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把握诗歌中“淡酒”“秋风”“过雁”“细雨”“梧桐”“黄花”等意象,体会词 作所表达的悲凉情感,并感受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2.学习叠词用法,感受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抓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
抓住意象,体验词人的愁情,并且了解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对“守”和“窗儿”的理解,从时空角度进入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 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 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及闺怨情愁,后期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
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 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 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
表现。
代表作品: 《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2.写作背景
秋声唱断几多愁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年)夏五月,金兵南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李清照 丈夫赵明诚在当年三月, 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 李清照带着与丈夫多年收藏的十五车书画 金石南下,前来会合。 1129 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 安葬以后, 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 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 所有 收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 丈夫去世, 境况极为凄凉, 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 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
慢》。
3.婉约派
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
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二.整体把握诗歌
读诗歌,明诗意。
*声声慢(寻寻觅觅)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②乍暖还(huán)寒(忽暖忽
冷,天气变化无常)时候,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对付,抵挡)他、晚 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满地黄花(菊花)堆积, 憔悴(凋零、枯萎)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如今 有谁堪(可以,能够)摘? ②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怎样挨到天黑。怎生,怎么、怎样)!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光景,状况),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 赏析诗歌内容
(一) 阅读上片‘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该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凄凄 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B.“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难以适应;然而没说境之冷清,心之 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C. “三杯”两句,本应说借酒浇愁,而愁仍难遣。然而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在用意上是含蓄,在 行文上便有了腾挪跌宕的效果。
D.“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蓦然闯 入的陌生的大雁打破了孤零死寂的氛围。
选 D。【解析】 “陌生的大雁”的表述不恰当,从后面看,这些大雁都是“旧时相识”。
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①手法:叠词
②直抒胸臆
③叠词的作用:
(1)渲染了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2)加强了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
(3)增强了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④我们进一步来看这几个叠词是如何抒发、加强情感的?
寻寻觅觅 —— 动作 ( 寻而不得,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
冷冷清清 —— 环境 (毫无生气,肃杀凄清)
凄凄惨惨戚戚 —— 心境 (凄凉悲苦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二)、阅读下片,完成以下问题。
下列对该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下片由秋日高空 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B.“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满地的菊花盛开,堆积枝头;“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也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C.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主要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 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属于直抒胸臆,简单而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解析】 选 B。“也是指菊花枯萎凋谢”理解有误。
2.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愁”字?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愁:亡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由亡国到丧失, 由再嫁到离异, 由入狱到悲死, 没有人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自己身 上,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 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 带着一 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 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小结: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 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以明白如话的语言 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 营造了一种化不开, 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读着它, 我们似乎听见 阶前滴雨, 长天孤雁, 看得见梧桐落叶, 黄昏孤灯。在这些意象背后, 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 被“愁”所困的女词人, “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 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 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三 总结全诗,归纳抒情方式
1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些意象表现愁情的?
【明确】 ①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 心是何等地愁苦。②晚风: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③ 雁:象征离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怀乡之思。④黄花:暗喻憔悴的容颜与孤苦飘零的 处境。⑤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凄凉悲伤的象征;⑥细雨:哀伤、愁思的象征。
——间接抒情
2.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简要分析。
【明确】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 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 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间接抒情
“一般愁字别样情, 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 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 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 术灵魂, 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 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 相反, 苦难越重, 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四 拓展运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靖康之变以后,李清照的丈夫已故。李清照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 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 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当先的火花。《声声慢》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 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 雄壮豪迈之气,让多少须眉汗颜,令多少当权者羞赧。这股豪迈之气根源于那强烈的爱国之情, 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思。
【运用方向】
爱国情深 巾帼不让须眉 妇女能顶半边天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五 比较阅读 (详见课件)
六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详见课件)
七 作业
1.背诵全诗
2.品味叠词之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提示:形式 节奏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