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作品的情感。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观看视频
2.冷风细雨倾城,叶落片片如雨,夜凄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杜 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 清秋节。”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他们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 赞秋气, 吟秋色, 唤起人们冲破云霄 凌空直上的勇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感受词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 怀。
二、了解写作背景,指导诵读
1.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毛泽东其人。
毛泽东“掌上秋千史,胸中百万兵”的伟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 缔造者和领导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这首词作于 1925 年, 当时革命运动 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 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 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 命斗争经历,写下了这首词。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 →学生正音 →学生朗读 (详见课件)
三、阅读鉴赏
(一)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答案】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下面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下面七句。
(二)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详见课件)
1 、上阕“看”到的景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与你交流】独立寒秋的词人抓住了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湘江、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展 开联想,词人通过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 秋景图,词人面对大好河山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革命事业必胜的豪言壮志。(抒情方式——情景交融)
2 、品味词中关键词语“红、碧、染、透、争、击、翔、竞”的妙处,感受作者的练字功夫。
(三) 1、下阕“忆”的是什么?
【与你交流】句中的“指点”是评论的意思;“激扬文字”是说自己和同志们所写的文章充溢着激昂慷慨的 革命精神;“粪土”属于名词动用,“视 … 如粪土”;“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 们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抒发 词人奋发有为,蔑视大官僚、大军阀的思想情感。
2、上阕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与你交流】从结构上看,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一设问,引出了下阕对同学少年豪情壮志的 叙写,从而把上下阕贯穿起来。
3、下阕后三句有何意义?
【与你交流】一代革命青年投身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四、再读全词,归纳主题。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五、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技巧及本词的写作特色(详见课件)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借代等
表现手法:远近相间、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视听(嗅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
衬托、对比、烘托、白描等
六 引导背诵(思路图见课件)
七 鉴赏拓展
“秋天”在诗词中一般为什么情调?举例说明(可结合第三单元所学古诗文)。
与本词一样吗?试做说明。(详见课件)
八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
板书,思维导图
看 写景 情 沁园春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长沙 叙事 情 忆