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7 16: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 “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 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广泛
B. 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 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 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告 别
王筠
吴铁锤最后一次见到曹连长的同乡杨根思,是在这一天的早上,
大阳刚刚升起,远远近近积雪的群山沐浴在灿烂的朝霞之中,葱茏的树木,深色的谷地以及冰封的长津湖湖面都辉映着一抹淡淡的粉红,看上去竟是分外妖娆。初升的旭日在把光明与温暖带到这个狭长半岛的同时,也把一个经过了彻夜激战的宁静的清晨带到了长津湖。
杨根思就是披着一身的霞光来到吴铁锤面前的。吴铁锤还在山脚下的岩缝中睡觉,李大个把他叫起来,告诉他杨根思连长来了。吴铁锤睡眼惺忪,从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里探出半个脑袋,看到杨根思头戴着包襄着棉布片子的大盖帽,身着单薄的棉军衣,裤筒和单胶鞋里鼓鼓囊囊的,显然是塞进了过多的棉花。旭日的霞光从他背后射过来,使得背光而立的杨根思轮廓分明,散射着一圈耀眼的虚光。吴铁锤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坐起身来说:
“杨连长 ”
杨根思笑了笑:“我要上去了,过来看看曹连长,顺便跟你讨点经验。”
吴铁锤挥了挥胳膊:“胡扯嘛,我哪有什么经验 战斗英雄不是拿我说笑话吧 "
杨根思认真地说:“你们同美国佬交过手,美国鬼子是什么战术,你不能保守啊吴营长。”
“保什么守嘛!”吴铁锤倒不好意思了,“美国鬼子那一套你还不知道 就是坦克加大炮,白天还有飞机,火力猛呗,除此之外没什么东西。”
“美国鬼子有什么短处没有 ”杨根思想了想问道。“短处吗 ”吴铁锤把狗皮帽子摘下来,抓挠着密密的头发楂子说,“我看这个美国人有点怕死,面对面刺刀见红,他就稀汤拉水了。”
吴铁锤的“稀汤拉水”是句土话,杨根思一时没有听懂,但那个意思他是明白的,美国人怕死,吴铁锤的这句话他记住了。
“吴营长还有什么窍门 再说说,多给我说说。”杨根思非常谦虚地说。
吴铁锤说:“你别吴营长吴营长的,营长不干了,副的。”
杨根思沉默了一下说:“听说你犯了错误,不知道是什么错误撤了你。”
“杀牛。”吴铁锤闷声闷气地回答道。
“呦,”杨根思有点惊讶,“那是不能杀,有群众纪律的。我们迷开始也有人要杀,我就没有同意。”
“还是你有觉悟,战斗英雄模范嘛!”吴铁锤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讽刺味道。
杨根思没有听出来,依然很认真地说:“毛主席说爱护朝鲜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头牛就是家里的一口人,当然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重要。”
“我听你这个话怎么和我们欧阳指导员差不多呢 ”吴铁锤有点不高兴,“不杀牛吃什么 大家饿得屁都没有,拿什么打下碣隅里飞机场 ”
杨根思一时没有说话。
“你们还打掉了美国佬的重型坦克 ”过了一会杨根思又问道。
“嗐猫碰上死耗子,”吴铁锤说,我们孙二愣子干掉的。你要想打坦克,我把孙二愣子给你找来。”
“那倒不必了,”杨根思忙说,“我们守高地,坦克上不来的。”
吴铁锤看了看他,心里咕嘟着,死脑筋,美国人的重型坦克哪里不能去 不预备些打坦克的木头棍子炸药包,要是坦克上去了,你不是洋鬼子看戏--傻了眼
吴铁锤与杨根思的交往不多,在他的印象中,这个人有点呆板,和他的泰兴老乡曹连长差不多。不过杨根思打起仗来不怕死,不然怎么当得上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呢
回到营部的欧阳云逸看到了杨根思,很热情地和他打了招呼,要他到石头缝里坐一坐避避寒风。杨根思说他不坐了,他去看看曹连长,告个别,回去就要带着部队上阵地了。
欧阳云逸的脸色黯淡下来。吴铁锤看了看杨根思,想了一下还是说:“曹连长牺牲了。”
“哦 ”杨根思有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是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奇。也许在他想来,打仗死人是常有的事。停顿了一下,他才又问道:
“人呢 ”
“在下碣隅里飞机场外面。”吴铁锤说。
杨根思面有不快,对吴铁锤说:“你们应该把他带下来的,找个地方。”他看了看欧阳云逸,然后又说,“把他带下来,找个地方。”
吴铁锤神色黯然:“怎么带啊 我一个营300多人5个连长指导员都在铁丝网下面睡着呢!我都想把他们带回来,怎么带 "
战斗竟如此残酷,超出了杨根思的想象。他抬起头来看了看远方,远处的山峦上群峰叠翠,白雪皑皑。战役打响的当夜下了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掩埋了一切,杨根思知道他的同乡曾连长、他许许多多的一起走过了鸭绿江的战友们此刻正盖着厚厚的雪被子睡在那里,不知道冷,不知道饿了。
杨根思走了。他对吴铁锤和欧阳云逸说,本来是想跟同乡曹连长告别一下,说一说家里面的事情,现在不用了。他摆了摆手,然后就迎着霞光走了。
太阳又升高了一些,朝霞的色彩也随着旭日的上升而不停变幻,淡淡的红色光晕渐隐渐退,天空和大地愈加明亮。杨根思走在霞光之中,身体四周虚光散射,欧阳云逸感觉到杨根思好像整个燃烧起来了。
吴铁锤本来还有一句话,美国鬼子火力太猛,不能硬碰硬。他这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杨根思已经走远了。
(节选自小说《长津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铁锤认为孙二愣子干掉了美国佬的重型坦克纯属“瞎猫碰上死耗子”,没有技术含量,更算不上什么战斗经验。
B.在到底该不该杀牛这件事上,杨根思原本态度鲜明,坚决反对;但面对吴铁锤的反问时,却一时没有说话,这是因为杨根思此时内心也很矛盾。
C.得知曹连长牺牲的消息后,杨根思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奇,说明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更表现了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精神。
D.从吴铁锤的语言、动作以及不顾受处分而杀牛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格粗犷、作风泼辣、敢说敢做的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标题《告别》一语双关,杨根思来的目的是同曹连长告别,而吴铁锤他们也是最后
一次见到杨根思。
B.小说开头对杨根思穿着的描写,表明了我军将士们作战条件艰苦,凸显了将士们不怕困难、视死如归的形象。
C.小说结尾暗示了杨根思部队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将会遇到猛烈攻击,为杨根思的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以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准确、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杨根思的形象特征。(4分)
9.小说倒数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太子曰:“然则何由 ”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跪而逢迎”与“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两句中的“跪”字含义不同。
B.“却行为道”与“来吾道夫先路”(《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C.“光窃不自外”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D.“足下”是敬辞,古代下称上可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鞫武忠于太子,以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忠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4.田光为何推荐荆轲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赏心亭①
王 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个“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的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了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了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了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16.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终必不蒙见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和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 )。有了文字和书写,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 ,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 有赖于书写的文字,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读书人的一生。 ,“ 乐以忘忧”,是孔子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虽然读书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但更应看到,几千年的文化历经陶养,读书已成为读书人多数的生活方式。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 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是读书的意义所在,个体的知识需要更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B.读书的意义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要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C.个体的知识需要是读书的意义所在,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更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D.读书的意义要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更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
19.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耳提面命 薪火相传 废寝忘食 喋喋不休
B.口传心授 衣钵相传 韦编三绝 喋喋不休
C.耳提面命 衣钵相传 废寝忘食 津津乐道
D.口传心授 薪火相传 韦编三绝 津津乐道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读书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但更应看到,几千年的文化历经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B.读书虽然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更应看到,几千年的文化历经陶养,读书已成为读书人多数的生活方式。
C.虽然读书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更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D.虽然读书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但更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读书人多数的生活方式。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__①__,有着独特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和多样需求。关爱留守儿童不能笼而统之,而应该在“精准”上下更多功夫。__②__?精确数字一直付之阙如,而各种统计又莫衷一是,倘若连底数都摸不清,那就谈不上摸清情况、给予关爱,遑论在此基础上的精准帮扶、因人施策。因此,__③__,正是迈出“精准关爱”的关键一步。
2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5分)
一份《2022 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 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 150 次,平均每 6.5 分钟看一次手机。在此之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站对1007名受访者的学习途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网络兴趣社区(31.9%)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自古以来,人们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精神的依托。古人无论是穷困潦倒之时,还是仕途顺畅之际;无论是隐居于山林,还是宦居于朝堂,都以读书为乐。然而现代人好像与书渐行渐远,在精神上少了停泊的地方。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1.B [ A项,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C项,原文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D项,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
2. A [B项,将“已然”当“未然”,原为“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原文中说“历史文化基础”。D项,“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
3.A [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只有A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
4.答案 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答“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5.答案 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6、A 【解析】 A项曲解文意。吴铁锤认为孙二愣子干掉美国佬的重型坦克是有技术含量的,有战斗经验的,“瞎猫碰上死耗子”只是客气的说法。
7、D 【 解析】D项,“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以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说法错误,这里应该是限制视角叙述故事,叙事者所知道的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多,所以并不是“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
8、①为人谦虚:主动向吴铁锤请教作战经验。②做事讲纪律、有原则:告诫吴铁锤杀牛是错误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朝鲜百姓的利益。③作战勇敢、不怕死:从吴铁锤对他的佩服及全国战斗英雄模范的称号可知。④铁骨柔情:责怪同乡曹连长的尸体没有被抬回来,对长眠于战场上的战友们感到痛心。(答出3点即可)
9、①对比衬托。太阳和霞光照射下的长津湖宁静而温暖,与彻夜激战带来的牺牲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衬托战争的残酷。②映衬人物形象。太阳和霞光烘托了杨根思的英雄形象,杨根思迎着霞光走了,他在战友的心中是光辉高大的。③暗示小说主旨。太阳和朝霞代表着光明,小说暗示了抗美援朝战争必将胜利,表达了人民必将迎来和平的美好愿望
文言文阅读
10、A 解析“以”,目的连词,来。其前后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过太子”,拜访太子。“言”的宾语是“光已死”,所以“言”前断开。排除C项。
11、D解析“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错误,同辈相称也可以用“足下”。
12、B 解析“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有误。田光和荆轲是通过他人引荐找来的,并非“前往拜访”,且此时太子丹已回国。
13、(1)为何因为被秦凌辱的怨恨,就想着去招惹他发怒呢?
(2)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14、①田光自己年老,不能担当太子交给的重任。②田光了解荆轲,并和荆轲交好。③荆轲有为太子丹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将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到了。太子丹很担忧,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谋划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为被秦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 ”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 ”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 ”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丹的话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为(他)引导,跪在地上抹拭座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没有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盛壮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因此怠慢国事。与我交好的荆轲,可以任用。”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 ”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小步疾行退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田光曲背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你,希望你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15、【答案】 D
【解析】 “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
16、【答案】 (1)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
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17、(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3)难壬人,不为拒谏
18、B (括号前的语境,是“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和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从话题统一的角度来看,话题是讲“读书的意义”。A、C两项语意虽然都与“读书的意义”有关,但是侧重点是谈“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和“个体的知识需要”,可排除。括号后文说的是书和读书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因此应强调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读书的意义。)
19、D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耳提面命: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此处应为“口传心授”。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散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予衣体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此处应为“薪火相传”。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朽勤奋。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此处应为“韦编三绝”。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有贬义色彩。此处应为“津津乐道”。)
20、C (原句有三处语病:“读书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成分残缺,应该在其后加“的阶梯”;“几千年的文化历经陶养,读书已成为读书人多数的生活方式”,中途易辙,“几千年的文化历经陶养”后面缺少谓语成分根据全句需要,可将“几千年的文化历经陶养”改为“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调整语序后让“读书”作整个句子的主语;“读书人多数的生活方式”语序不当改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①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
②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
③摸清留守儿童底数
22、当代人学习渠道很多,但专注力有所下降。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古代的诗文来展现古人醉心于书的生活状况和精神追求。在所选古诗和提示文字中不难发现,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以书为伴”。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提到了现代人在读书上的缺失和遗憾,所以在立意、写作时应该从思考“读书”这一古老话题的现实意义入手。如:现代人为何还需以书为伴?现代人以书为伴会怎样?现代人为何远离了书本?现代人该如何以书为伴?思考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站在时空的节点上,思考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老朋友——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