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学习重难点:
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启示。
学习过程:
一、自学生字词
1、快速浏览本课导读提示,说说让你知道了什么。
2、读一读
水浒传 绿林好汉 济公传 三侠五义 一百单八将
彭公案 古文观止 跟前儿 偏科 起码 嗯
3、解释词语
偏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滚瓜烂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文主要内容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苗苗同季老交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苗苗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写好文章。
4、小组合作学习: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老的见解
我的感受
5、小组内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
6、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
3、推荐阅读《我的童年》(季羡林)。
五、检测:
1、这篇文章是一篇________,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对话。
2、季老认为,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才是21世纪的人才。
3、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上应该注意什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建议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课件23张PPT。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课文季羡林
(1911-2009.7)
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掌握开头四要素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hǔ)传》里的绿(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采访对话的开始《三国演义》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水浒传》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一百单八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暗示了封建王朝必将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 《西游记》以民间传说故事、话本及杂剧为基础创作而成。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中国四大名著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pénɡ)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xiá)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ńɡ),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彭公案》写古代清官彭朋查办不同事务的断案故事,广为留传而千古不衰。《施公案 》以施仕纶为中心人物的公案题材情节,宣扬“惩恶扬善”思想 。 《济公传》主要讲述了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与为富不仁者作对的故事。 《三侠五义 》是由清朝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 ,全书120回。 中国侠义公案小说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三贯通(1)中西贯通
(2)古今贯通
(3)文理贯通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认读下列词语
彭(péng)公案 济公传 水浒(hǔ)传
施公案 三侠(xiá)五义 滚瓜烂熟
能文能武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古文观止 绿(lù)林好汉 闲书 起码
一百单八将 嗯(ńg)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滚瓜烂熟: 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
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与领悟,达到精通。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②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
③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做好批注)
??划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①读课文,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几方面问题?1、看闲书
2、偏科
3、学习外语②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 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③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课文分析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结合插图,说一说季老和苗苗分别分别有什么特点?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季老: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充满着尊敬崇拜。朗读、思考后,品味题目的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
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回归整体作业:
1、听写第一课课后生字。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峡( ) 访( ) 浒( ) 偏( )
侠( ) 仿( ) 许( ) 编( )
3、给多音字(传,将,绿)分别注音,组词。
4、熟读课文,并正确,流利地读给家长听一遍。
5、采访一个爱读书的人,列一份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布置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