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检测题(含解析)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检测题(含解析)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07 19: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目 的 实 验
A 加快稀溶液中草酸与KMnO4的反应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MnSO4固体
B 检验海带中的碘元素 向海带灰浸取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C 除去食盐水中的少量BaCl2 向食盐水中通入过量的CO2
D 制备少量氨气 将硝酸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
A.A B.B C.C D.D
2.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下列事实中能说明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试管中最终固体为黑色 B.棉花的湿度减小
C.有肥皂泡产生 D.点燃肥皂泡有轻微爆鸣声
3.探究浓硫酸与木炭粉反应的产物,把生成物通过如图所示连接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A中固体由白色变蓝色,则说明反应有水生成
B.为了检验是否生成,装置B中可以是品红溶液或溴水,这两种试剂的检验都利用了的漂白性
C.装置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除去
D.装置D澄清石灰水是为了检验有无生成
4.关于化合物 HSO3Cl的性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具有强氧化性
B.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两种钠盐
C.与盐酸作用能产生氯气
D.水解生成盐酸和硫酸
5.已知氯气和 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与温度有关。在一定温度下,将氯气通入 NaOH 溶液中, 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 的混合溶液,经测定 ClO-与 Cl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3 C.3∶1 D.4∶1
6.在常温下,分别利用下列三个反应产生氯气,其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①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②KClO3+6HCl(浓)=KCl+3Cl2↑+3H2O
③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如果三个反应所产生的氯气质量相等,被还原的氧化剂的物质的量关系为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7.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B.0.5mol·L-1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NA
C.1molNO与0.5molO2反应后的原子数为1.5NA
D.Na2O2与水反应,生成1mol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4NA
8.含元素碲(Te)的几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利用了H2Te的还原性
B.反应②中H2O作氧化剂
C.反应③利用了H2O2的氧化性
D.H2Te2O5转化为H2Te4O9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9.下列关于浓HNO3与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遇铁都发生钝化 B.常温下都能与铜反应产生氢气
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质量均不变 D.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不变
10.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及草编织物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漂白粉在空气中很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
D.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因此能去除污水中的、
11.某工厂用六水合氯化镁和粗石灰制取的氢氧化镁含有少量氢氧化铁杂质,通过如下流程进行提纯精制,获得阻燃剂氢氧化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保险粉是作还原剂,步骤②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B.步骤①中的反应式:3Fe(OH)3++2OH-=3Fe(OH)2+2+4H2O
C.Mg(OH)2可以作阻燃剂是因为它分解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D.从步骤②中可知OH-和EDTA共存时,Fe2+更易和EDTA结合,生成可溶性化合物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硅材料可制成光伏发电装置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催化净化汽车尾气可降低污染
D.SO2、漂白液、双氧水的漂白原理相同
1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84”消毒液与75%酒精1:1混合,消毒效果更好
B.墨子号量子卫星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其主要材料有硅元素
C.用含有橙红色酸性重铬酸钾的仪器检验酒驾,利用的是乙醇的还原性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采用的是牺牲阳极保护法
14.亚氯酸钠是一种优质氧化剂,过氧化氢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纯易分解爆炸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
B.空气的作用是稀释
C.作还原剂
D.等物质的量的的漂白效率是的两倍
15.适量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A.稀硫酸 B.亚硫酸溶液 C.食盐水 D.Na2SO4溶液
二、填空题
16.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请你用学习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硝酸需要用棕色试剂瓶存放,其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储存浓硫酸的铁罐外口出现严重腐蚀现象,这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____(填字母);
A.吸水性和酸性 B.脱水性和吸水性
C.强氧化性和吸水性 D.难挥发性和酸性
(3)把铜粉和铁粉混合物加入热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后,铁完全溶解,铜有部分剩余,则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为___________;
(4)氨催化氧化生成NO是工业制硝酸的反应之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SiO2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SiO2和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性质相似,Si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工艺师常用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来雕刻玻璃。
17.I.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
(3)用双线桥法表示该反应电子的转移___________。
(4)当生成0.5个NO分子时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个。
II.①2KI+Br2=2KBr+I2;②Na2S+I2=2NaI+S↓。
(5)Br-、I-、S2-三种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
(6)S、Br2、I2这三种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
18.(1)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例如,能帮助人体将食物中摄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转变为易吸收的Fe2+,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
在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填化学式,下同),氧化剂是___。
(3)把碎纸片b补充到a中,可得到一个完整的离子方程式(未配平)。
①写出并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②在上述反应中,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
三、实验题
19.某课外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以验证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Na2SO3固体和70%的浓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应选用____________(填“A”或“C”)装置作气体发生装置,不选用另一装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课外学习小组的同学用FeS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S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O2气体通过D装置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E装置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O2与H2S在B装置中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装置中盛有碱石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0.将40.0gFe、FeO混合物置于纯氧中加热,迅速被氧化生成46.4gFe3O4,将产物全部溶于盐酸后,通入一定体积Cl2将Fe2+全部转化为Fe3+,试计算:
(1)反应生成Fe3O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
(2)通入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为___________L;
(3)混合物中Fe、Fe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21.298K时,向V升真空容器中通入n摩SO2和m摩H2S。
(1)若n=2,则当m=_______时,反应后容器内气体的密度最小。
(2)若2n>m,则反应后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差为_______克。
(3)若5n=m,且反应后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和为48克,则n+m=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锰离子可以作为草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海带灰中碘元素并不是以碘单质的形式存在,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故B错误;
C.氯化钡和食盐水的混合溶液显中性,并不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C错误;
D.硝酸铵受热易分解爆炸,不能用硝酸铵与碱加热反应制备氨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D
【详解】试题分析:A、铁粉和四氧化三铁均为黑色,试管中固体为黑色不能说明发生化学反应,A错误;B、加热条件下,水蒸气挥发,棉花的湿度减小不能说明发生化学反应,B错误;C、水蒸气也能吹起肥皂泡,有肥皂泡产生不能说明发生化学反应,C错误;D、点燃肥皂泡有轻微爆鸣声证明有可燃性气体生成,证明发生化学反应,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铁的性质。
3.B
【分析】浓硫酸与木炭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为检验三种产物,让产物先通过无水硫酸铜,若变蓝,则证明加热条件下有水蒸气生成,再通过品红溶液,用于检验二氧化硫的生成,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目的是为了除尽二氧化硫,防止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所以再通入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无水硫酸铜可用于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若A中固体由白色变蓝色,则说明反应有水生成,A正确;
B.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褪色,利用的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B错误;
C.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均为酸性氧化物,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必须先除尽二氧化硫,所以装置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防止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C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装置D澄清石灰水是为了检验有无生成,D正确;
故选B。
4.C
【详解】A.化合物 HSO3Cl中的硫化合价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故A正确;
B.化合物 HSO3C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NaCl和Na2SO4、H2O,故B正确;
C.化合物 HSO3Cl不能氧化盐酸产生氯气,故C错误;
D.化合物 HSO3Cl发生水解反应为:HSO3Cl+ H2O H2SO4+ HCl,故D正确;
故答案:C。
5.C
【分析】抓住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的计算。
【详解】根据ClO-与ClO的浓度之比 1:1,即ClO-与Cl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由 Cl→ClO-,失去 1 个电子,由 Cl→ClO,失去 5 个电子,一共失去 1+1×5=6 个电子;由 Cl→Cl-,得到 1 个电子,需要 6 个原子才能得到 6 个电子,所以,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6:(1+1)=3:1,故选 C。
6.C
【详解】根据上述反应可知,三个反应均是将-1价的氯氧化为0价的氯气,故三个反应所产生的氯气质量相等,即需要转移的电子数相等,假设反应均转移1mol电子,根据反应可知,反应①需要氧化剂KMnO4为0.2mol,反应②需要氧化剂KClO3为0.2mol,反应③需要氧化剂Ca(ClO)2为0.5mol,故被还原的氧化剂的物质的量关系为③>①=②,故答案为:C。
7.A
【详解】A.18g的物质的量为==1mol,1分子水中质子数为10个,即1mol水中质子数为10,故A正确;
B.未给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硫酸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
C.根据反应可知,1molNO与氧气完全反应后原子总数小于1.5,故C错误;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1mol氧气转移2mol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A.H2Te被O2氧化生成Te,体现H2Te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反应②中Te与H2O反应H2TeO3,Te元素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则H2O为氧化剂,应有H2生成,故B正确;
C.反应③中H2TeO3→H6TeO6,Te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则H2O2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故C正确;
D.H2Te2O5转化为H2Te4O9时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9.A
【详解】A.常温下,Fe在浓硝酸、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故A正确;
B.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铜常温下能溶解于浓硝酸,但均不生成氢气,故B错误;
C.露置于空气中,浓硝酸挥发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质量会增大,故C错误;
D.露置于空气中,浓硝酸因为挥发性使得溶质质量减少,浓硫酸因吸水使得溶剂质量增加,溶液浓度均降低,故D错误;
故选A。
10.A
【详解】A.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及草编织物,对应关系正确,故A选;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治疗胃酸过多是碳酸氢钠和胃液中的盐酸反应,和受热分解无关,没有对应关系,故B不选;
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漂白粉用于漂白纸张是利用了漂白粉有强氧化性,故C不选;
D.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因此能去除污水中的悬浮杂质,除去污水中的铜离子、铅离子等重金属离子通常用硫化钠,故D不选;
故选A。
11.B
【分析】Na2S2O4具有还原性,可与Fe(OH)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2,加入EDTA浸泡,生成含有亚铁离子的络合物,过滤可得到Mg(OH)2。
【详解】A. Na2S2O4具有还原性,步骤①中保险粉是作还原剂,步骤②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步骤②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过滤,故A正确;
B. 保险粉将氢氧化铁还原为氢氧化亚铁,步骤①中的反应式:6Fe(OH)3++2OH-=6Fe(OH)2+2+4H2O,故B错误;
C. Mg(OH)2分解是吸热降低表面温度,Mg(OH)2可以作阻燃剂是因为它分解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故C正确;
D. Fe(OH)2悬浊液中存在如下平衡:Fe(OH)2(s) Fe2+(aq)+2OH-(aq)当不断滴入EDTA时,EDTA将结合Fe2+促使平衡向右移动而使Fe(OH)2不断溶解,故D正确;
故选B。
12.D
【详解】A.利用硅材料可制成光伏发电装置,也可以用于硅芯片,故A正确;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瓷是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故B正确;
C.汽车尾气主要是NO、CO,利用催化净化汽车尾气可降低污染,故C正确;
D.SO2漂白是与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漂白,漂白液、双氧水的漂白是利用强氧化性而漂白,因此SO2与漂白液、双氧水的漂白原理不相同,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3.A
【详解】A.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具有强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两者混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有毒的Cl2,不仅降低消毒效果,还可能引发中毒,故A错误;
B.太阳能电池板,其主要材料是半导体元素硅,故B正确;
C.乙醇具有还原性,可将橙红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还原为绿色的Cr3+,故用含有橙红色酸性重铬酸钾的仪器检验酒驾,利用的是乙醇的还原性,故C正确;
D.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方法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D正确;
答案选A。
14.D
【分析】氯酸钠固体加入稀硫酸溶解后通入二氧化硫和空气的混合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氯,二氧化氯和氢氧化钠、过氧化氢生成亚氯酸钠和氧气,以此解题。
【详解】A.发生器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纯易分解爆炸,鼓入空气可以稀释以防爆炸,B正确;
C.在吸收塔里二氧化氯生成亚氯酸钠,氯元素化合价由+4变为+3,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有氧化必有还原,做还原剂起还原作用,C正确;
D.1个可以得到4个电子,1个可以得到4个电子,故等物质的量的和的漂白效率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D。
15.B
【详解】亚硫酸溶液中存在着亚硫酸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亚硫酸溶液;其余都不能;故答案为B。
16.(1)
(2)A
(3)、
(4)
(5) 氢氟酸
【解析】(1)
浓硝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储存浓硫酸的铁罐外口出现严重腐蚀现象,浓硫酸吸水后酸性更强,使铁罐口严重腐蚀,选择A项。
(3)
铜粉和铁粉混合物加入热的浓硝酸中,浓硝酸把铜氧化为Cu2+,把铁氧化为Fe3+,因铜有剩余,2Fe3++Cu=2 Fe2++ Cu2+,溶液中不存在Fe3+,故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有Cu2+和Fe2+。
(4)
氨催化氧化生成NO,反应方程式:。
(5)
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i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雕刻玻璃则用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的特性。
17.(1) Cu HNO3
(2)2:3
(3)
(4)6
(5)S2->I->Br-
(6)Br2>I2>S
【解析】(1)
在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Cu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Cu单质的0价变为反应后Cu(NO3)2中的+2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被氧化的元素为Cu元素;N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NO3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O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所以HNO3为氧化剂被还原,即被还原的物质是HNO3;
(2)
在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Cu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HNO3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8个HNO3发生反应,其中只有2个作氧化剂被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子数之比为2:3;
(3)
在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Cu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Cu单质的0价变为反应后Cu(NO3)2中的+2价,化合价升高2价,失去电子2e-;N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NO3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O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3价,得到电子3e-;得失电子最小公倍数是6e-,所以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为:;
(4)
在该反应中每反应产生2个NO气体分子,化合价降低6价,则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目是6个;
(5)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在①2KI+Br2=2KBr+I2中,还原剂是KI,还原产物是KBr,所以还原性:I->Br-;在②Na2S+I2=2NaI+S↓中,还原剂是Na2S,还原产物是NaI,所以还原性:S2->I-,因此Br-、I-、S2-三种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2->I->Br-;
(6)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在①2KI+Br2=2KBr+I2中,氧化剂是Br2,氧化产物是I2,所以氧化性:Br2>I2;在②Na2S+I2=2NaI+S↓中,氧化剂是I2,氧化产物是S,所以氧化性:I2>S,因此S、Br2、I2这三种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Br2>I2>S。
18. 还原 C S和KNO3 3S+6OH-=2S2-+ SO+3H2O
【详解】(1)维生素C可以将Fe3+转变为Fe2+,Fe元素被还原,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2)该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以还原剂为C,氧化剂为S和KNO3;
(3)①根据a可知反应物为S单质,产物中有水,根据元素守恒可知OH-为反应物,而SO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S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说明为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可知SO和S2-均为生成物,且根据电子守恒可知二者的系数比为1:2,再结合元素守恒可得该离子方程式为3S+6OH-=2S2-+ SO+3H2O;
②该反应中3个S参与反应时有2个S得到22e-生成2个S2-,1个S失去4e-生成SO,所以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19. C Na2SO3是可溶性固体,选用A装置不能控制反应速率,不能做到“随开随用” FeS+H2SO4=FeSO4+H2S↑ 品红溶液褪色 溶液紫色褪去 有黄色固体生成 吸收H2S和SO2,避免污染空气
【详解】(1)A装置可用于不溶性块状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具有“随开随用”的功能,而亚硫酸钠为可溶性固体,故Na2SO3固体和70%的浓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应在C装置中进行;
(2)FeS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2S,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FeSO4+H2S↑;
(3)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容易褪色;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与酸性的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与硫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硫,单质硫是不溶于水的淡黄色固体,现象依次为:溶液红色褪去;溶液紫色褪去;有水生成试管壁变模糊,有黄色固体生成;
(4)由于H2S和SO2气体都会污染环境,所以用碱石灰吸收。
20.(1)0.2mol
(2)2.24L
(3)1:2
【详解】(1)由题干信息在,反应生成Fe3O4的质量为46.4g,则其物质的量为=0.2mol,故答案为:0.2;
(2)已知Fe3O4中Fe3+和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46.4g即0.2molFe3O4中含有的Fe2+为0.2mol,则根据离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可知,将Fe2+全部转化为Fe3+,通入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为0.1mol×22.4L/mol=2.24L,故答案为:2.24L;
(3)根据铁原子守恒可知,n(Fe)+n(FeO)=3n(Fe3O4)=3×0.2mol=0.6mol,根据质量守恒有:56n(Fe)+72n(FeO)=40.0g,联合上述方程解得:n(Fe)=0.2mol,n(FeO)=0.4mol,故混合物中Fe、Fe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2mol:0.4mol=1:2,故答案为:1:2。
21.(1)4
(2)16m
(3)3
【分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 2H2S = 2H2O + 3S;
【详解】(1)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没有气体剩余,反应后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为最小,所以m=4;
(2)若2n>m,则H2S少量,按H2S计算,当mmolH2S完全反应时,氧化产物为mmolS,还原产物为molS,二者之差为molS,其质量为16m克;
(3)若5n=m,则SO2少量,nmolSO2参加反应,生成的硫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其物质的量为3nmol,由3nmol×32g/mol=48g,得n=0.5,代入5n=m,得m=2.5,所以n+m=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