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一、选择题
1.如图1,AB=AD,CB=CD,∠B=30°,∠BAD=46°,则∠ACD的度数是( )
A.120° B.125° C.127° D.104°
(1) (2) (3)
2.如图2,线段AD与BC交于点O,且AC=BD,AD=BC,则下面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ABC≌△BAD B.∠CAB=∠DBA C.OB=OC D.∠C=∠D
二、填空题
3.在△ABC和△A1B1C1中,已知AB=A1B1,BC=B1C1,则补充条件____________,可得到△ABC≌△A1B1C1.
4.如图3,AB=CD,BF=DE,E、F是AC上两点,且AE=CF.欲证∠B=∠D,可先运用等式的性质证明AF=________,再用“SSS”证明________≌_________得到结论.
三、解题题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①AB∥CD;②AD∥BC.
6.如图,已知AB=CD,AC=BD,求证:∠A=∠D.
7.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CB,E、F是BD上两点,且AE=CF,DE=BF.请推导下列结论:
(1)∠D=∠B;(2)AE∥CF.
答案:
1.C 2.C 3.AC=AC 4.CE;△ABF≌△CDE
5.连接AC(或BD) 6.连接BC后证明△ABC≌△DCB
7.①证明△ADE≌△CBF;②证明∠AEF=∠CFE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并利用其解决问题;
2、理解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由.
学习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学习难点: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已知△ABC≌△A′B′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只给定一条边时:
只给定一个角时: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
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
③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6cm.
探究二: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
归纳:有 种可能.
即: .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三、例题讲解
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BD≌△ACD.
尺规作图:
已知:∠BAC.
求作:∠B'A'C' ,使∠B'A'C'=∠BAC.
四、巩固练习
教科书P37练习1
教科书P37练习2
五、课堂小结
1. 这节课在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 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有哪些?
六、当堂清
1.如图,中,,,
则由“”可以判定( )
A. B.
C.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B.全等三角形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C.全等三角形是一种特殊三角形
D.如果两个三角形都与另一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全等
3.小明用四根竹棒扎成如图所示的风筝框架,已知,,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第3题) (第4题)
A. B. C. D.
4.如图,中,,,,则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在△ABC中,∠BAC=60°,将△AB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40°后得到△ADE,则∠BAE的度数为__________.
6.如图,AB=DE,AC=DF,BF=EC,△ABC和△DEF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B 2.C 3.D 4.F ABE 5. 100° 6.全等
七、学习反思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已知△ABC≌△A′B′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课作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怎样画?
(可以先量出三角形纸片的各边长和各个角的度数,再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角分别和已知的三角形纸片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样作出的三角形一定与已知的三角形纸片全等).
这是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来作图.那么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探究一: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结果展示:
只给定一条边时:
只给定一个角时: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
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
③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6cm.
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归纳,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
结果展示:
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
探究二: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
归纳:有四种可能.即: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有一边.
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三内角不能保证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同时也明确判定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BD≌△ACD.
[分析]要证△ABD≌△ACD,可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因为D是BC的中点
所以BD=DC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尺规作图:
已知:∠BAC.
求作:∠B'A'C' ,使∠B'A'C'=∠BAC.
让学生通过实物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明确一下书
写过程.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7页练习1,2.
让学生巩固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尝试书写推理过程.
小结与作业
反思小结
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