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12 拿来主义
02
03
04
划重点
激思辨
集要点
模块
导航
01
看头条
作者专栏 文题解说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05
主题解读 特色总结 重点难点 情境探究
06
晒清单
字音 词语 词义辨析
戳考点 【信息类阅读】分析论证方法
考点解读 考法突破 典题例解
07
刷素养
模块
导航
08
人物志·知人论世
人民战士——鲁迅
语言文字运用 信息类阅读
09
素材范·学以致用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0
故事汇·经年缩影
老手艺走上新舞台——阿木爷爷
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刷素养
1986年的中国文坛正迎着八面来风,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当此之际,莫言得风气之先而又毫不动摇地坚持根本,敏锐及时地将域外小说艺术与本土民族文化作了一个巧妙的沟通与嫁接。所以,更恰切地说,( ),他成功在此,贡献在此,影响亦在此。譬如他对福克纳铺排恣肆、执拗纠缠的语言文体的领悟,对博尔赫斯幻象形式下超验式体验方式的捕捉,对克诺德·西蒙崇尚的生命感觉(或曰生理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及“通感”)的张扬,对马尔克斯充满魔幻色彩的颓败家族历史主题的追寻等,这些都为他的同行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再说得具体一点,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正是莫言夸张变形的感觉的极致运用,启迪了一大批中国作家打开他们钝化已久的感官世界,进而丰富了他们对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感知方式与审美方式。但是,天才的仿效可以化为神奇的创造,拙劣的模仿却永远只能是东施效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B.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C.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D.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由于”与“使得”连用,使句子主语残缺,应删去其一,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结构混乱,“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实际上是“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旋如转蓬”和“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据此排除D项。故选C。
C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风向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B.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C.这里所谓“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风向标”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风向标原本的意思是“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在文中加了引号,表示当时中国文坛的发展方向。A项,标示特殊含义,“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水球,此处是指地球。B项,标示引用的内容。C项,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D项,标示特定称谓,“闭关主义”是对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的称呼。
A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不过,一个中介或者桥梁的作用恰逢其时地由莫言完成
B.一个中介或者桥梁的作用只不过由莫言恰逢其时地完成
C.只不过是莫言起到了作用,恰如一个中介或者一座桥梁
D.莫言只不过是恰逢其时地起到了一个中介或者桥梁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括号后面的“他成功在此,贡献在此,影响亦在此”来看,括号内所填语句的陈述对象应是“莫言”,根据前后主语一致性原则,应选D。
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4.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5个字以内)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刷素养
【示例】①有长远的历史(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②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③可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分析文段的内容,划分层次。文段主要由举例和解说组成,所以答案要从解说部分中概括。“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两句都体现了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两句是说传统节日行事是合理的;“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是说传统节日行事可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5.根据以下定义,另选话题,参照示例,运用反证法,仿写两个句子。
【定义】反证法,为了证明原命题成立,首先假设其不成立(否定原命题),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或错误的结果,原命题从而得证。
【示例】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重视生态平衡。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反证法,实际就是从反面进行论证,在《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段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就运用了反证法。答题时要注意,句式需和题目所给例句一致,题目所给例句的句式为“我们……一定要……如果……就可能会……”。
【示例一】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违反交通规则,就可能会影响车辆正常通行,威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示例二】我们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如果狼吞虎咽,就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信息类阅读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即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激发、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即便对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
刷素养
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与“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是分不开的。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作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表扬起作家或作品,不遗余力,什么好词都用上了。那些评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空对空,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
当然,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我觉得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艺术直觉,化成自己的慧眼。像鲁迅、茅盾、胡风、李健吾、朱自清、沈从文等的批评文字,很少直接征引理论,但通读他们的文字,文字后面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学养的。他们的批评至今依然有那么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理论,更多的是他们拥有优秀的甚至卓越的艺术直觉和他们对作品的文本细读。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刷素养
材料二:
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世间有许多人终生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一首诗或是一篇小说。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自觉没有天赋,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喜欢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
刷素养
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才配批评诗。”你如果不信这话,你试想一想:文学批评虽被认为是一种专门学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自己不是写作者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的人?我只想到亚里士多德一个人,而他对于希腊诗仍有不少的隔膜处。
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漫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
(摘编自朱光潜《写作练习》)
刷素养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实秋提出要成为批评家要拥有才气,还要具备博览、精研、系统探讨等“学者”气质。
B.周作人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力和“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为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作了有益尝试。
C.做好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进行精细化的文本阅读,这才是文学批评的真正道路。
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两类人虽阅读多,但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3段中说的是“即便对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可见周作人是对借鉴中国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作了有益尝试。C项,“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D项,“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错误。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眼高手低”指“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不是“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故选A。
A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批评界确实存在理论过剩的批评现象,亟须回归创作实际,但是这并不足以否定理论借鉴的合理性。
B.当下过度社会化、文化化甚至人情化的文学批评,往往脱离作家和文本,是难以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的。
C.批评家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有了“身历其境”的感受,才能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D.对初学者而言,文学写作固然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错误。材料二第3段说“假定有中人之资……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进行基本训练是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故选D。
D
8.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B.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开启民智、唤醒觉悟、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朱熹强调要作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洽,方有见处”。
D.孙绍振曾撰文指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从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强调王国维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B项,强调文学批评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C项,“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直接体现了“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D项,是对具体作品所用技法的评论,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故选C。
C
9.材料二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三段,第1段中“自视太低者以为……”“自视过高者以为……”“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论证上的“破”。第2段中“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眼高手低”,惰于写作。这还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论证上的“破”。第3段,“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直接正面亮明观点,再以下棋为例进行类比论证。这是论证上的“立”。综合来看,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①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先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再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眼高手低”,惰于写作。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破”。③最后亮明观点:“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这是从正面直接亮明观点,是“立”。
10.学校文学社组织“文学短评创作”交流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在交流会上提出合理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1段“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提高自己的学养”、第5段“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可知,写好文学短评,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审美判断力,同时要多阅读作品。由材料一第4段“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作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可知,写文学短评,要注意回到文本,作文本细读。结合材料二第1段“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第3段“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可知,创作文学短评,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
①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审美判断力;②多阅读作品,回到文本,作文本细读;③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