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世说新语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世说新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4 09: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学习翻译文言文词句。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
(1)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媒体使用】
一、预习领先一步
(1)两篇短文各朗读三遍,并根据注释翻译在笔记本上。
(2)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二、课堂学习研讨
1、作业展示
(1)每组组长检查笔记本。
(2)互相交流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朗读
(1)各组自由朗读,互评互议。
(2)集体朗读,注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研讨释疑,探究文意
(1)自主翻译《咏雪》,提出预习时有疑难的句子,大家共同探讨。
提示:探讨时别忘了订正笔记本上的翻译。
(2)请各组讨论《咏雪》问题组:(同学们也可自由补充问题)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A.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息。
B.“儿女”现在专门指自己的子女,古义是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C.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D.“柳絮”一喻好,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集体朗读《咏雪》。
(4)自主翻译《陈太丘与友期》,提出预习时有疑难的句子,大家共同探讨。
提示:探讨时别忘了订正笔记本上的翻译。
(5)请各组讨论《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可补充你自己提出的问题)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A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像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 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重诚信的人,元方首先指出“日中不至”言而无信,又指出“对子骂父”是无礼。
C 不失礼:他懂礼义,聪颖机智,率直方正。
失礼: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也是自己的长辈,不应过分。
原文侧重于前一种理解。
(6)集体朗读《陈太丘与友期》。
三、课后拓展延伸
(1)课后请搜集一些咏雪的古诗句写下来。(不少于三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吗?
司马光砸缸 孔融让梨 曹冲称象
四、课后习得反思
《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1、真挚的师生感情。
2、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媒体使用】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近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写作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3、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 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4、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 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5、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1)本文有一条感情的线索——回忆、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2)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二、课堂学习研讨
问题一: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问题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问题三:“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问题四:“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问题五:“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敲”“迎”“轻轻”等词语能够看出。
三、课内训练巩固
(一)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和热爱之情吗?
(二)蔡芸芝老师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说明?
(三)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
梦里寻师
(2)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时间:一个夏季的夜里;地点:家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屋;人物:“我”和母亲;事情的起因:想老师;事情的经过: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往外走,走出席子六七尺远,要去找老师;事情的结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3)选文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调换。“迷迷糊糊”形容从梦中爬起来,神志不清的样子;“模模糊糊”形容说话含糊不清。
四、课后习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