐酸
C 银 锌 硝酸银溶液
D 锌 铁 硝酸铁溶液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既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压强改变几乎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表示
C.平衡时的转化率是指平衡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其初始物质的量之比
D.化学平衡是所有可逆反应都存在的一种状态,达到这一状态时反应停止
7.科技助力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成功举办了一次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展示了国家的日益强盛。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冬奥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属于清洁能源
B.颁奖礼服内胆添加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石墨烯属于高分子材料
C.国际速滑馆“冰丝带”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滑雪服采用的剪切增稠液体(STF)材料。在常态下处于粘稠的半液体状态,高速撞击下分子立刻相互连接形成防护层,对运动员有保护作用
8.有关如图所示四个常用电化学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I所示电池中,的作用是作催化剂
B.图Ⅱ所示电池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不断增加
C.图Ⅲ所示装置工作过程中,电解质溶液质量将增加
D.图Ⅳ所示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9.在容积固定的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H=a kJ·mol-1,若充入2 mol CO(g)和4 mol H2(g),在不同温度、不同时段下H2的转化率如下表:(已知a1≠a2)
15分钟 30分钟 45分钟 1小时
T1 45% 75% 85% 85%
T2 40% 60% a1 a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T1℃下,45分钟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根据数据判断:T1C.T2℃下,在前30分钟内用C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20 mol/(L·h)
D.该反应的△H>0
10.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的是
A.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反应
C.铁与稀硫酸反应 D.石灰石高温分解
11.常采用三元催化器处理汽车尾气中NOx,CO和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其简易工作原理如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x=1,CO和NOx反应中N2与NOx的反应速率相等
B.若x=2,碳氢化合物为C8H18,则碳氢化合物与NOx的反应只有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C.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D.三元催化剂能增大正反应速串,同时减小逆反应速率
12.锌—铜原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由锌片流向硫酸铜溶液再流向铜片
B.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C.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质量增加
D.该装置能将化学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13.一定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395mol/L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D.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
14.已知:H2 (g)+F2(g) =2HF(g) △H=- 270 kJ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B.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在相同条件下,2 mol 氟化氢气体的总能量大于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的总能量
D.2 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积1mo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15.在体积为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中与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
B.V(CO2)=V(H2)
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同时生成
D.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
16.氧化剂在反应时不产生污染物,被称为绿色氧化剂,因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某实验小组以分解为例,探究浓度、催化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常温下按照下表所示的方案完成实验。
实验编号 温度(℃) 反应物 催化剂
① 20 253%溶液 无
② 20 255%溶液 无
③ 20 255%溶液 0.1g
④ 20 255%溶液 1~2滴1溶液
⑤ 30 255%溶液 0.1g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同学甲在进行实验①和②时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资料显示,通常条件下过氧化氢稳定,不易分解。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可采取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实验③、④、⑤中,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如甲图所示。分析该图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乙设计了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进行定量分析,以生成20气体为准,其他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
(4)向某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6A、0.2C和一定量(未知)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在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变化。请回答: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若,则内反应速率___________,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③B的起始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平衡时体系内的压强为初始状态的___________倍。
17.化学反应与生产研究息息相关,我们不仅关注能量变化,还需要关注化学反应的快慢和程度。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理论上不可以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B.
C.
D.
(2)将氢气与氧气的反应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如图所示(a、b为多孔碳棒)其中_______(填A或B)处电极入口通氧气,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当消耗标准状况下氢气11.2L时,假设能量转化率为85%,则导线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3)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发生X、Y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反应,X、Y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反应开始至2min时,Y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③2min时,v正_______(填“>”“<”或“=”)v逆。
18.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1)请利用反应“”设制一个化学电池,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③当生成的气体标在准状况下的体积为时,电路中电子转移了_______
(2)已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电池中有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①这个电极是燃料电池的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另一个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②随着电池不断放电,电解质溶液的碱性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通常情况下,甲烷燃料电池的能量利用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烷燃烧的能量利用率。
三、计算题
19.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用阿伦尼乌斯公式的一种形式表示:。式中k1、k2分别为温度T1、T2时某反应的速率常数;E为反应的活化能(单位:kJ/mol)(假定活化能在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是常数)。又对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
(1)现知在300K,鲜牛奶5小时后即变酸,但在275K的冰箱里可保存50小时,牛奶变酸反应的活化能是_______。
(2)若鲜牛奶存放2.5小时后即变酸,则此时温度为_______。
20.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写下列空白:
(1)从开始至2min,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2)2min后气体z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1min时,v正(X)_______v逆(X),2min时,v正(Y)_______v逆(Z)(填“>”或“<”或“=”)。
(5)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甲中v(X)=9mol·L-1·min-1,乙中v(Y)=0.5mol·L-1·s-1,则_______中反应更快(用甲、乙回答问题)。
(6)在2min时向容器中通入氩气(容器体积不变),X的化学反应速率将_______(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7)若X、Y、Z均为气体(容器体积不变),下列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是_______。
a.X、Y、Z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
b.气体混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c.反应已经停止
d.反应速率v(X)︰v(Y)=3︰1
e.2v(X)正 = 3v(Z)逆
f.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四、实验题
21.I.为比较和对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的快慢,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改为_______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
(2)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
(3)查阅资料得知:将作为催化剂的溶液加入溶液后,溶液中会发生两个氧化还原反应,且两个反应中均参加了反应,试从催化剂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和_______。
Ⅱ.欲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是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4)该实验不能达到目的,若想证明是催化剂还需要确认_______。
(5)写出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 CO初始浓度/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Ⅰ 280 82
Ⅱ 280 b 124
Ⅲ 350 a 82
(1)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为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的是实验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3)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___________(填“甲”或“乙”)。
参考答案:
1.C
【详解】A. N2键能为946kJ/mol,NO键能为632kJ/mol,键能越大,越稳定,则通常情况下,N2比NO稳定,选项A错误;
B. 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反应生成NO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直接生成NO,选项B错误;
C. 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为946kJ/mol+498kJ/mol=1444kJ/mol,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为2×632kJ/mol=1264kJ/mol,则1mol N2(g)和1mol 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444-1264)kJ=180kJ,则1mol N2(g)和1mol 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80kJ,选项C正确;
D. 吸收能量为1444kJ/mol,放出的能量为1264kJ/mol,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1mol N2(g)和1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2.A
【详解】A. 改变压强,如果改变容器的容积,能改变物质的浓度,则可以改变反应速率,A错误;
B. 使用催化剂可同时增大正、逆反应的速率,B正确;
C. 缩小体积相当于增大压强,能增大反应速率,C正确;
D. 升高温度,吸热方向、放热方向的反应速率均增大,只是吸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程度更大,D正确;
故选A。
3.D
【详解】A、燃烧热是指在25 ℃、101 kPa下,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A错误;
B、碳燃烧生成的稳定化合物应为CO2,B错误;
C、H2燃烧时的条件及生成水的状态不确定,故1 mol H2燃烧生成水放出的热量不一定是H2的燃烧热,C错误;
D、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相同条件下,1 mol H2O(l)完全分解吸收的热量与H2、O2化合生成1 mol H2O(l)放出的热量值相等,D正确。
答案选D。
4.A
【详解】A.加热氯化铵分解,在上方HCl与氨气化合生成氯化铵,则①中封管内固体由下方转移到上方,A正确;
B.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加热时氨气逸出,酚酞溶液褪色,冷却时氨气溶于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B错误;
C.二氧化硫可使品红褪色,化合生成无色物质,加热可分解,则加热时,③中溶液变红,冷却后红色褪去,C错误;
D.可逆反应应在同一条件下进行,题中实验分别在加热条件下和冷却后进行,不是可逆反应,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5.C
【分析】该装置没有外接电源,是原电池装置。原电池中,负极材料比正极材料活泼,且负极材料是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逐渐减少,正极质量增加或放出气泡。根据题意知,N极是负极,M是正极,且N极材料比M极活泼,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锌比铜活泼,即M极材料比N极活泼,不符合题意,故A不选;
B.M极上放出氢气,M棒不会变粗,故B不选;
C.锌比银活泼,即N极材料比M极活泼,且M极上有银析出,M棒变粗,锌逐渐溶解,N棒变细,符合题意,故C选;
D.锌比铁活泼,即M极材料比N极活泼,不符合题意,故D不选;
故选C。
6.A
【详解】A.既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压强改变后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不变,即改变压强几乎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A正确;
B.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表示,B错误;
C.平衡时的转化率是指平衡时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与其初始物质的量之比,C错误;
D.化学平衡是所有可逆反应都存在的一种状态,达到这一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即反应并未停止,D错误;
故答案为:A。
7.B
【详解】A.冬奥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燃烧产生大量热量,且产生水不污染环境,因此氢气属于清洁能源,A正确;
B.石墨烯是碳元素的单质,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而不属于高分子材料,B错误;
C.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在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
D.滑雪服采用的剪切增稠液体(STF)材料。在常态下处于粘稠的半液体状态,在高速撞击下分子立刻相互连接形成防护层,因此就可以防止运动员受到伤害,从而对运动员有保护作用,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8.B
【详解】A.图I所示电池中,是氧化剂,故A错误;
B.图Ⅱ所示电池放电过程中,负极发生反应,负极质量不断增加,故B正确;
C.图Ⅲ所示装置工作过程中,总反应为,电解质溶液质量将减小,故C错误;
D.图Ⅳ所示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故D错误;
选B。
9.B
【分析】根据平衡的定义,当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时达到的状态即为平衡状态进行判断平衡点,根据转换率可表示单位时间内转换的快慢可以判断反应速率。根据速率公式进行计算速率。
【详解】A.T1℃下,45分钟到1小时氢气的转化率不变,故可判断达到平衡,故A正确;B.根据a1≠a2判断T2时达到平衡的时间在45分钟后,T2比T1的反应慢,故温度低,B不正确;
C.T2℃下,在前30分钟内氢气的转化率为60%,则转换了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4 mol ×60%=2.4mol,则转换的一氧化碳根据方程式计算得:1.2mol,根据速率公式得:,故C正确;
D.根据温度T2到T1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相对向逆移,而温度降低,故逆反应为放热,正反应时吸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答案B。
【点睛】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根据温度对平衡的影响进行判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10.C
【详解】A.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但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不选;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吸热反应,B不选;
C.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是放热反应,且是氧化还原反应,C选;
D.石灰石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吸热反应,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不选;
答案选C。
11.C
【详解】A.若x=1,CO和NO反应的方程式为2CO+2NON2+2CO2,其中N2与NO的反应速率不相等,A错误;
B.若x=2,碳氢化合物为C8H18,产物是氮气、二氧化碳水,由于C8H18和N2中存在非极性键,则碳氢化合物与NOx的反应既有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也有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B错误;
C.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所以反应速率越大,C正确;
D.三元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串,D错误;
答案选C。
12.C
【详解】A.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电子不能进入溶液移动,故A错误;
B.总反应为,铜离子浓度降低,溶液蓝色变浅,故B错误;
C.负极反应式,负极质量减少;正极反应式,正极质量增加,故C正确;
D.该装置为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不可能100%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选C。
13.D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mol/(L s),A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1.00-0.21)mol÷1L=0.79mol/L,B错误;
C.根据化学反应进行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可知,10s内X变化了1.20-0.42=0.78mol,Y变化了:1.00-0.21=0.79mol,Z变化了1.58mol,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C错误;
D.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D正确;
故答案为:D。
14.D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代表物质的量,不代表分子数,A错误;
B.2mol液态氟化氢所含能量比2mol气态氟化氢所含能量低,故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比生成2mol气态氟化氢放热多,B错误;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在相同条件下,2 mol 氟化氢气体的总能量小于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的总能量,C错误;
D.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时应吸收270kJ的热量,D正确。
答案选D。
15.D
【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由此衍生的物理量不变。
【详解】A.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相等不能作为判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故A错误;
B .v(CO2)=v(H2)没有标注正逆反应速率,且不符合两者的化学计量数关系,不能判定平衡状态,故B错误;
C.该反应在反应的任何时刻均存在单位时间内每消耗,同时生成,故不能判断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16.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升高相同温度)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更好 产生20气体所需的时间 0.006 60% 0.08 1
【详解】(1)实验①和②的浓度不同,则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学甲在进行实验时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资料显示,通常条件下过氧化氢稳定,不易分解。为了便于比较,需要加快反应速率,可以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在同一热水浴中,升高相同温度),故答案为: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在同一热水浴中,升高相同温度);
(2)由图可知,③、⑤中⑤的反应速率大,说明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③、④中④的反应速率小,说明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更好,故答案为: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更好;
(3)反应是通过反应速率分析的,根据,所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时间(或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故答案为:产生20mL气体所需的时间;
(4)①由图可知,A、B的物质的量减小,C的物质的量增加,且t1时物质的量不变,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A、C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为(0.15-0.06)∶(0.11-0.05)=3∶2,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则反应为3A B+2C,故答案为:3A B+2C;
②若t1=10时,则内以C物质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t1时,A的转化率为,故答案为:0.006;60%;
③由A和C的变化量之比为(0.15-0.06)∶(0.11-0.05)=3∶2,可以推出B的变化量为0.03mol/L,容器的体积为4L,所以B起始的物质的量是(0.05-0.03)×4mol=0.08mol;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同温同体积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保持不变,所以平衡时体系内的压强保持不变,为初始状态的1倍,故答案为:0.08mol;1。
17. AC B 0.85 >
【详解】(1)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是放热反应,理论上能设计为原电池。则反应B、D能设计成原电池、反应A、C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上不可以用于设计原电池,故答案为AC。
(2)内电路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酸性条件下生成水,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燃料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效率高
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一极为负极,还原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沿着导线流向正极,通入助燃物的一极为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则a为负极、B处电极入口通氧气,碱性条件下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其电极反应式为。当消耗标准状况下氢气11.2L时,按可知,假设能量转化率为85%,则导线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3)①X的物质的量增加、Y的物质的量减小,所以Y是反应物、X是生成物,物质的量变化值之比等与化学计量数之比,即Y与X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4-0.2):(0.2-0.1)=2:1,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开始至2min时,Y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③2min时,平衡还未建立,体系处于从正反应建立平衡的途中,故v正 v逆。
18. 溶液 0.03 正极 减小 大于
【详解】(1)根据总反应“”可知,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硝酸根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若设计成原电池,则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
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Cu,电解质溶液是溶液,故答案为:Cu;溶液;
②正极硝酸根离子得电子转化NO,根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其电极反应式为:;
③因为NO3e-,所以当生成的气体标在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01mol)时,电路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1mol3=0.03mol;
(2) ①根据电极总反应式可看出该燃料电池中,氧气参与反应,得电子,作原电池的正极;甲烷在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碳酸钾,其电极反应式为:,故答案为:正极;;
②根据总反应可看出,随着电池不断放电,电解质KOH不断被消耗,所以电解质溶液的碱性不断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③因为甲烷燃烧会有较多化学能以热能形式散失,而甲烷燃料电池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所以③通常情况下,甲烷燃料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大于甲烷燃烧的能量利用率,故答案为:大于。
19.(1)63.19kJ/mol
(2)308.5K
【解析】(1)
根据可知,==10,则=1,可求出E=63187.8J/mol=63.19kJ/mol。
(2)
若鲜牛奶存放2.5小时后即变酸,设此时温度为T,速率常数为k,则,可求出T=308.5K。
20.(1)0.075mol L-1 min-1
(2)11%
(3)3X+Y2Z
(4) > <
(5)乙
(6)不变
(7)be
【详解】(1)从开始至2min,X的物质的量变化0.3mol,则用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075mol L-1 min-1。答案为:0.075mol L-1 min-1;
(2)2min后气体z的体积分数为≈11%。答案为:11%;
(3)该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随反应进行不断减小,Z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由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可确定X、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反应进行2min后达平衡,则化学方程式为3X+Y2Z。答案为:3X+Y2Z;
(4)1min时,反应继续正向进行,则v正(X)>v逆(X),2min时,反应达平衡状态,2v正(Y)=v正(Z)= v逆(Z),则v正(Y)<v逆(Z)。答案为:>;<;
(5)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甲中v(X)=9mol·L-1·min-1,乙中v(Y)=0.5mol·L-1·s-1=30mol·L-1·min-1、v(X)=90mol·L-1·min-1>9mol·L-1·min-1,则乙中反应更快。答案为:乙;
(6)在2min时向容器中通入氩气(容器体积不变),各物质的浓度都未发生改变,则X的化学反应速率将不变。答案为:不变;
(7)a.X、Y、Z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则正、逆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物质的量在平衡前不断发生改变,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断改变,当气体混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时,反应达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反应为可逆反应,正、逆反应始终进行,反应不可能停止,c不符合题意;
d.在此反应过程中,不管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始终存在反应速率v(X)︰v(Y)=3︰1,d不符合题意;
e.2v(X)正 = 3v(Z)逆,反应进行的方向相反,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达平衡状态,e符合题意;
f.混合气体的质量、体积始终不变,则密度始终不变,当密度不随时间变化时,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f不符合题意;
故选be。答案为:be。
【点睛】反应达平衡中,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
21.(1) 产生气泡 0.05 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2)产生40mL气体需要的时间
(3)2Fe2++H2O2+2H+=2Fe3++2H2O;
(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5)2H2O22H2O+O2↑
【分析】I.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Fe3+和Cu2+催化H2O2分解的效果,需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II.本实验主要考查催化剂的特点,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解析;
(1)
甲中,加入催化剂的现象是有气泡生成,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两种催化剂的效果;Cl-本身具有很弱的还原性,H2O2具有强氧化性,更重要的是,SO和Cl-是否有催化效果也未知,所以为了排除阴离子差异的干扰,需要将FeCl3换为0.5mol/L的Fe2(SO4)3,以确保Fe3+的量和Cu2+的量相同;
(2)
题中已告知两个实验都生成40mL的气体,其他影响因素已忽略,说明催化剂效果的数据只能是反应速率,故需要测量生成4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3)
催化剂在整个化学反应中,可以看成是先参加了反应,再被生成了,这两个反应相加就是一个总反应,催化剂刚好被抵消了,表现为不参加反应;总反应为2H2O2=2H2O+O2↑,用总反应减去这个离子方程式就可以得到另一个离子方程式:2Fe2++H2O2+2H+=2Fe3++2H2O;
(4)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要想证明MnO2是催化剂,还要验证这两点都不变才行;
(5)
H2O2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产水和氧气,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2.(1)
(2)Ⅰ和Ⅲ
(3)乙
【解析】(1)
实验目的是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根据控制变量法,NO、CO的初始浓度不变,所以a=、b=;
(2)
为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催化剂表面积相同、温度不同,实验Ⅰ和Ⅲ能达到该目的;
(3)
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催化剂比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