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泊秦淮、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课题 泊秦淮、夜雨寄北 总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主备人 刘树莲 授课人
学习目标 准确默写诗歌理解诗句意思和表达情感分析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 准确默写诗歌、理解诗句意思和表达情感
难点 分析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感情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
一、背诵《 泊秦淮》和《夜雨寄北》二、默写《 泊秦淮》和 《夜雨寄北》三、译文: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船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四、作品鉴赏1、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2、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3、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五、欣赏:《夜雨寄北》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六、诗文赏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2、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胜,这首诗,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3、“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此句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4、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六、小结:(2分钟)《夜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北》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思念之情。七、检测:(25分) 提示:背诵默写(5)学生鉴赏诗歌(5)找出写景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画面描绘出来联想相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通过此句描绘出什么样的环境?6、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6)8分钟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教后札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